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文革”期间(1)
这个阶段,在京期间主要是参加大会和串联时的顺便之游,在京外主要为科考、调研和会议期间的顺便之游及途中的顺路之游。
(一)京区(1)
一九六六年
7月17日,第一次游览香山公园。该园为京西“三山五园”之一,位于海淀区,是西山的一个山岭。公园山奇水秀,亭、台、楼、阁、殿、堂、塔、坊遍布。从金代开始,在此兴建皇家“行宫”,元代、明代屡有增建。清康熙十年(1745年)广建亭台楼阁,共成二十八景,即勤政殿、香山寺、丽瞩楼、栖云楼、虚朗斋、翠微亭、来青轩、雨香馆、绿云舫、重翠庵、香岩室、蟾蜍峰、璎珞岩、栖月崖、驯鹿坡、芙蓉坪、知乐濠、霞标磴、香雾窟、玉华岫、森玉芴、玉乳泉、绚秋林、听法松、涙霜翠、隔云钟、晞阳阿、青来了,并加筑围墙,起名“静宜园”。园中,重峦叠嶂,清泉潺潺,名胜遍布,风光旖旎。
从东宫门入园,南行,经过静翠湖,来到双清别墅。这里,是依山而建的庭院,清幽安谧。1917年,熊希龄于此修建别墅。1949年,毛泽东曾在此居住。院内有清泉两股,从高坡石缝涌出,注入池中。泉边石壁,刻有“双清”二字,为清乾隆所题。池内种有荷花,池畔建有假山、凉亭。
之后西北行,经香山寺遗址、白松亭、半山亭、玉香馆,至森玉芴。此地地势陡峭,山石峥嵘,苍松翠柏,蓊郁遮天。路旁有巨石耸立,上刻清乾隆手书“森玉芴”三个大字。
而后继续前行,经朝阳洞、平台,登上香炉峰(鬼见愁),海拔557米。峰顶有两块巨大的乳峰石,形似香炉。在此远眺,群峰起伏,林木苍翠,溪涧错落,屋宇遍布。其东,昆明湖波平如镜,玉泉山宝塔历历在目。
稍事休息,下山,经琉璃塔、昭庙,依次参观。琉璃塔,七层,八角形,檐下系有铜铃56个。铃随风摇动,音清脆悦耳,余音回荡,其声不绝。昭庙,全称“宗镜大昭之庙”,系清代康熙四十五年(1780年),为接待西藏班禅六世进京而建。该庙仿照西藏建筑风格,规模宏大,多达几十间殿宇,黄铜镏金瓦覆顶,壮丽辉煌,气势非凡。前有一座彩色琉璃砖瓦和汉白玉砌成的大牌坊,华丽壮观。其后为虹台,台高10米,砖石基座,中央下凹。天井中立有用四种文字镌刻的碑记,记述建庙缘由。
然后北行,至见心斋。这是一处环形庭院,建筑造型别致,环境优雅。园内有半圆形水池,池边有回廊,连接着三间水榭-见心斋。再东行,经眼镜湖,从北门出园。
后来,又去香山四、五十次,游遍各景点。除上述景点外,还有“香山晴雪”、梯云山馆、玉华四院、玉华三院、五华山庄、栖月山庄、多景亭、阆风亭、多云亭、芙蓉馆、洪光寺等。“香山晴雪”为金代命名的“燕山八景”之一;清代在此立碑,碑文为清乾隆皇帝所书,笔法苍劲,笔体秀美。五华山庄地处公园中心,此处原有明清时代的古庙-玉华岫,1860年被毁。此地亭台高筑,古树参天,修竹映翠,泉水淙淙。
2003年8月19日来香山时,东宫门内复建了勤政殿。该殿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为二十八景之首,是乾隆皇帝来园驻跸临时处理政务之所。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2003年7月重建后对游人开放。该殿是香山具有皇家园林特色的标志性建筑,为单檐歇山式,内、外檐有金龙和玺彩画,南配殿内有香山(静宜园)历史展。
8月1日,第一次来到位于海淀区的中关村大操场,参加中科院“文革”动员会。之后,经常来此,或参加大会,或看电影。其西有“四不要”礼堂,建于“大跃进”年代,是中科院职工听报告、开大会的场所。据说,建筑时不要砖头、木头、钢筋、水泥,究竟用何物而建,不得而知。礼堂对面有福利楼,内有派出所、医务室、餐厅、食品店等,是为职工谋福利的地方。大操场之东,有游泳池;据说建池费用来自院院长郭沫若的稿费。后来,曾路过此池,但未入内游泳。倒是常在用郭老稿费所建的另一个游泳池-九一七大楼游泳池游泳。
