zhuobaox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uobaoxi

博文

忆母校 三中拾忆

已有 2953 次阅读 2023-2-19 00:42 |个人分类:散文|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信息来源:2017.10.30 福州晚报 卓宝熙


    福州三中,我的母校,魂牵梦绕的母校。


     人年纪大了总是爱怀旧。母校校庆75周年即将来临,打开福州三中网站,校庆活动的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同学群里有关母校校庆活动的微信也多了起来;我把同班同学的通讯录看了又看,约有四分之一的同学已经走了。


    压在我书桌玻璃下有一张泛黄的老照片,那是同班几位要好的同学在福州西湖照的。照片影像已斑驳不清,但仍可依稀辨认,个个稚气未脱,憨实可爱……我凝视了许久,不经意间思绪回到了60多年前。

1949年8月17日,天空晴朗,福州解放了。一大早,在西门外的西洪路两侧,人山人海,夹道欢迎亲人解放军。一位16岁的少年,光着脚丫子,拼命挤到人群中。沿途百姓热烈欢呼,“欢迎亲人解放军!”“共产党万岁!”解放军风尘仆仆,但个个仍精神抖擞,雄赳赳,气昂昂。他们边行军边唱《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


    这位少年激动地边跳边喊:“解放军叔叔好!共产党万岁!”热泪夺眶而出……


    不久,这位少年考进了福州市立初级中学(现福州三中)。旧社会的腐败落后,使他痛心疾首;新社会的蓬勃生机,让他兴奋不已。他珍视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发誓要努力学习,将来为国效力。

在高中三年学习中,他认真学习,当了地理课代表;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担任报刊发行员;入了共青团……这位少年如今已经耄耋之年,两鬓斑白,眼花耳背。


       这位少年就是我。


母校值得回忆的事太多了——


记得当时学校范围很小,校区被一条小路(现在的湖东路)隔成南北两部分,南面有十几间破木房,和至今仍叶茂根深的大榕树属于女甲校;北面校区(现为教职员工宿舍)稍大些,才是我们学校。有几座小平房,是教室和办公用房,一块谈不上操场的空地,有个双杆租沙坑,还有一个水泥砖砌的乒乓球台,以及几棵大树。


别看设施简陋,学校的名气却很大。福州市非常重视,校长和副校长是由时任福州市军管会主任韦国清亲自点名的福州文化界名流吴从征和林元乔。还派了军代表徐伯林指导工作。福州市市长许亚亲自给我们讲政治课。老师也是一流的,如池伯鼎老师和郑寿彭老师等。


同学们活泼、热情,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和师生之间的亲密无间的感情;让我难以忘怀。


我们52届班又叫“新苗级”,意味着我们在新社会,像禾苗一样茁壮成长,。当时我们班充满生机,非常活跃,同学们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记得有一次,我们班代表学校参加市里组织的一个活动,在大会上,表演了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据说得到了表扬。


“新苗级”人才济济,有弹一手好钢琴的张俊果、音质纯正的男高音董必章、嗓音甜美的女高音汪珊葆、能说善辩的邵循通、思维敏捷的吴国炎—最令我称奇的是我的邻座黄文彬同学,他不但学习名列前茅,还有令人羡慕的绘画天赋。我们都坐在前排。有一次上历史课,朱维庄老师讲课,他在课堂上把朱老师的形象速绘下采让我看,朱老师略有突出的下巴、紧闭着的嘴唇,两边嘴角往下弯,严肃的眼神,让他画得惟妙惟肖。


班上的学术气氛也很浓厚。我们几位爱好科技的同学经常看科技杂志,或到省立图书馆查资料,然后做科技专刊黑板报。


池伯鼎老师和郑寿彭老师是我们的数学老师和物理老师,他们都是三中的顶尖教师,在他们的辛勤教导下我们受益匪浅。当时池老师才25岁左右,西装笔挺,头发亮亮的,显得非常精干。课堂上,洪亮的嗓音,生动的比喻,形象透彻的阐述……让我们全神贯注,一点也不感到枯燥;郑寿彭老师,讲的物理课同样生动,深入浅出,容易理解。他总是鼓励我们多提问题。有一次上课时,国民党的飞机在福州上空骚扰,他就离开书本,专门谈飞机的原理和有关知识。他经常介绍书本外的知识,增加了同学的学习兴趣。


弹指一挥间。70多年过去了,母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取得了众多成果。我为母校取得的成绩而高兴,更感到骄傲。希望母校继续发扬“励志、笃学、力行”的校训精神,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image.png

作者卓宝熙(左1)21年前在京欢迎林璧人老师(左2)、池伯鼎老师夫妇(左3、4)、谢永铨会长(右1)合影


原作发表于“福建省福州第三中学”微信公众号和福州晚报

信息来源:2017.10.30 福州晚报 卓宝熙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47140-1376875.html

上一篇:[转载]中国勘察大师卓宝熙给青年朋友的一堂课
下一篇:耄耋之年 我爱上文学创作
收藏 IP: 223.72.41.*| 热度|

2 王安良 李斐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10: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