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y123ilik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ly123ilike

博文

转化医学发展模式

已有 5954 次阅读 2019-12-22 17:34 |个人分类:转化医学|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转化医学

转化医学发展模式

1966年Mckinney GR 等人探讨了生物学家在新药开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From bench to bedside”(从实验室到病床)理念。此后,科学家们更多地关注到实验室到病床间的脱节并不断研究探求解决方法。“转化医学”概念逐渐形成并于1996年被Geraghty J在Lancet上首次提出。2000年美国密苏里大学健康管理与信息系Suzanne Austin Boren等人研究发现,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比较低(仅仅14%的研究成果转化成临床应用),转化周期长(平均需要17年)。政府和医学界也开始质疑现行的医学研究模式并思考未来的发展导向。2005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开始实施新的医学研究发展路线图计划并倡导开展临床与转化医学研究。此后各个国家纷纷开始重视转化医学,制定转化医学的研究发展计划并支持建立转化医学中心来推动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的转化。下面将就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转化医学发展模式及机构进行介绍。

(一)美国转化医学系统化发展模式

自1960年开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就开始资助实施临床研究中心计划(General Clinical Research Center, GCRC),建设临床研究基础设施推动临床研究。到2005年,全美已有78家临床研究中心。在此基础上,NIH实施新的医学研究发展路线图计划,倡导开展临床与转化研究。原GCRC项目终止,NIH对其进行重新规划,将其与NIH其他资源整合设立NIH-CTSA(国立卫生研究院临床与转化科学基金)。以基金形式资助建立临床与转化科学中心,在全美设立转化医学研究机构引导和推动转化医学发展。

 2012年初,NIH整合创立了新的国家促进转化科学中心(NCATS),同时将CSTA项目并入。NCATS作为NIH下属27个机构和中心中的一个专司推进转化科学进程以期为患者更快地提供新的药物及疾病治疗方法。除此之外,NCATS还建立了覆盖转化医学整个周期的项目及实施方案,例如生物医学数据解读(Biomedical Data Translator)、桥接发展沟壑(Bridging Interventional Development Gaps,BrIDGs)、基因和罕见病信息中心、药物筛选组织芯片、21世纪毒理学(Tox21)等。如此,以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为“点”,转化项目研究为“线”,构建成转化医学研究的网络,进而系统化地推进转化医学研究。

(二)欧盟转化医学基础设施联盟模式

2007年,欧盟第七框架计划(FP7)资助的欧洲策略论坛开展生物医学项目—欧盟转化医学基础设施(EATRIS),为维持欧洲在生物医学研究和健康产业的竞争力而致力于开展转化医学研究。这些基础设施设立在已开展转化医学研究并且具有良好记录的研究机构和诊所。EATRIS整合诊所和研究中心的转化医学研究工作流程将其发展成真正的欧盟转化医学基础设施中心,涵盖诊疗的全产品开发链条。通过EATRIS,创新药物或诊断开发项目人员可以利用欧洲80多个顶级机构的高端设施、资源和专业知识。

   EATRIS致力于先进治疗药物(ATMP)和生物制剂、小分子以及疫苗等的研究开发,药物研发的成像和示踪技术,精准医疗的生物标志物研发等,同时开展转化医学相关的教育和培训工作。 

(三)澳大利亚转化医学整合型发展模式

2007年项目开始规划设计,到2013年正式运营的昆士兰州转化医学研究院(Transl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TRI),是以开放理念建设的创新服务平台。TRI最早由子宫颈癌疫苗的共同发明者伊恩·弗雷泽(Ian Frazer)教授倡导成立,汇集了股东机构的领军研究人员,从事人类疾病防治及新型疗法的研发,旨在发现、制造和测试针对一些常见的和重大疾病(如癌症、糖尿病等)的治疗方法。该研究院实行企业化运作,设有董事会,成员来自股东、政府等机构;股东由亚历山德拉公主医院(PA)、马特医学研究所、昆士兰大学、昆士兰科技大学等四家机构组成。

TRI是政府集聚各方资源搭建的综合性平台,从实验室研究到临床实践都可在其中进行,主要特点体现在:

1.转化医学的开放式协作平台。TRI是一个多方合作的平台,它建立了自己的孵化器空间,容纳初创公司或早期公司。这些公司展示了产品创新的渠道,是转化成型的重要合作伙伴。孵化空间提供了办公室、无尘室、冷藏室、设备室等,同时也包括TRI的核心专业技术以及临床研究和临床试验设施。这里为合作各方提供一站式的专业化服务,包括临床医学、物业运营、宣传营销、企业服务、基础设施、法律服务等,实现社会研发资源的开放运行。

2.采用产学研融合的科研组织模式。TRI通过产学研合作机制将研发与临床需求实现有效对接,实现从实验室到病床旁再到实验室转化的科研组织模式,将研发成果快速向创新链下游流动,实现市场与社会价值。TRI与医院合作,进行转化应用性研发,满足临床需求,实现研发实验台与医院病床的有效衔接;TRI与设施内生物制药公司合作,解决了基础研究与制药产业脱节的问题,实现研发实验台与制药研发的有效协作。

