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SH6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SH62

博文

发表的前提必须是有科学进展或应用前景 精选

已有 8059 次阅读 2018-2-11 13:3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发表的前提必须是有科学进展或应用前景

张士宏

2018年2月11日

 

        科学家、科研人员发表是应该的。我们本来都知道,发表是为了同行交流。但现实中发表的目的多有不同,甚至在考核、升职、出名、获奖等压力或动力下跑偏了。一些人忘记了发表的目的,或人为降低了发表的条件。

        对于发表,包括发表期刊论文、国际的、国内的、中文的、英文的、其它文字的,只要你在正式期刊印刷出版了,就是发表了;

      还包括会议,国际、国内、双边的、各种公开的会议,只要你宣读了,不管是否有论文集,论文集无出版号的、或者是有出版号的正式期刊、会志、书籍等出版物;无论摘要集、全文的;都是发表了;

      还包括展览会,在各种展览会、博览会,你发布、公开了你的科研成果,这都是发表了。

      还有网刊和自媒体,包括博客、微博、等等。

      只要你发表了,你的科研成果就被公开了,法律上都是一样的。如果你发表之后再申请发明专利,我国专利法规定不能超过6个月;过了,你就没权利申请了。

        所以,如上所述,很容易明白发表的目的,也是唯一目的,就是学术或技术的交流、共享,当然也会演变为占地盘和沽名钓誉的。

       当然,当下发表的目的有些发生异化,由于毕业、职称、考核、拿奖金、申请奖项等等压力或动力,发表都集中到“SCI”了,尤其高因子CNS。当然,还可以降低到“培养人才”。

     很多期刊都有明确要求,稿件要有新的Knowledge,Science, technique创新。总之,发表的前提条件就是要有科学进步或技术创新,或兼而有之。或者有科学贡献,或者有工程应用前景和可能性。科学研究是追求真理,我们许多具体工作或说不清具体的应用,但如能增加人们对自然的了解或理解,也是有科学价值的。比如数学,本身使人们探索自然的工具,任何科学,终极水平都要达到定量化和数学化。再比如陈景润的“1+2”,虽然目前还看不到可以有何应用,但数学是工具,人们研究数学的时候,往往不一定追究具体的应用,但数学大多数都是基于应用而发展的,比如几何学,其实是人们为了认识和描述自然界的各种物体,包括身边的,也包括遥远的天体宇宙。      

     科学和技术是有区别的,但更是有联系的。那种把ScienceTechnology完全隔离的看法是不科学的,不合理的。工程学科都是基于纯科学之上的。但若说工程是简单应用、纯技术问题,不是科研,那就说明你浅薄了。比如说物理学,发展到今天,出现了太多的分支,包括电子、光学、磁学、声学、力学、热学,甚至金属物理。金属物理是材料学的基础,也是物理学和化学、热力学的交叉科学。一个具体工程问题,可以包含了很多科学问题。如果说你材料物理学很有造诣,但锻造生产中常见的粗晶环现象是什么原因,你不一定说得清楚;一些不锈钢弯曲锻造之后,表面出现了橘子皮现象,你能说清楚吗?工程科学家要懂材料物理,通过对生产过程和问题出现规律进行分析,再通过金相显微镜OM、扫描SEM、透射TEMEBSDXRD等科学仪器观测,才可能揭示其中的科学道理,才可能与生产工程师一起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也是材料物理科学家每天都在用的手段。那种认为工程问题就是科学原理的简单应用,是非常错误的。实际上,所谓的纯科学是很抽象的,甚至不存在的;而真实的客观世界是更复杂的,就像单晶金属在世界上很少真正存在,而多晶金属则是普遍的;因为多晶,就有了晶界;有了晶界,就不是单纯的晶体了。晶界提出了更多更复杂的科学问题有待解决,那些材料力学问题,多是因为晶界的存在、众多第二相的存在,才发展为新的科学,甚至产生了断裂力学和损伤力学。

很多新闻媒体往往报道,某某科学家发现或提出了一种新现象、新的科学机制,因而在某著名国际国内期刊发表了1篇重要论文,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而不是报道,某某科学家很厉害,刚刚在某著名期刊发表了1SCI论文,如果这样写,那确实没有格局,成为笑话,被宣传的也没有面子;只有你解决的那个问题有价值,你的论文发表才有意义。

所以发表的前提条件,必须是有科学贡献、技术进步抑或有应用前景。这两点都没有,那就是浪费资源、浪费他人时间,没有价值;所谓的可以培养人,不过是为了发表而发表,都是自我安慰罢了。

也可以把发表分为几个层次,确实有道理,但都是自我安慰了。有价值的发表,就应该敢于公布你的科学贡献或工程应用价值和前景,这也是能打动主编和审稿人最有力的糖弹。

也有说,不发表、毋宁死, publish or die,这是走极端了,异化了。当然总是不发表,就没有可能进入这个行当,也就很难吃这碗饭了。

在发表的问题上,我们还是勿忘初心吧,回归正道。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02820-1099427.html

上一篇:2017年那些事情
下一篇:这一月
收藏 IP: 117.136.5.*| 热度|

25 黄仁勇 杨正瓴 李学宽 晏成和 曾荣昌 李维纲 黄永义 吴斌 彭振华 罗汉江 吕洪波 张金龙 迟延崑 徐令予 郑永军 张学文 刘冰 汪晓军 宁利中 喻海良 闻宝联 郭宁 zjzhaokeqin shenlu puhj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23: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