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oxp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aoxp9

博文

第二届地球动力学学术交流会顺利闭幕

已有 4200 次阅读 2019-12-15 08:31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继2019年1月25日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的“2019年第一届地球动力学学术研讨会”后。于2019年12月9日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大陆地壳动力学研讨会”会议。下面的会议合影(部分专家,因堵车或晚到会):


      刚得悉第一届会议会议纪要以文章发表在《地学前缘》2019年最后一期,里面说明了会议情况、摘要(由我与梁光河、刘银河教授整理),并将各家观点,争鸣情况罗列出来,排名不分先后,按所述内容从板块说、漂移说、自转说、重力说、天然地震等顺序编排,以会议纪要形成发布,全文如下(点击可以下载):


板块运动的机制与动力来源学术争鸣会议纪要-毛小平.pdf

      

      另外,通过第一届会议,提交了8篇论文,拟于《地学前缘》2020年第一期全文刊出,敬请期待。第二届会议涉及更多天然地震的话题,应能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一、会议概况

      中国大地构造学家在最近出版的《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板块构造与大陆动力学》一书中,认为板块构造理论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功,但该学说依然存在其形成以来就存在的难题,即板块动力、板块起源及板块上陆三大问题。驱动大陆板块运动的动力机制是最为重要的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对于驱动地壳运动的动力问题仍在探索过程中,这是地球科学研究中的首要问题;其次,地震成因机制与地壳运动的关系;第三,一个区域性大地构造问题亟待解决,即郯庐断裂带的成因机制及演化历史问题,郯庐断裂带是我国东部最重要的地震带,也是研究地壳运动与地震成因机制的巨型走滑断裂构造。

      针对这三个关键科学问题,由梁光河、毛小平、王成虎、刘银河、秦四清等发起召集,于2019年12月9日,在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召开了“第二届大陆地壳动力学研讨会”,赵文津院士特邀出席,并在会上作重要讲话。中国地震局应力研究所杨树新副所长代表承办单位介绍了地壳所近几年的发展情况,并欢迎各位专家学者到会交流。

      本次会议重在交流讨论“大陆地壳动力学相关研究”的重要进展、主要观点与存在问题。会议吸引了来自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深部中心、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东华理工大学、防灾科技学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内蒙古地勘十院、伊春测报中心、中国地震局系统、地调局成都地调中心等二十余家单位的五十余位专家学者参与,参会的著名专家有:赵文津院士、杨巍然教授、万天丰教授、薛国强研究员、谢富仁研究员、杨树新研究员、季建清教授、徐嘉谟研究员、池顺良高工、秦四清研究员、张宝林研究员、王成虎研究员、胡宝群教授、王瑜研究员、於文辉教授等,同时会议还吸引了10多位地球科学爱好者参会并参与讨论。


二、会议论文及交流情况

     会议由谢富仁、梁光河、毛小平、刘银河主持,以“地壳运动与地震成因”、“地壳应力与地震触发机制”、“郯庐断裂带问题研究”三个专题进行了学术报告和深入探讨,共组织了16个口头报告。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对“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地壳运动与地震成因机理和预测预报”、 “郯庐断裂成因机制及演化过程”等关键问题进行了充分热烈的讨论。

      研讨会上百家争鸣,中国科学院梁光河教授根据大量观测事实提出了一个热动力驱动模式,认为大陆板块后面持续不断形成的热上涌以及造成的伸展构造和重力连续滑脱是驱动大陆板块运动的主要动力,并通过大陆漂移模式解释了地震的隐爆成因机制和深源地震及全球构造。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王瑜教授汇报了“软流圈水平运动与地壳变形”,提出了软流圈的水平流动可以驱动板块,引起大陆汇聚,也能导致超大陆汇聚,如Pangea。东华理工大学胡宝群认为驱动大陆板块运动的根源是重力和热力的合力,热力和重力叠加之后的地压梯度,在空间(垂向和横向)及时间上的差异及变化,是板块的驱动力。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毛小平副教授提出没有主动的、独立于重力的构造力或碰撞力,地壳异常压力是正常的,它就是岩石圈内部无处不在的挤压应力-周向应力,地壳运动是周向应力在岩石圈薄弱带的释放而产生的相对运动,并提出沉积地层中的高孔储集层中的流体有足够的数量和能量在断层破开瞬间可产生相当于8级以上的物理爆炸。刘银河教授根据榴辉岩的形成和分布特征,认为与现在的板块构造成因解释是矛盾的,流体可能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超高温和超高压环境也不完全出现在地球很深的深度,不是绝对的压力和深度。陈志耕基于地球膨胀假说,认为地幔物质上涌以及重力均衡动力复合形成的全球构造动力是主要驱动力。谢富仁分析了中国大陆地壳应力测量现状与地震的关系,并从地应力角度分析了地震的成因,认为日本311大地震震前的强震活动成条带状集中分布主震两侧,与构造应力的主方向平行。大震前震源区强震活动序列的震源机制解的结构基本稳定。大地震发生及以后,强震活动序列的震源机制解的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秦四清提出了锁固段在体积膨胀点处产生的高能级特征破裂事件(标志性事件)可作为该点的判识标志,亦为锁固段的断裂前兆,指出天然锁固段之间的力学作用遵循强作用模式,即当前锁固段被加载至峰值强度点时,再经历一个可忽略的剪切位移增量或应变增量,伴随的荷载转移可使下一个锁固段演化至其体积膨胀点。河北地质大学陈志耕教授提出了很多地球膨胀的证据,如现代测量揭示地球半径有0.2mm/a的增长率;前寒武TTG及花岗-绿岩带等代表的伸展构造像膨胀;克拉通、板块、地体拼贴与分形演化特征还像膨胀;全球大洋分布有陆壳残块还像膨胀,并认为地球膨胀动力的板块构造是未来的方向。而谭欧银高工认为了地球收缩会产生构造运动并提供动力。河南省地震局池顺良高工提出在固体潮作用下,在地幔与地壳之间的分界面的起伏可产生一种内波,以驱动运动。万天丰教授回顾了构造应力场的研究历史,认为目前对于应力场的平面与空间变化,能够定量地进行分析与预测,很有实用价值,我国的研究水平显著高于很多国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於文辉教授基于深部地震资料反演,提出了超级地幔树的概念,为地幔结构的刻画提供基础。万天丰和梁光河分别阐述和论证的郯庐断裂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王成虎研究员汇报了郯庐断裂带山东段地壳应力测量的具体方法和意义。杨巍然提出了“开合构造”驱动模式,认为热力驱动物质上浮的运动为“开”,重力使物质下沉运动为“合”,二者联合作用驱动大陆板块发生水平漂移。


