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第一次收到国家自然基金的评审,这是意料中的事。但没有想到的是第一次评审的项目全是面上的,顿时有点受宠若惊,同时内心也诚惶诚恐。因此,抱着学习的态度,认认真真把所有本子全看了。通过此次评审过程,学习到很多东西,收获很大。好的精彩的标书亮点很多,亮点都是独特的,很难一一总结。当然,也有写的不好的标书。在评审过程中,发现不是十分优秀的标书中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下。
1. 没有重视或关注科学问题属性
国家基金委已经明确告知按照四个方面的科学问题属性对标书分类,明确是哪一类科学属性,800字阐述清楚。同时,也告知按照四个科学问题属性评审标书。标书里面的第二页就是科学问题属性的内容,让你清楚阐述选择该科学问题属性的理由。评审标书的第一个需要评审专家阐述的内容就是有关科学问题属性的,也是唯一一个必填内容。这么重要的内容,许多申请者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是把它作为一个加长版的摘要,没有把握此处机会,阐述项目的研究价值,让同行了解,非常可惜。只有明白所报课题的科学属性,清楚撰写出来,才能完全理解标书,写出高质量的标书。否则,只是按照框架写完了标书而已。
2. 标书和论文是两回事
有人发表过很好的文章,但是标书写的很差。这是有原因的。两者有很大区别。一篇文章主题明确,基本上让你清楚阐明一个问题即可,但是标书不是。好的标书应该是一个比较开放性的内容,抓住该领域需要研究的核心问题,要解决上述核心问题,需要解决2个以上与核心问题密切相关的问题,设计研究相应问题的研究内容,一层一层解决,需要有层次感,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一步一步验证推进。差的标书,研究内容单一,问题简单,缺乏宽度和厚度。
3. 标书的各个部分没有呼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标书里所列的各项内容,是一个完整的、不可或缺的有机整体,所以好的标书全文应该一气呵成,互为补充和说明,没有多余废话,也没有遗漏的地方。但是评审标书过程,发现大多数标书,全文内容不统一,各部分内容之间要么互相重复,要么相互矛盾。例如,立题依据里面提出的问题和研究设想,应该与研究内容、目标和方法一致,但是有很多标书对应不上,导致评审过程中,评审者不知申请者要做什么的,要一点一点捋顺关系后,才能猜出来申请者要做什么。如果出现上述问题,既是研究基础不差,创新性高,标书应该也不会有很好的结果。
4. 标书质量很关键
目前,基金评审主要趋势依据标书的质量,申请人资历、发表文章数量和申请单位优劣等其他因素占得比例逐渐缩小。因此,标书的撰写非常关键。高质量标书有以下共同特点:内容不仅要创新性,还要有深度和广度,研究方案或实验设计思路逻辑清晰,技术手段丰富。标书一审的可资助率仅为30-35%,好的标书,差的标书,看一遍即可筛选出。剩下的5-6个标书,无论在内容和研究价值等各方面,基本上都不相上下。如何从中评出可资助的?这是标书评审中最难的,最纠结的地方。怎么办?就需要评审专家仔细审阅标书,鸡蛋里面挑骨头,找毛病,毙掉你。所以说,标书的书写就非常关键了。标书里面任何一个方面都可能成为失败的理由。因此,对待标书的撰写,千万不能抱有侥幸心理,之前获得标书,标书撰写不是决定因素,还有运气等其他因素。
5. 过多罗列已发表的文章
国家自然基金已经明确要求申请者提供5篇代表作。这一条所有申请者都会清楚列出来自己的代表作。但是有许多申请者把他发表大量文章放在研究基础里面,有点讨巧的感觉。这一点倒不是太大的问题,最为关键的是冲淡了研究基础部分的内容。研究基础部分是跟标书密切相关的内容,展现你前期工作的地方,体现你研究内容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接下来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但是却缺罗列大量与本课题无关的内容,冲淡主题。另外,通过罗列的大量文章,不仅不会给你加分,反而暴露了你的研究缺陷。这就很尴尬了!不要画蛇添足,要画龙点睛。
第一次评审标书结束了,自我感觉基本上,客观公正的完成了基金委安排的任务。由于是初次评审,经验不足,评审第一个标书措辞可能不太合适,有点严苛,剩下的标书都好多了,基本都能客观的评审建议,并尽我所能提供一些建议。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2: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