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q2zz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q2zz2

博文

人类的神经传送信息的速度有多快? 【108km/h】 Helmholtz 1850年

已有 5590 次阅读 2022-8-24 20:56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人类的神经传送信息的速度有多快?

19世纪德国的著名生理学家Johannes Muller(1801—1858)在1844年宣称,神经传导的速度是不可测量的。他把神经传导速度比之于光速,他说:“一种感觉由身体的外周传到脊髓和脑之后.再回到肌肉引起收缩的时间是非常短的,是测量不出来的。”6年之后,他的学生Hermamn von Helmholtz(1821—1894)运用简单的仪器设备,准确地测定了神经传导冲动的速度。

Helmholtz发现,神经传导冲动的速度并不太快,蛙坐骨神经传导冲动速度的平均值为27.25米每秒、比物理能量的传播速度慢多了。在当时的条件下,他设计的测定神经冲动传导速度的方法是巧妙的。后来的生理学家设计出一种利用记纹鼓测定神经传导冲动速度的简便方法。在神经肌肉标本的神经两端分别用单电震刺激,在同一个快速转动的记纹鼓上记下两次肌肉收缩的曲线,从曲线上测量两次收缩的潜伏期,即由刺激神经到肌肉收缩所需的时间。通过描记在记纹鼓上音叉振动的曲线可推算潜伏期的秒数。两次潜伏期之差就是神经冲动由神经的一端传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量出神经两端的距离就可算出神经冲动传导的速度。

如求得两次潜伏期之差为0.002秒,神经两端(即两个刺激点)之间的距离为6厘米,则神经冲动传导的速度为0.06米除以0.002秒,即30米每秒。

现在用示波器直接记录动作电位,发现动作电位传导的速度与神经冲动传导的速度相等,这也证明动作电位是神经冲动的表现。

Helmholtz测出神经冲动传导的速度远低于电流的传导速度,说明神经冲动的传导不同于电流在金属导线中的传导,否定了那种把神经冲动的传导与电流传导等同起来的假说。

传导速度与神经纤维直径的关系

Helmholtz所测定的是神经干中运动纤维的冲动传导速度。神经干中有不同的神经纤维,这些纤维传导冲动的速度是否相同呢?在神经干的一端刺激神经,在离刺激点不同的距离的神经干上记录单相动作电位,会得到不规则的动作电位图,除明显的锋电位外还会有较小的锋形电位。那么这些锋形电位是神经干中某些纤维重复发放的冲动,还是由于神经干中不同纤维的传导速度不同,因而到达记录电极的锋电位的时间有先后呢?在距刺激点不同的距离处记录动作电位得到不同的图形,距离刺激点越远,则锋电位与它后面的较小的锋形电位之间的距离越大,这说明这些较小的锋形是由传导速度不同的纤维的锋电位所形成的。锋电位的大小代表各组纤维的多少。进一步研究表明,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与纤维的直径有关,神经纤维的直径越大,传导速度越快。哺乳动物神经干内有三类纤维,即A、B、C三类纤维。

A类纤维是有髓鞘的躯体传出(运动)与传入(感觉)纤维,直径为1—22微米,传导速度为5—120米每秒。

B类纤维是有髓鞘的内脏神经节前纤维,直径小于3微米,传导速度为3—15米每秒。

C类纤维是无髓鞘传入纤维与无髓鞘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直径0.3—1.3微米,传导速度为0.6—2.3米每秒。

对A类纤维中各种不同直径纤维的传导速度进行过仔细的研究,发现哺乳类动物A类纤维的直径与传导速度成线性关系,纤维外直径每增加1微米则传导速度增加6米每秒。

髓鞘内轴突的直径与传导速度的关系则更接近于直线,传导速度(米每秒)与轴突直径(微米)的比值为8.7。

神经纤维上冲动传导的特点。

同一神经干中有许多纤维同时传导冲动。这些冲动有传入的也有传出的,传导的速度有快有慢,但基本上互不干扰,这种传导特性叫做绝缘性传导。由于在神经纤维之间存在少量的导电的组织液,一条纤维的锋电位对邻近纤维还是有一些影响的。

在一点刺激神经纤维,兴奋向刺激点的两侧方向传导,这叫做双向传导。但是在动物体内的神经系统中,冲动总是朝一个方向传导的,这叫做单向传导。外周感受器或体内感受器受到体内外环境变化的刺激,引起连接感受器的神经兴奋,冲动向着中枢神经系统传导,这是传入冲动。起源于中枢神经系统(或外周神经节)的兴奋向着外周的效应器传导,这是传出冲动。这两者都是单向传导。

神经冲动的传导可以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机械压力、冷冻、电流、化学药物等因素作用于神经可以阻断神经传导冲动。临床上常根据治疗的需要在神经干上施用局部麻醉剂,阻滞神经传导冲动。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568621154.html

image.png

图1. 大脑的神经元

image.png

图2. 神经元上的信息传递方式是电位差,这个速度是不超过光速的

https://www.163.com/dy/article/FBMR4IFK0522L7R6.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04669-1352509.html

上一篇:【力学(mechanics)】 mechan=me(我)+can(能)
下一篇:这座【跨海大桥】通车!克罗地亚Croatia 庆祝了一整天
收藏 IP: 223.99.63.*| 热度|

5 杨正瓴 梁洪泽 曾杰 孙颉 徐明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3 17: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