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最火的词是地震预警系统了,这个不是专业的预测,而仅仅是利用地震仪结合信息技术,实现快速信息直播,以便给远离震中的人们提个醒,尽早避一避,不管是否有用。
这里涉及到一个词,听起来有点刺耳。这个话是“地震横波还有49秒到达”,真的是横波吗?如下图所示(信息来自于http://www.sohu.com/a/324700178_721073)。我作为非天然地震专业而言,赶脚不对。我说的非天然地震专业,但不也能说我是外行,我本科学的是地震勘探,对地震波还是有一定了解的。
天然地震专业的学者们,长期默默无闻的深入研究,花了大量精力,付出了心血,却被一个地震外行的公司用信息技术占了头条,于是地震专业工作者们选择不开腔(抱歉以我之心度君子之腹);还有,这里可能涉及到一个机理问题,按地震的弹性回跳说,天然地震多数是由于断层错断,而断层错断的话,震源处的确可以产生横波,若高原突然隆起,产生垂向剪切力,有可能产生SV波,难道地震专家认为这个说法的也可能对?大家都不开腔,以后地震都成横波了?这会害了14亿人啊。
于是在此来看看汶川地震的情况,该地震影响较大。这里截取了汶川地震时,离映秀首震最近的地震台站,在映秀正西约21km的卧龙站前三秒的地震波形。该台站可是汶川地震最先”听“到地震的专业站点。如下图所示,其中红线为东西分量,即X方向分量;绿线为南北方向,即Y方向分量;蓝线为垂直分量,可以看出,垂直分量蓝线具有绝对优势,即强度大好几倍,而东西分量略大于南北分量。
卧龙台站(代号为51WCW)和映秀震中的相对位置如下图所示,在映秀首震震中的正西偏南一点的位置。
从上面的波形看,很显然,震源所发出的是P波,即纵波,而不是横波,因为垂直分量占绝对优势。当然,这个垂直分量也可能包含了后续的SV波,SV波是在映秀震源15km深处P波向四周传播时,会在地质界面处以倾斜入射时产生转换横波,即SV波,叠加在P波中,但它要慢约3秒。
还有,可能是地震机理的问题,如果是断层水平错动,则会产生一个旋转力,没有体积膨胀,这时,南北Y方向的振动应占绝对优势,但事实上,没观察到。按跳性回跳说,断层错动不应有较大体积膨胀,但从波形上看,还主要是胀缩波。
按李海兵(2008)的文章,此次地震在龙门山断裂带上至少使两条NE 走向、倾向NW 的映秀-北川断裂和灌县-安县断裂同时发生地表破裂, 并沿映秀-北川断裂产生的地表破裂带长度约275 km, 以逆冲运动伴随右旋走滑为其破裂特征, 最大垂直位移量约11 m, 最大右旋走滑位移量至少约12 m,如下图所示,为李海兵(2008)文章中汶川地震虹口八角庙断层泥。这些数据是在主震过程中所发生的。如果深部震源处也是这个机制,垂向位移量11m的确能产生SV波,且传播一定距离后,一定会Z方向的分量,但右旋走滑可以12m的平面错动,也必然能产生很强的水平方向的振动,但事实上,垂直分量占绝对优势,所以,这种解释显然不合理。
如下图为汶川地震的最大垂直和水平位移量。
所以,以后听到了“地震横波XXX秒到达”,请注意了,这可能是错的。
地大小平,2019年12月16日,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1 | 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瀹勬噴褰掑炊椤掑鏅梺鍝勭▉閸樿偐绮堥崼鐔稿弿婵妫楅崝锕傛煥濠靛棭妲哥紒鐘烘珪娣囧﹪濡堕崪鍐╂暰闂佸搫鎷戠紞浣割潖閾忚宕夐柕濞垮劜閻濄垽姊洪悷鏉挎闁瑰嚖鎷�:2 | 濠电姷鏁告慨鐑姐€傞挊澹╋綁宕ㄩ弶鎴狅紱闂佽宕樺▔娑氭閵堝憘鏃堟晲閸涱厽娈查梺绋款儏椤戝寮婚敐鍛傜喎鈻庨幆褎顔勯柡澶嗘櫆缁诲牆顫忛搹瑙勫磯闁靛ǹ鍎查悵銏ゆ⒑閻熸澘娈╅柟鍑ゆ嫹 | 濠电姷鏁告慨鐑藉极閹间礁纾婚柣鎰惈閸ㄥ倿鏌涢锝嗙缂佺姳鍗抽弻鐔兼⒒鐎电ǹ濡介梺鍝勬噺缁诲牓寮婚妸銉㈡斀闁糕剝锚缁愭盯姊洪崨濠庢畷鐎光偓閹间礁绠栨俊銈傚亾闁宠棄顦埢宥嗘綇閵娧呯厑缂備礁鍊哥粔鎾偑娴兼潙閱囬柣鏂挎惈瀵娊姊绘担铏瑰笡婵炲弶鐗犲畷鎰板捶椤撴稑浜炬慨妯煎亾鐎氾拷 | 濠电姷鏁告慨鐑藉极閹间礁纾婚柣鎰惈閸ㄥ倿鏌涢锝嗙缂佺姳鍗抽弻鐔兼⒒鐎垫瓕绐楅梺杞扮鐎氫即寮诲☉銏犲嵆闁靛ǹ鍎辩粻濠氭⒑閸涘⿴娈曠€光偓閹间礁绠栨俊銈傚亾闁宠棄顦埢宥嗘綇閵娧呯厑缂備礁鍊哥粔鎾偑娴兼潙閱囬柣鏂挎惈瀵娊姊绘担铏瑰笡婵炲弶鐗犲畷鎰板捶椤撴稑浜炬慨妯煎亾鐎氾拷 | 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妞嬪海鐭嗗〒姘e亾妤犵偞鐗犻、鏇㈡晜閽樺缃曟繝鐢靛Т閿曘倝鎮ч崱娆忣棜閻犲洦绁撮弨浠嬫煟濡搫绾ч柟鍏煎姈濞艰鈹戠€n偀鎷洪柣鐘充航閸斿苯鈻嶉幇鐗堢厵闁告垯鍊栫€氾拷 | 闂傚倸鍊搁崐宄懊归崶褏鏆﹂柛顭戝亝閸欏繘鏌熺紒銏犳灈缂佺姾顫夐妵鍕箛閸洘顎嶉梺绋款儛娴滎亪寮诲☉銏犖ㄦい鏂垮綖濮规鎮峰⿰鍛暭閻㈩垱顨婂鏌ュ箹娴e湱鍙嗛梺缁樻礀閸婂湱鈧熬鎷� |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23 10: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