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于至善--胡业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胡业生 唤醒人的悟性,开启人的智慧,提升人的思维能力,

博文

淮河流域的思想文化

已有 3238 次阅读 2021-12-31 16:12 |个人分类:理论思考|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淮河流域的思想文化

思想文化是文化的核心层次。淮河流域的思想文化十分丰富。在这27万平方公里的流域内涌现出一代又一代的涵括多方面的思想家,如被奉为道家思想的创始人老子,有管子老子、孟子、庄子有从外域传来淮河流域本土的外来思想文化,如从国外传来本土的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佛教文化,如从本国其它地区传来本域的文化融合,由于淮河流域面积广袤,有着华夏“天中”的优越地位,域内与各方接壤的地区出现文化交融。其东北连齐鲁、西北接中原、西南接荆楚、东南通吴越,因而融合了这些地区的文化精华,形成了古文化多元性、丰富的一大特色。淮河文化包括了商周时代的东夷(包括淮夷)文化、涡淮两岸产生的老庄文化、先秦时期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以及两汉和北宋之后南移的中原文化、明清之际兴起的淮扬文化。在淮河主干流地区,以楚、明文化的底蕴,兼容中原文化而形成的区域文化。…;淮河流域是一个人口聚集众多的区域,民众特别是下层民众的思想文化自古以来就受到历代统治者和世人的关注,恐怕这也是淮河流域多出伟人和思想家的根基所在吧;及至现当代,在淮河流域的人民中,被激发出极大的思想智慧,小岗村人民的“大包干”创意就是典型代表,从根本上孕育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动员起十三亿中国人改变了自己的命运。1978年冬,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按下鲜红手印,实施了大包干完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它改变了中国农村发展史,掀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自强不息的小岗人创造出了小岗村精神:自力更生的奋发图强精神,实事求是的和谐求真精神,敢为人先的突破创新精神。小岗村也由普普通通的小村庄一跃而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都无不显示出历代淮河流域人民积蕴并成为一种基因代代相传的思想的光辉。

一、淮河流域的历代思想家

淮河文化以流域地区界定。分水岭内,东至黄海;北至沂蒙山和黄河南堤;西至伏牛山、桐柏山,南至大别山和皖山余脉,河两岸和凡是流进淮河的支流地域生存的文化,均可称之为“淮河文化”。由于淮河流域面积广袤,有着华夏“天中”的优越地位,域内与各方接壤的地区出现文化交融。其东北连齐鲁、西北接中原、西南接荆楚、东南通吴越,因而融合了这些地区的文化精华,形成了古文化多元性、丰富的一大特色。淮河文化包括了商周时代的东夷(包括淮夷)文化、涡淮两岸产生的老庄文化、先秦时期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以及两汉和北宋之后南移的中原文化、明清之际兴起的淮扬文化。因此,淮河文化的定义应是以流域内自然地理环境为生存条件,在淮河主干流地区,以楚、明文化的底蕴,兼容中原文化而形成的区域文化。

孔孟儒家学说,墨家学派,韩非、李斯的法家学派,都是在淮河流域创立的。春秋战国时期,淮河流域又成为大国争霸和角逐的重要地区,出现了号称“天下之中”的商业都市陶(山东定陶),还有陈(河南淮阳)、寿春(安徽寿县)、睢阳(河南商丘)、彭城(江苏徐州)和鲁城(山东曲阜)等大都会。秦汉时期,汉高祖刘邦起兵反秦,襄助刘邦夺取天下的文臣武将也多出生于淮河流域。彭城(徐州)是西楚霸王项羽的统治中心,楚汉决战于垓下(安徽固镇),项羽兵败,自刎乌江(安徽和县北)。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鼎立,曹操就诞生在淮河支流涡河旁的沛国谯(安徽亳州)。北宋王朝建都汴梁(开封),号称东京。到了南宋,宋金对峙便是以淮河为界。元末,一代帝王朱元璋出生盱眙,从戎于凤阳。淮河流域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淮河源头——桐柏山,是神话中盘古开天劈地的地方。在河南淮阳,人们为追忆“三皇五帝”之首天皇伏羲氏的功绩建筑了伏羲陵庙。相传伏羲氏教民结网捕鱼,画八卦,妻子女娲手拿矩尺,炼石补天,积芦灰以止淫水,成为中华民族千古流传的佳话。郭沫若著《中国史稿》中,把伏羲氏称作淮河流域民族的祖先。鲧和大禹父子治水的传说,更是家喻户晓。据史载,大禹是淮河流域河南登封人,他曾三次到桐柏山察看淮河水情,征服淮河水妖巫支祁,使淮河不再泛滥。安徽怀远县的涂山,相传是大禹取涂山氏和大会诸候的地方,大禹的后代,在淮河流域建立了夏王朝,阳城(河南登封)和阳翟(河南禹县),即是当时夏王朝的古都遗址。山东鲁城(曲阜)是孔子的老家,也是鲁国的文化中心,孔子在这里修订了《诗经》、《尚书》、《易经》、《礼》和《春秋》等古代文献,创立了儒家学派,传播了古代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襄助齐桓公建立霸业的管仲,出生在安徽颍上县,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曹操的出生地安徽亳州,最为珍贵的是曹氏墓群和地下运兵道。亳州还有纪念三国时神医华佗的华祖庙。“建安七子”大多出生于淮河流域。

