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小文(1947年3月2日—2015年1月10日),四川自贡人,中国遥感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85年毕业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获地理学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名誉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Li-Strahler几何光学学派创始人,其成名作被列入国际光学工程协会“里程碑系列”,在国内外遥感界享有盛誉。
在学生面前,他是手拎酒壶、身着布衣的大侠“令狐冲”;在同行眼中,他是身怀绝学、武功盖世的隐士“扫地僧”;在网友心中,他是“三分邪气,七分大爱”的博主“黄老邪”。他是李小文,一个侠客,一名师者,一位大家。
赵客缦胡樱,吴钩霜雪明
很多人都说李小文身上有着一种侠气,但如果时光流转,真见其人,可能会和心目中的侠者身份大相径庭,且不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种冠冕堂皇的称谓,单单从外观来看,很难把他和侠者联系起来。
人们心目中的侠者总是诗仙李白所描述的“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之类的存在。李小文却更像是一位在树荫里下棋时会耍赖悔棋的邻家大爷。在棋盘的对面,你甚至可以从他充满笑意的眯眯眼中,看到不时闪烁的“狡黠”目光。
我第一次见李小文是一次科学网网友们聚会的饭桌上,当时只见一位瘦小胡须长的分辨不出年龄的中/老年人进来坐下,一一指认尚不相识的网友,吃饭时喝酒速度很快,不久半瓶酒就下了肚,聊到差不多就起身告别,真是来如风去如电。
李小文曾经因为这身装束,被学校门卫误认为是搞推销的外来人员而挡在外面。说到这身装束,他著名的布鞋自不必说,“布鞋院士”的称呼正源于此,李小文的“跨世纪”黑包也早已过时。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诗仙李白用“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形容顶尖剑客的武艺高强和来去如风。李小文作为我国乃至世界顶尖的遥感领域专家,也有着自己的“独门绝学”——植被二向性反射Li-Strahler几何光学模型。Li-Strahler是李小文和他在美国留学时的导师、国际著名的遥感领域学者艾伦·斯特拉勒(Alan Strahler)的姓氏组合。
现代遥感技术是通过卫星或其他航天器探知目标反射的电磁波,来分析一定区域内的自然环境。但是如何区分不同探测对象的细致差异,一直是遥感领域不断探索的难题。国内外许多学者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钱德拉塞卡都在此领域不断攻坚克难,不过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
1985年,时年38岁的李小文和斯特拉勒教授提出不连续森林分布几何光学模型。这一构建不但推导出了对景物构成进行反射模拟的理论公式,还给出对模型进行反演提取景物信息的方法。之后,两位学者又提出:景物反射特性很大程度上由景物几何特征决定,把握了景物几何特征,就能比较准确地模拟景物的方向性发射特性。最终,形成了植被二向性反射Li-Strahler几何光学模型,并建立起了遥感领域著名的门派——Li-Strahler几何光学学派。李小文通过百余篇论文,用尽一生对该理论进行了详尽的表述和阐释。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李小文身具侠气的原因不仅仅是他的院士身份与穿着的反差,更是他高深的“盖世内功”。李小文早年在重重困境中考上了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也就是现在成都的电子科技大学),毕业后当了几年一线工人。后来经过短短几个月的准备,他就成为中国改革开放首批赴美留学研究生中的一员,这在当时实在是凤毛麟角。
不过,他的侠者之名,更多地还是来自非科研领域,来自他的人格魅力和人文情怀。应用物理学学者王海辉教授是李小文的多年好友,王教授早年去美国深造,带去的钱快花完了,李小文得知后立刻让自己的妻子(当时在美国)借钱给王教授应急。2009年,地质学家嵇少丞在网上发帖为一名羌族妇女找工作,李小文得知此事后,在成都一所学校帮她谋得一职。
李小文的长女李谦出生时患麻疹并伴发肺炎,不幸两岁早夭。李小文缅怀亲人的方式是将李嘉诚基金会给他的奖励津贴,捐赠给母校电子科技大学,设立了“李谦奖(助)学金”。类似这样以他私人名义设立的奖(助)学金,不止一项;类似的好人好事,更是不胜枚举。谈及这些,李小文都是淡然地挥挥衣袖,一笑作罢。
有趣的是,李小文被完全暴露在聚光灯下不是因为他顶尖的学术造诣,也不是因为他低调的乐善好施,而是因为一张他在中国科学院大学讲课的照片。照片中,一位貌不惊人的老人坐在大学的讲台前低头念着发言稿,他蓄着胡子、一身黑衣、脚蹬黑布鞋却没穿袜子。从此,李小文被网友称为“仙风道骨”。
但是,媒体和网友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他的负担。他只想平静地研究学问,安心地讲授课程,不想被媒体频繁打扰。面对记者采访,他有时会笑着说:“理解一下,理解一下。”有时,他会用商量的语气说:“再等等,等这波热点过去吧。”可以看出,李小文想要为那张被媒体炒热的照片降降温。
没有等来热度下降,李小文就向媒体推脱自己文笔不好。李小文这就是谦虚了。他曾经在描述自己的工作时,将遥感技术研究工作比作看美女,远了看不真切,太近又只能看见毛孔;只有恰当的距离,合适的方法才能解决问题。而且,李小文对中国历史名篇熟于心,他曾引用诗人韩愈、苏东坡的诗句解读多角度和多尺度遥感,生动贴切,恰到好处。他说自己“文笔不好”,真是太谦虚了。
作为知名博主的“黄老邪”,他的博客中也有众多网友打趣道他红了,李小文对此不做任何回应。后来写了一篇《敬答好友》的博文,其实内容是一条有关河南贫困县普通教师的链接。李小文用自己的方式告诉大家多关注普通一线教师的处境,而不是关注他。真可谓“深藏身与名”的一代典范。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2015年1月,李小文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68岁。在短短的一生中,他做了很多事。他创立的Li-Strahler几何光学模型不仅在世界各国、各相关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更被列入国际光学工程协会“里程碑系列”,享誉寰宇。他被称赞为遥感基础研究领域顶尖的三位科学家之一。他在享有盛名的同时还能淡泊名利,而先生的鞠躬尽瘁更让人肃然起敬。
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遥感领域的泰斗级专家,李小文竟然曾经因为营养不良而不止一次住院。自2005年起,他不仅要履行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所长的职责,承担教学任务,还要到北京师范大学主持科研工作。由于时间匆忙,李小文一天到晚都是吃米粥、咸菜,而他对此却十分满足。常年的忙碌和奔波使得他无法拥有规律的作息,多次因为劳累过度而住院。
他一生中不仅培养了优秀的学生,也和学生成了知心好友。李小文的教学观念是“有教无类”,用他自己的话说:“只要愿意跟我念书的,我都愿意带。”而且,他从不反驳学生的意见,哪怕是很幼稚的想法,他也鼓励学生试一试,并经常通过打赌的方式坚定学生尝试的决心。
李小文曾经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老师合格的标准就是让学生做自己的掘墓人。”正是这些教育理念,拉近了他和学生的关系,学生经常在他的博客上留下学术疑问,李小文也是有问必答。
李小文走了,带走了他的布鞋、布衣和他的眯眯眼;而他留下了学科发展的阶梯,留下了福泽后辈的智慧,留下了宁静致远的学者情怀。侠骨留香,不外如是!
(本文作者陈安为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长期从事应急管理、管理机制设计等方向的研究工作;周丹则是该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管理效应、现代应急管理理论等)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23: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