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 Xuefeng Pan's Web Lo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uke01361 分子遗传学、分子病理学、分子药理学等研究者、教师、诗人、译者、管理者

博文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精选

已有 18726 次阅读 2018-7-5 18:16 |个人分类:Science in action|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科学与技术,知识与应用已经有很多人在讨论。自打王淦昌、邹承鲁等老人们健在的时候就一而再,再而三地或呼吁加强基础研究或强化技术创新。他们这些老人在着的时候,我们的经济远没有现在这样发达,社会经济也没有现在这样强劲,因此如果说他们那个时候呼吁强化“基础”研究对于我们那样一个经济社会显得“奢侈”的话,那么现在处于“盛世”阶段总归可以围绕基础科学建设投入多点了吧?


   或许已经投入了很多,我不知道官方这些年来究竟投入了多少?我确实听新闻报道说过投入了很多很多!想必已经投入很多了...,我只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对于“基础研究”的投入不能只是针对个别课题的经费“投入”,比如针对某个或某类课题经费的增加,这远远不足以实现强化基础科研的目的。


  基础科研本身需要一个稳定的建制,这个建制的存有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把眼睛盯在一个个特定的课题,而且更要使之形成一个或固定或动态的“产业链”。包括基础科研人才的培育,及为从事基础科研人员提供安全的生活和事业保障,比如考核、待遇、就业等等,这关乎基础科研队伍的稳定和基础科研的长远发展。

  只是简单地增加个别课题的经费难以使得我们存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基础科研力量。

 具体到基础科研人才有关的研究生教育,现在“基础科学”已经看在很多研究生眼里到了近乎“没用”“无效”的科研,或“低级”科研活动的代名词。

  很多研究生选专业,选择研究方向似乎总是“不感冒”基础科学研究。大多数的他们愿意选择搞应用的课题。特别是工科院校,研究生给我的印象是他们总是固执地以为“技术”和“应用”研究有意思,因为这些研究有说的出来的“用处”。


  因为有用处,所以会有市场,因为有市场所以有就业机会,有就业就会有钱赚,有钱赚就能生活得好。确实,他们很多人读研究生并不一定是基于对科学的热爱,而更多地是就业,他们需要挣钱买房,买车,娶媳妇,生孩子,养孩子...


   确实,这些确实可以由具有应用价值的技术衍生而来...而基础研究只不过是解闷儿,或说得高尚一点是提升人类的文明水平,或推动科学进步而已。那么,什么是科学?科学只不过是些可信赖的知识!这些能有什么用?


  现在很多人总觉得研究生已经不缺知识,他们更需要“技能”,甚至很多教师也这样看待研究生,而很多研究生们也似乎真的以为自己不缺“知识”,最缺的是工作、钱、房子、车子...


 我在一家理工大学搞生命科学基础,具体地说是分子生物学研究和教学,这门课一开始被认定为“核心”课程,觉得它很重要,需要"必修"。十几年之后,这门课稀里糊涂的成了生命科学研究生的“选修”课,已经不要求“必修”,而一些贴着技术标签的课程成了”必修“课。比如”基因编辑“技术等等。殊不知,如果不懂RNA介导的表观遗传修饰(RNA干扰),不懂得”同源重组机制和非同源末端DNA连接机制等“分子生物学基础”,这类“基因编辑技术”压根儿就不可能被“发明”创造!


  时间很少,容不得长篇大论,我希望借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生教育中的教材使用和教学内容设计说说我的观感。我发现国内很多高校使用北京大学编写《现代分子生物学》这本教科书,其实真正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是一门非常前沿,非常热门的生命科学和技术,是几乎所有生命科学的基础,也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基础...

  而北大的这本《现代分子生物学》(较老版本,近些年的版本我还没来得及看)所收集的知识体系只是停留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分子遗传》和《基因克隆》水平。

  可能与这本教科书大范围使用有关,我了解到很多大学里的“分子生物学”教师早就理所当然地把这些认定为《分子生物学》需要教育的内容。所以,都是几十年如一日地讲基因的表达调控,启动子、结构基因...DNA的分离纯化和克隆等等...几乎没有高等院校注重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方面的教学,比如现代分子生物学的一个热了十几年的领域:DNA损伤、修复、重组、DNA复制(合称3R)等。与此类似的知识在国内的常见分子生物学教科书中要么就不涉及,要么就漏洞百出,甚至偶尔出现在《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进展》这类老牌中文SCI杂志上的相关文章也是错误百出,甚至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主办的一些杂志(我曾经和他们有过互动)的很多审稿专家,竟然能够给出不专业的,甚至让人恼火的评审意见...


生物化学和后来衍生出的分子生物学在中国是有基础的。原先科学院的生物物理所和上海生化所等曾进行的牛胰岛素的全合成及结构解析、酵母丙氨酸转运RNA的合成和结构分析等等都和屠呦呦的青蒿素有一拼!都是些诺贝尔奖级别的重要成果。同样,在一些老牌高校里,如北大化学系、南京大学生物化学系、复旦大学遗传所、武汉大学等等都有那麽一些“老的专家”在搞与国际接轨的基础研究。反观现在,现在很多985、211和世界一流学科大学所研究最多的其实并不是分子生物学的主要内容,比如基因的结构、染色质的结构与表观修饰...等等。现在 很多院校的《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和研究让人感觉像极了“杂牌军”。不但知识老旧,而且不得要领...


所以发展到现在,国外的朋友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分子生物学”简直是弱爆了!

有些朋友和非朋友和我开玩笑,说我去国内搞“分子生物学”是一种绝对“投机”的行为...

(未完结)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8980-1122433.html

上一篇:神秘的“扩增”
下一篇:普吉岛-零元团
收藏 IP: 183.197.148.*| 热度|

12 范振英 刘山亮 陈楷翰 张忆文 王安良 宁利中 李东风 谢力 彭渤 张成岗 高宏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18: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