地处淮河中游的安徽凤阳,建有时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皇陵”和“中都城”。位于淮河中下游的盱眙,是朱元璋的出生地,而且大明王朝的龙脉——明祖陵也建在这里,从而成为明文化的发源地。淮安,地处淮河与洪泽湖的交汇口,这里地理优越、交通便捷,向有“九省通衢”、“南船北马交汇之所”之称,在中国漕运和交通史上被视为襟喉要地,明清两朝漕运总督署和负责河防要务的河道总督署曾设在这里,淮阴侯韩信、大文学家吴承恩的故里也在这里,

“临淮自古多名士”。淮河流域的经济发展和历代的政治变迁,造就了一大批杰出人物。除产生许多叱咤风云的农民起义领袖外,还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军事家和文学艺术家。如管仲、孔子、老子、孟子、庄子、刘邦、项羽、韩信、蔡文姬、曹操、诸葛亮、朱元璋、施耐庵、吴承恩、孔尚任……,特别是新中国的开国总理周恩来也诞生于此,可谓群星灿烂,光照千秋。

(一)老子思想

1.以为本的天道观

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认为一切由道生出。关于道,《老子》有多种解释:其一,道的特征是无状之状,无象之象。《老子》第二十一章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第十四章又说: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其二,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其三,道是无。第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在这里生于即是生于就是

2.“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不居的。他观察到天地间万物万事存在着互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例如有无、刚柔、强弱、祸福、兴废等等,它们都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结的。所以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还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表明了对立面双方的同一性。老子还认识到对立面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向相反的一面转化,他说: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老子承认转化,但强调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在军事战略战术的运用方面也很突出。在战术上,他主张以奇用兵,还要注意将欲弱之,以固强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在战略上,他提出柔弱胜刚强的指导思想,他说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但攻坚的力量莫过于它。这种战略思想有防止盲目骄傲的一面,但也具有极大的片面性。

3.“虚静”“玄鉴的认识论

老子否认人的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他还宣扬涤除玄鉴的直观方法,教人们洗心内照。他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反对启迪民智,要人们做到绝圣弃智绝学无忧。他认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因此,主张常使民无知无欲

4.“小国寡民的社会历史观

老子主张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他向往结绳记事的原始社会,认为在这种社会中人民会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表现出复古倒退的消极思想。

5.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老子首先提出了这一最高的哲学概念,以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本原,对于历代的思想家曾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战国末年的韩非,利用并改造了老子关于的学说,认为是万事万物的总法则。战国时期形成到汉初盛行的道家学派的黄老之学,也利用老子的缔造自己的学说体系。将和法家思想直接联系起来。导源于老子的黄老自然主义对无神论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东汉唯物主义者王充著《论衡》,亦取道家自然之说。

东汉时,道教形成,五斗米道规定信徒诵习《老子》五千文。道教发挥《老子》原有长生久视之说,河上公《老子章句》着重宣扬「自然长生之道」。《老子想尔注》亦言「不知长生之道,身皆尸行耳」。练形长生,成为道教哲学的中心思想。魏晋玄学盛行时,《老子》为三玄之一,何晏作《道德论》,王弼撰《老子注》,发挥唯心主义本体论。

