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qu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huquan

博文

如何写一封有吸引力的硕士申请信 精选

已有 8455 次阅读 2022-2-1 20:2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今天是正月初一,首先祝看到这篇文章的同仁和朋友新春愉快,虎年大吉,虎虎生威,如虎添翼!

 

还有20多天考研就会出分了,可以预感到一大批优秀学子已经在为联系高校导师而绞尽脑汁了。如何让这个“套磁”卓有成效而拿到导师“欢迎报考”的口头邀约,准备上确实得花点功夫。在这里我想基于过去几年招生工作中看到的一些误区给莘莘学子提几个建议。

 

1.         鼓励复试前联系导师

我在知乎上经常看到有年轻人就是否需要“提前”联系导师而纠结不已。在我看来,提前与心仪的导师邮件沟通,表明自己的读研愿景和优势,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也是体现自己主动性的一种方式。个人认为,在初试分数出来,参照报考院校往年分数线基本确认自己有可能过线后,就可以大胆联系导师。当然,等确认过线之后再联系,也不失为一个稳妥的方法。但我不认同在刚考完研自己仅仅进行了估分,就发信询问名额、询问复试技巧的操作。导师都很忙,看到这样的邮件,仔细回复的概率不大。

 

2.         用一个正规点的邮件地址及发信人姓名

我曾经差点错过一名后来进入我课题组的硕士,就是因为她在联系我的时候没有写邮件标题,而且印象中发信人姓名也比较另类,所以被系统识别为垃圾邮件。如果同学们有本科学校的邮箱,最好用学校邮箱,实在没有的话用163qq等邮箱也不是不行,但要注意发信人姓名最好就用学校+真实姓名,像什么“卢·猫之使徒·哮喘征服者·被光选中的人·之类的昵称虽然可爱到不行,但是被错过的概率会大增的(除非你事先经过严格测试不会有问题)。还有一些二次元包含非汉字的昵称,最好也到邮箱的系统设置里面改一改。

 

3.         花点时间做好功课,名额不会秒光

很多同学上来讲完自己的分数,表明自己的心迹就问导师是否还有名额。问名额不是不可以,但不要把一封宝贵的申请信只用在询问名额上。我强烈建议大家浏览各导师风采后选定1-3个最感兴趣的导师,然后每个导师至少花半天时间将其研究方向好好看一看(从春节期间就可以准备起来了)。不光看导师的中文页面上列出来的研究方向,也要看看导师的发表文章中对应该研究方向的论文,看自己是否能够通过阅读文章了解这个课题是解决领域内的什么问题,大致获得了哪些结论,使用了哪些技术。现在很多本科生在大创或者毕设阶段就已经接触过中、英文文章的阅读了,做这部分内容的功课应该不存在非常大的难度。如果觉得难度太大,80%的东西都像天书一样,可能需要重新评估一下自己的能力与导师的方向是否匹配。虽说勤能补拙,但硕士真正用于实验的时间不到两年半,还是应该一开始就找准自己感兴趣、能力也能够匹配的方向,这样才能够迅速入门并取得成果。

在申请信中如果有针对性的谈谈具体对导师哪个方向感兴趣,注意不要简单复制粘贴导师网页上的内容,而是最好有一些自己的感想,哪怕是自己觉得比较浅薄的有感而发,都是一个很大的加分项。

很多同学担心仔细阅读导师的方向会耽误在申请中“拨得头筹”,其实大可不必。一个成熟的实验室,一个心态稳定的导师,不会轻易许诺给出自己宝贵的名额。很多“欢迎报考”也是经过几个回合的邮件交流甚至组内面试才会给出,所以认真的功课一定是比第一个申请要更有优势。

 

 4.         勿简单套用模板

我看过很多模板式的申请,都可以背出这个套路了。先是表明对导师的各种仰慕及自身吃苦耐劳的品质,然后承诺必将完成导师交代的各项工作,最后表明心迹希望毕业后继续读博、留校工作,甚至进入教师队伍。模板很好,但是,不是真实的自己。反映不了自己的优势特色在哪,为什么和导师的课题组是一个很好的匹配,自己感兴趣的点究竟在哪里。在这里我特别强调“风格匹配”的问题,从导师的课题、论文、项目、专利中应该大致能够看出该课题组风格是偏基础,还是偏应用,还是应用性基础……申请时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自己是性格沉稳,喜欢钻研,还是喜欢解决实际问题,还是做事情特别积极主动,还是特别讲究方式方法……这些优势并不用和基础、应用等风格一一对应(也就是说不用去刻意琢磨导师实验室的需求),但是应该把自己的这些优点清晰的罗列出来,重点强调其中突出的1-2条(最好有些实例),导师自然会有自己的判断。至于说“完成导师交代的各项工作”,这么说对也不对,因为研究生的学习毕竟讲究一个主动性,如果事事等导师布置,长期必然养成“打工人”的心态,不利于课题的有效推动。至于承诺要读博、要留校,更是大可不必,研究生的心性、态度、能力决定了是否能够继续进行深造,决定权在导师那里,提前表态只是“勇气可嘉”。

 

5.         切忌过度包装

每个院校一定都有几个特别热门的组,每年收到大量的申请,不乏看上去特别优秀的申请者。但是,还是那句话,一定要事先考察清楚自己的能力以及心态是否能够和导师的科研任务相匹配,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千万不要自己四、六级都过得很勉强,而吹嘘自己能够熟练阅读科研文献之类的,过度包装的后果就是进组后心态失衡,苦不堪言,与导师之间产生很大矛盾。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喜欢客观描述自身优势劣势、真诚的申请者,这样招收后双方都不会产生很大的落差,遇到问题也基本属于预期中的,比较好解决。

 

6.         及时联系询问进度

我个人不推荐同时联系多个导师,因为按照我上面说的对每个导师都认真做好功课,时间上不允许。当然,那种担心导师放鸽子而广撒网的行为不是这篇文章讨论的范畴。但我相信,一篇真情实意、功课完备的申请信无论如何是会得到回复的,即使导师没有名额了,本着不耽误一个优秀学子的考量,也会及时给答复。大部分导师都会每天查邮件,至少会隔天查邮件。如果你的申请信在三天后仍然没有得到任何回复,除非导师实在太忙或者遇到了生病等客观因素,大概率上可能就是没有吸引力,或者被导师判断为群发邮件。即使是这样,我还是推荐你再次发信礼貌询问一下,哪怕是收到拒信,也不耽误你再联系下一位导师。千万不要害怕给心仪导师造成不好印象,导师不会反感一个对自己负责任的同学。

 

以上是我觉得比较重要的几点,当然,知乎等平台上不乏优秀的学生从自身经验出发,对后来者进行指导的。但是我觉得有必要提醒的一点就是,有的时候看了太多的网络攻略,技巧性东西掌握太多反而会失去纯真的心态。初心难得,真诚动人,打动人心的往往是最质朴的东西。

 

祝看到这篇文章的同学在2022年考研中都能够成功上岸!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70680-1323661.html

上一篇:2021总结及2022展望
下一篇:我们课题组需要什么样的研究生
收藏 IP: 112.64.61.*| 热度|

8 张俊鹏 信忠保 黄永义 帅凌鹰 刁空非 农绍庄 姚伟 罗春元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1: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