8月5日,来到海淀区颐和园路,第一次来到北京大学,观看大字报,顺便参观校园。后来,尤其在退休之后,曾多次来此游览,所去景点颇多。北京大学建于1898年,校园很大,由北往南,依次可见红湖、朗润园、致福轩、镜春园、四斋、末名湖、博雅塔、斯诺墓、花神庙、临湖轩、六院、图书馆、地学楼、化学楼、生物楼、文史楼等。在清代,末名湖一带有淑春园,曾为清乾隆朝宰相和珅赐园:校西南隅有勺园和畅春园,前者曾是明代书画家米万钟私园,后者为皇家园林;校西北隅有鸣鹤园,曾是道光皇帝五弟惠亲王绵愉之园;校东北隅有朗润园和镜春园,前者为嘉庆赐于乾隆十七子永璘之园,后者为嘉庆皇帝第四女赐园。
北大西门,又称校友门,为古典三开朱漆宫门,建于1926年。校门口有石狮一对,威武庄严,神采奕奕。东行来到校友桥。登桥南望,有勺园,是留学生居住之地;前行,有貝公楼。楼体高大,斗拱彩画,红柱灰瓦,气势恢弘,乃北大的办公楼,亦是北大校长办公之所。楼前有华表、银杏、配楼,皆对称布局,凸显貝公楼的尊者之气。继续东行,即到末名湖。
末名湖是北大的表征,是北大的灵魂。湖水波光粼粼,湖中有岛,岛上有亭,湖周树木葱茏,曲径通幽,显得淡泊宁静。湖东南有博雅塔。该塔建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为师生用水而筑,外观为辽代古塔风格。末名博雅,湖光塔影,是北大的典型标志。湖南畔,有临湖轩。这里,建筑蓝墙灰瓦红柱,院落小巧玲珑、静谧安宁;曾是原燕京大学校长、原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的住所。其南有俄文楼,是留学生上课之所。再南,即为静园草坪。草坪两侧,有六处三合院落,称为六院,娇小玲珑,幽静雅典。此地在民国时期是女生宿舍,乃“水南为阴”之意。末名湖北畔,有“德、才、均、备”四斋,雕梁木柱,古色古香;周围柏树成林,枝叶繁茂。此地在民国时期是男生宿舍,乃“水北为阳”之意。其北为镜春园,风格古朴,曲径通幽。其北为朗润园和致福轩。致福轩曾先后是清乾隆第十四子永王路的府第和清咸丰之弟亲王奕忻的住所。其西为红湖。湖面小巧,有江南水乡之韵味。湖南边,有鸣鹤园,玲珑精巧,湖光楼影。园旁有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建成于1993年,是我国高校中唯一的此类博物馆。
在六院之东,有图书馆,外观为古典风格,内部藏书极丰,规模仅次于国家图书馆。李大钊曾任馆长,毛泽东曾在此工作。
8月26日,来到海淀区清华园蓝旗营,第一次到清华大学,观看大字报,顺便参观校园。后来,特别是退休之后,多次到此访友,在校园内散步。
清华大学建于1911年。初称清华学堂;翌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回迁清华园。
进入南门,为学堂路。路东为新校区,路西为老校区。
新校区的主体建筑为中央主楼,建于1950年,俄罗斯风格,结构坚固,巍峨宏伟。主楼之北有综合体育中心、工物馆等;之南为十字绿化带,其旁建有伟伦楼、梁銶琚楼、明理楼、逸夫楼等,均为现代派建筑。再往南,正对东门,即主校门。该门有八根高大的石柱,全由花岗岩装饰。门外,有一块巨石,上刻毛主席手书校名“清华大学”和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老校区之西南部,原为清代皇家园林,即清华园和近春园。清华园在清康熙年间称熙春园,雍正、乾隆、咸丰先后在此居住,咸丰年间改名为清华园,此地现有:工字厅、大宫门、二宫门、古月堂、怡春院、黄花园等古建。工字厅是清华大学的发源地,院内游廊回转,藤萝缠绕。著名学者吴密曾居于此;现为校长等重要办公机构所在地。工字厅之北紧邻水木清华,乃清华园的中心;门两侧有对联云“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 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来仙居”。其北,有荷池,池畔有朱自清塑像和自清亭、闻一多塑像和闻亭。这一带垂柳依依,水纹涟漪,是校园最幽静的地方。工字厅之西,有古月堂,现为总务机关所在地。工字厅东南侧,有“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系为当年国学研究院师生为纪念王国维而立。