3.政府资助与社会投入、市场运营相结合的投入机制。由于TRI成立时间较短,处在运行初期,每年运营经费(约为5亿元人民币)主要来自政府的项目资助与机构资助(如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昆士兰州政府、大西洋慈善机构、昆士兰科技大学、昆士兰大学等机构),以及社会各界的捐助。

4.多元文化、跨学科、崇尚合作的创新环境。TRI鼓励积极和协作的组织文化,入驻平台的数百名科研人员,分别来自股东与多个合作伙伴,科研团队具有多元的文化背景、跨学科的专业特征。

(四)中国转化医学个体化发展模式

       转化医学理念进入国内较早,但没有统一的认识,加上医学研究和应用的发展水平存在差距。前期仅在各个高校、医院及企业开展转化医学机构建设的尝试,在推动国内医学研究转化的同时也在探索适合我国转化医学的发展之路。从2007年上海交通大学在国内建立第一个转化医学中心开始,有学者统计到2012年时已成立了75家转化医学研究中心,这一数字在2015年时达到了130多家。与此同时,政府层面上,2010年时任卫生部长就表示卫生部将支持国内各级医疗机构和科研院所开展临床和转化医学研究。中国医学科技发展规划、生物技术发展规划、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等国家重大科技规划都将转化医学作为重点支持领域。到2013年时,国务院《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将转化研究设施列入“十二五”优先建设的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将分批次建立5个国家级转化医学研究院。俗称“1+4”项目,其中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上海交通大学,作为综合性转化医学中心;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北京)北京协和医院,为疑难病研究中心;解放军总医院/清华大学,为老年病研究中心;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西安)第四军医大学,为再生医学中心。

      2012年7月,国家科技部、国家卫健委、卫生部等部门正式启动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申报工作,并于2013年8月最终确定首批13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截止目前,以病种为分类已建立四批50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国内转化医学研究机构的主要模式如下:

1.基础研究型

主要由学校及其附属医院、科研院所独立或联合成立转化医学机构开展疾病致病机理的基础及转化研究工作。如浙江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等。

浙江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成立于2014年5月,由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医学院和7家附属医院以共建、共管、共享方式设立的独立研究机构。校长挂帅组建学校层面的管理委员会,建立了公共技术研究平台和动物实验室、设立科研种子基金,以促进基础-临床与理工学科交叉转化研究。转化研究主要方向包括肿瘤代谢、肿瘤免疫及代谢性疾病等。

2.平台资源型

主要依托高校及附属医院或医院独立成立,提供临床样本库、医疗大数据、公共试验平台等转化研究资源模式。例如,上海交通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等。

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于2013年7月项目立项,规划瑞金医院基地、闵行校区基地两个基地运行,瑞金医院基地主要专注于基础研究,闵行校区基地专注于临床转化。该基础设施将建成标准化临床生物样本库、临床资源深度分析与挖掘平台、分子标志物与药物研发平台、诊断试剂与仪器开发平台、分子病理与影像技术研究平台以及临床研究型病房。资源平台建设后可供外界用户就项目课题申请使用。

3.交叉融合型

该类转化医学机构将疾病研究同工程技术结合侧重于应用型研究进而开发新式医疗器械和创新诊疗技术。例如,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转化医学研究与发展中心等。

该中心成立于2009年,是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与香港中文大学密切合作基础上建立的研究单元。转化医学研究与发展中心以骨科相关疾患诊疗的转化性研究为重点,研究内容涉及医学各个学科,旨在架起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之间的桥梁。中心研究范围主要涉及生命科学、医学、材料学、力学等专业领域,致力于骨科康复产品和技术在临床应用方面的转化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发表论文多篇,申请专利51项,其中授权25项。目前在研项目58项,其中国家项目8项,企业委托横向项目4项。

4.技术转移型

此类转化医学机构从药物、器械的科技创新上着手以专利成果为原点,推动医疗类专利申请到应用的转移,如华西医院的转移转化。其在制定政策引导的同时,自建产业创新基金、组建新型研发公司、平台公司,梳理形成从专利到运营孵化的整个流程体系。

2012年6月,经四川省科技厅批准,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牵头与四川省科技厅、成都市和高新区政府直属单位共同组建的西部医药技术转移中心在四川省民政厅注册成立。其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非营利性、专业化从事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的科技服务机构。该中心于2014年获批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016年成为“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共建单位。中心具有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提供生物医药技术转移服务;开展探索性专利前研究、临床前研究、中试平台、临床研究、产品注册、产品上市后评价、技术培训与学术推广、天使/风险投资等全产业链服务;整合医疗机构、科研单位/大学、企业、金融机构专家、平台、项目、资金等多方资源;有效汇聚创新资源及要素,突破壁垒,开展协同创新实现深度合作等特色。

参考资料:

1. 转化医学的研究与探索—解读NIH-CTSA2.0等;

2. NCATS官网;

3. EATRIS官网;

4. TRI官网及https://www.sohu.com/a/136400253_466843;

5. 国内各转化医学机构官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08342-1211064.html

上一篇:转化医学发展历程简图
收藏 IP: 117.89.209.*| 热度|

1 李升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8 04: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