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huang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huang2012

博文

如何评价一项科学研究? 精选

已有 7133 次阅读 2021-12-4 14:22 |个人分类:科研随笔|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很多的科研故事,概念很好,很吸引人,但是故事结局如何?其中的内容,从起点到终点,是否在逻辑链条上真的行得通,如果没有在大尺度、大时域、大范围、大强度、大频度、深度上等多个维度上经过严苛的考验,其可靠性,是值得怀疑的。提出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强化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也有利于建立更加科学、全面、可靠的评价标准。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时代,创新是一个非常核心的话题。评价一个科学家的成就大小,往往首要一条,或者说科学界最直白可靠的一点,就是在某个问题上或某个领域的创新性贡献。但是就创新的内涵,却有理解的深浅、宽窄,因此,也就有了对科研成果鉴定、定位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问题。一项成果,从提出概念,到研究、开发成为技术和产品,其是否如其原始概念设计那么的美好?如果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时间,就是暴露真相的唯一可靠的见证者。 一个新概念,从提出,到验证,往往需要足够多人、足够长时间、足够多场景的反复验证,才可能充分暴露乃至验证其各个方面。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这个原始概念,得到了发展。暴露其不足,确认其合理部分,从而获得扬弃迭代,逐渐变成成熟的成果。

      验证的进度,也即暴露其问题方方面面的进度,直接决定着成果发展的进度。

      就学院派的研究模式而言,往往因为现实的原因,存在沟通上的障碍,而由于一时得不到大量的验证机会,或者大量人来帮助使用的机会,因此很难得到快速的鉴定其真伪和前景。相比而言,企业研发,往往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客户在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看似奇奇怪怪的问题,正是引导科研人员去深化自己的思考,而不断取得新发现、新认识的向导。这个模式的研发活动,所谓市场需求为导向,问题具体而明白,努力方向很清晰,就是这么简明。相对而言,这样的研究任务,往往发展很快,因为其显而易见、可以明确预见的功利性前景,而容易吸引很多人来参与,因此也就相对容易被众人推动进步和发展。

     相对而言,企业界的研发,问题的涌现、问题性质的暴露和定位、人力物力的投入兴趣方乃至一旦突破而走向量产的后顾之忧及选题安全性方面,都早已考虑妥当,乃至研发的套路与具体路径,都往往烙有深刻的市场需求引导的印记或内在的逻辑限定,自有其鲜明的特点,与学院派基础研究存在着显著不同的风格。企业研发的注重现时可兑现性,或功利性,以及屈服于市场的软弱性,都使得企业的研发往往在想象力、原始创新性方面,明显偏弱;而学院派的研发,相对而言,很多概念的提出,其支撑依据则往往相对偏弱、不足,甚至是错误的,而这些事实需要在更大尺度、大范围、高频度的验证过程中才能得到验证和扬弃,往往做到较长时间才发现是错误的,那么,这个时候,就得重新回到起点去重新出发思考或者回溯检审之前的逻辑链条,再做出发的抉择,也是司空见惯的。

      科研评价,就像做数学证明题,本质是一样的:讲究逻辑上的严密,证据的可靠踏实。因此,给一项研究,以足够长的时间、足够多人去效验,是非常应该和必要的。而评价人的独立思考、专业素养,以及评价制度上的科学性、执行起来的独立第三方性,都很讲究。从具体可执行性而言,市场的检验,是最具有以上诸方面能力的一位鉴定者,凡最终能够通过的,应是堪称经历了客观、独立、大样本、大时域、大频度之充分全面检验或考验过的(饱和性检验、饱和性攻击),其或真或伪,多真多伪,既能定性,还能定量,一目了然。

      作为工学、应用科学方面的科研,尤为合适。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01690-1315145.html

上一篇:孤阳不长
下一篇:列文虎克
收藏 IP: 123.124.147.*| 热度|

22 许培扬 张俊鹏 毛善成 檀成龙 武夷山 姚远 黄永义 尤明庆 郁志勇 陈新平 左小超 肖建华 彭振华 汪运山 孙颉 贾玉玺 徐耀 曹俊兴 蒋刚彪 姚远程 晏成和 刘跃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1: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