碑铭为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系陈寅恪撰写,是对清华学人精神的真实写照。近春园在清华园之西。这里有湖,水域宽阔,种满荷花,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所描述的景色,即为此地。湖中有小岛,其上有孔子塑像、吴晗塑像、含亭和临漪榭。湖南边,为一座小山丘,其上有零零阁,是清华的制高点。登临眺望,绿树成荫,秀色满园。
老校区之东北部,为具欧美风格的早期建筑。其中心部位为大礼堂。这幢古堡式建筑,为暗红色砖墙,铜绿色圆顶,汉白玉门廊,两丈多高的石柱,气势雄浑,肃穆庄重;是组织讲座、报告,播放电影的地方。大礼堂之南,有长方形大草坪。草坪之东的清华学堂,为德国古典风格,现为研究生院;当年,清华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均曾在此任教。草坪之西的科学馆,现为物理系大楼;这座暗红色砖墙、灰色坡顶的建筑,曾经走出了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如叶企孙、吴有训、钱三强、钱伟长、朱光亚、周光召、李政道、杨振宁、华罗庚等。草坪南侧,立有有日晷,上刻清华校风:“行胜于言”,其意为言必求实,以行证言。再往南,为二校门。该校门始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为清康熙帝的行宫-清华园的大宫门。1966年被“清华大学红卫兵”砸毁;1991年重建。该校门呈乳白色,三拱牌坊式,上书“清华园”三字,清丽、优雅、庄严,是清华的象征性建筑。大礼堂之北,有图书馆、档案馆等。图书馆始建于1916年,为红砖墙,有拱券外廊;馆前水池中有古朴的铜质喷水塔。图书馆之西,有理学院楼、蒙民伟楼、伟伦楼、体育馆、气象台等。理学院成立于1929年,建筑宏伟;这里曾培养出众多的知名科学家,其中有大量院士。
9月17日,第一次来到北京体育馆,参加大会,董必武出席。该馆建于1955年,位于天坛公园之东,是解放后建造的第一个体育活动中心。内设比赛馆、训练馆、游泳馆等。后又陆续扩建有跳水馆、乒乓球馆、举重练习馆、田径场和自行车场等。
9月30日,第一次来到北京音乐厅,观看节目。该音乐厅坐落在西长安街之南,北新华街西侧,始建于1927年,原名中央电影院,1960年经改建作为音乐厅启用。
10月1日,第一次到前门观看焰火。此时,人山人海,熙来攘往。烟花腾空而起,傲然绽放,色彩缤纷,婀娜多姿;人群欢呼跳跃,沉浸在欢乐的海洋。
10月2日,第一次游览卢沟桥,此时称“抗日桥”。该桥位于丰台区芦沟河(永定河)上;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始建,大昌三年(1192年)建成。清康熙时重建,为北京现存最古老的联拱石桥,工程宏伟,构造精美,技艺高超。全长266.5米,下分11个涵孔;桥身两侧石雕护栏各有望柱140根,柱头上均雕有石狮,共485个。体型有大有小,姿态坐卧起伏,极富变化:有的挺胸昂首,有的侧身转首,有的双目凝视,有的双耳高竖。特别是大狮身上的小狮,更是神情活现:有的趴于背,有的伏于头,有的嬉于怀,有的在奔跑。可谓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桥东的碑亭内立有清康熙题“卢沟晓月”汉白玉碑,为“燕京八景”之一,古桥、晓月、近水、远山,相映成趣,景致极佳。
之后,东行,进入宛平县城。该城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建成,初名拱北城、拱极城,系军营格局,起卫城作用。城东西长640米,南北宽320米。后渐迁入居民和商户,相继兴建酒肆、茶楼、驿站、县衙和庙宇。民国时期改名宛平城,隶属河北省,1952年划归北京市。该城有城门两座,东为顺治门,西为永昌门(威严门)。两门都建有城楼、翁城和闸楼,城的四角各建角楼,城墙上有垛口,设有兵房。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于此,点燃了抗日战争的熊熊烈火,开始了八年抗战。城墙上至今保留有当年日军炮击宛平城的弹痕。城外大枣山上,有抗日英雄赵登禹将军的陵墓。