三、取得的共识和存在的问题

      本次研讨会取得如下阶段性共识:

      ■传统的地幔对流传送带驱动模式存在很多与观测事实不符的问题,它难以合理解释地壳运动动力机制,地幔对流等传统驱动模式存在重大缺陷,需要重新认识驱动机制和驱动力的问题。认为重力、热力是驱动大陆板块运动的主要能量来源,也必须考虑地球的自转运动以及引潮力的作用。

      ■传统的板块构造把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混为一谈是不合理的,无论从物质组成还是厚度以及形成年龄,二者差异巨大。因此在地壳运动中,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应该分开讨论,大陆地壳相对大洋地壳产生水平运动。

      ■地震成因机制中除了传统的断裂运动释放的能量,必须考虑流体隐爆产生的能量。地壳应力的积累和地震的触发密不可分,当地壳应力积累达到临界极限就可能触发地震形成。

总之,针对地壳运动主要驱动力这个问题,多数专家有相似的观点,只是表述方式不同。大家都认识到地球深部的热流体上涌与重力的相互作用可能是大陆漂移的主要驱动力。


      存在的问题是: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是把这种热力和重力联合驱动模式形象化、定量化,给出中国科学家的方案和模式。

      ■在地震成因机制需要加强地壳运动相关的大地构造研究,特别是需要进一步研究,找出可行的预测预报方案。


四、会议决定

      ■将针对具体大地构造和地震成因机制及地震预测预报等热点问题,定期不定期召开专题研讨会,

      ■拟成立 “地壳运动专业委员会”;

      ■今后的会议可考虑设立优秀报告奖、优秀组织奖、理论创新奖、新锐奖等。

      经过一整天的研讨,大家收获满满,第二届大陆地壳动力学研讨会成果丰硕,圆满成功。


花絮:

      会前3天12月6日发生了唐山地震;会议当天新西兰怀特火山突然喷发;会后第二天(12月10日)昌平地震,说明地壳运动与地震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部分汇报及会场照片如下:

a0.jpg

杨巍然教授在演讲


a1.jpg

王成虎研究员在做报告


a2.jpg

我在做报告



a3.jpg

地壳所杨树新副所长与梁光河、池顺良教授


a4.jpg

会议中


a5.jpg

我的报告


a6.jpg

万天丰教授


a7.jpg

王瑜教授在做报告


a8.jpg

於文辉教授在做报告,提出地幔树


a9.jpg

地壳所谢富仁研究员做报告


a10.jpg

梁光河教授做报告


a11.jpg

中石油勘探院刘银河教授做报告


a12.jpg

胡宝群教授做报告


a13.jpg

陈志耕教授做报告


a14.jpg

谭钦银高工做报告



a16.jpg

方曙教授级高工做报告


a17.jpg

杨树新研究员讲话


a18.jpg

赵文津院士讲话


a19.jpg

池顺良研究员做报告


a20.jpg

秦四清研究员做报告


a21.jpg

徐嘉谟研究员听报告


a22.jpg


      期待第三届地球动力学学术会议召开!


地大小平

2019年12月15日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67565-1210084.html

上一篇:海水推动板块运动?
下一篇:“地震横波还有49秒到达”需要改个说法了
收藏 IP: 182.48.9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5: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