魏晋以后,引道入儒,儒、道合流,老子思想对后世儒家特别是革新派改良派如王安石、魏源、严复等产生一定影响。2000多年来,对老子哲学历代有各种各样的解说和注评,有的接近原著本义,有的不拘原著,肆意发挥。老子哲学作为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遗产,它在哲学、政治、人生诸方面,都曾发生过积极的或消极的重大影响。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

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无为会转化为有为。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上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从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老子所说的自然不是类似于神的概念,万物的规律(道)由自然来指定,即是道法自然。有人误解了此处自然的意思。应当注意到:事实上,人活着犹如宇宙之存在,没有人能理性地指出其目的。因此,非理性地选择某个(些)目标成为唯一的选择。老子是站在道这个无穷高的位置来看问题。因此,老子只说了方法,但没有指出目的。这给我们一个启示:人何必为刻意达到目的而痛苦不堪。无为,逍遥亦是一种为人处世之道。关于老子的宇宙观,根据之前的道,(万物存在即是)会相互转化。因此老子认为宇宙万物来自虚无,也走向虚无。比如:人的生与死(可参见下文老子故事 圣人辞世 “昔日老聃之生也,由无至有今日老聃之死也,由有归无)。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认为一切由道生出。当前学术界对老子的理解,有较多的分歧。一种意见认为是先天地而生的精神性实体,《老子》第二十一章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第十四章又说: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这里恍惚就是观念,或说是超时空的绝对理念。又如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这里的也是先天地而生的世界万物的本原,是无形无声、独立于整个自然界之外而永远不变的绝对精神。第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在这里生于即是生于就是,二者都是虚无的本体或精神的实体,从而表现出客观唯心主义的宇宙观。另一种意见认为,老子的哲学上不反映唯心论,因为有象”“有物,《老子》的道生一等于《淮南子·天文训》的道始于一相对于个别事物的一种称谓。此外,还有人认为老子的哲学思想是矛盾的,既有唯心主义的一面,也有唯物主义的一面,总体上可归结为客观唯心主义朴素辩证法思想 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不居的。他观察到天地间万物万事存在着互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例如有无、刚柔、强弱、祸福、兴废等等,它们都是互相依存、 互相联结的。他认为,没有”,就无所谓;没有”,就无所谓;没有”,就无所谓。所以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还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表明了对立面双方的同一性。老子还认识到对立面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向相反的一面转化,他说:正复为奇,善复为妖,认为正常能转化为反常,善良能转化为妖孽,委曲反能保全,屈枉反能伸直,低下反能充满,破旧反能新鲜,少取反能多得。老子虽讲对立面的同一性,但不讲对立面的斗争。他反复强调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是以实际行动去解决矛盾,而是极力保持现状,回避矛盾的急剧转化。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他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道”法,事物不是单一、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相互对立的事物可以互相转化。“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因为,“无为”会转化为“有为”。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上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

根据事物会相互转化的“道”,老子认为宇宙万物来自虚无,也将走向虚无。比如,人的生与死。老子的著作、思想早已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欧洲从十九世纪初就开始了对《道德经》的研究,到二十世纪的四五十年代,欧洲共有60多种《道德经》译文,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尼采,俄罗斯大作家托尔斯泰等世界著名学者对《道德经》都有深入的研究。 黑格尔说:“中国哲学中另有一个特异的宗派……是以思辨作为它的特性。这派的主要概念是‘道’,这就是理性。这派哲学及与哲学密切联系的生活方式的发挥者是老子。”前苏联汉学家李谢维奇说:“老子是国际的”。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认为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李约瑟越研究中国,越认识老子、道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越发相信老子学说的正确,越来越按照老子说的去做,他晚年干脆自称是“名誉道家”、“十宿道人”。李约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很有成就,是上个世纪国际上知名的汉学家,而他的最大贡献是他发现了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从而为上个世纪后半页世界“老子热”的形成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6.认识论 

老子否认人的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先验论。他还宣扬 “涤除玄览” 的直观方法,教人们洗心内照。他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反对启迪民智,要人们做到绝圣弃智绝学无忧。他认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因此,他公开主张实行愚民政策,要求做到常使民无知无欲

社会历史观 老子主张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从而,向往结绳记事的原始社会,认为在这种社会中人民会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表现出复古倒退的消极思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486-1318994.html

上一篇:[转载]论文仿写训练-分岔法与逻辑补充法
下一篇:年末继续写作
收藏 IP: 218.22.105.*| 热度|

1 贾绍凤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3: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