10月6日,来到新街口外大街,第一次到北京师范大学,看大字报。顺便在校内参观。该校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建于1902年。1908年,单独设校,改称京师优级师范学堂;1912年,改名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师范大学。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和辅仁大学于1931年1952年先后并入北京师范大学。学校大门上,有毛主席1950年题写的“北京师范大学”六个大字。校园不大,道路不宽,绿树成行,梧桐、泡桐葱翠繁茂。有物理楼、化学楼、生地楼、图书馆等建筑。
12月17日,我们负责接待的几个职工,送走了最后一批外地来京串联的学生,放假数日。第一次来到天坛游览。改革开放时期与退休之后,又游览过许多次。
天坛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坛庙建筑,位于崇文区永定门内大街路东。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名“天地坛”;嘉靖十三年改称天坛。为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祈谷之处;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有垣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主体建筑集中于内坛,有圆丘坛内的圆丘坛、黄穹宇(回音壁)及祈谷坛的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祈年殿为中心建筑,抬梁式木结构,高38米,蓝瓦红柱,鎏金宝顶,三层重檐,金碧彩绘,巍峨壮美,为古典木结构建筑的一大奇观。圆丘坛有泰元、昭亨、广利三门;祈谷坛有东、西、北三座天门;两坛之间由丹陛桥相连,有成贞门和琉璃门相通。其他建筑还有:斋宫、钟楼、神乐署、双环万寿亭等。
12月20日,独自到周口店参观。周口店位于北京市房山县周口店村,是中国猿人的故乡,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存最丰富的文化遗址。西北群山环抱,东南沃壤千里,周口河蜿蜒向南流去。村西为龙骨山,由奥陶纪石灰岩组成,北京猿人遗骸洞穴即发现于此。北京猿人距今约六十九万年,属更新世中期。自1929年古生物学家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头盖骨之后,又陆续发现大量人类化石、石器和用火遗迹。经考古专家研究,将其定名为北京猿人,亦称北京直立人,属于旧石器文化。
首先参观了周口店遗址博物馆。而后上山,到遗址参观。遗址地点较多,约有二、三十处,分布在龙骨山的不同部位。先至“山顶洞”参观,后去“猿人洞”,接着又到另一地点观看,之后便匆匆下山返回。
12月29日,第一次到北京工人体育场,参加斗争“彭罗陆杨”大会。该体育场坐落在朝阳区工人体育场北路,为举办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于1959年建成,为当时北京的十大建筑之一,是京城最大的体育活动中心。呈椭圆形,外墙乳白色,为混凝土框架混合结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 07: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