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安平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赵安平 健康时报资深记者

博文

中医怎样跟西医“讲理”

已有 2124 次阅读 2007-11-13 11:30 |个人分类:保健时报重要文章选登

一个时期以来,沸沸扬扬的网上签名要求废止中医的闹剧,使人们再次把目光聚焦到了古老的中医身上,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回答记者有关问题时指出,卫生部坚决反对取缔中医,称之为一场闹剧,同时也指出,中医的发展当前确实面临困难。尤其是“以玄解玄”的中医理论,令老外头晕脑胀的“阴阳五行”,看不见摸不着的经络穴位……该怎样理解、认识、解读传统中医理论呢?保健时报记者独家采访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长、著名中医理论家张其成教授。

 
       中医不是现代科学,但中医更不是伪科学。中、西医学应该是各有所长,又各有不足,是互补的关系,而不是谁吃掉谁的关系

    
    现代人犯了两个基本的错误:一个是认为人越来越聪明,另一个是认为文化越来越高明。张其成语出惊人。他说,世界文化的最高峰在公元前500左右,被称作世界文化的轴心期,古希腊的神话、史诗、哲学、数学在这个时期绽放异彩;中华文化在这个时期既是开创期也是高峰期,老子、孔子、庄子、墨子等巨星闪耀争辉。东西方文化的走向也是在那个时期就已经决定了。现在看来,中华传统文化延续至今保存比较完整的产物就是中医了。清朝同治光绪年间至今,关于中医的废存曾不止一次掀起巨大的波澜。中医百年来的废存之争的实质是文化之争。中医的跌宕起伏与中华传统文化在近代的坎坷轨迹是相叠合的。从实质上来说百年来中医学的危机实际上是传统文化的危机。
    据史料记载,在废止中医上,闹得最厉害的一次是1929年余云岫的提出的“废止中医案”。1929年2月23日至26日,南京政府卫生部在汪精卫的授意下召开了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余云岫以中华民国医药学会上海分会会长的身份参加了会议。耐人寻味的是,这次会议没有一位中医人士参加,会议讨论《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障碍案》,这一提案除了“一个外行次长和一两个参事抱怀疑态度,其余是满场一致通过”写入2月25日的会议记录。此案一出,医界鼎沸,全国震动,立即爆发了中医近代史上空前绝后的抗争风潮在3月17日这天,全国17个省市、242个团体、281名代表云集上海,召开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大会成立了“全国医药团体总联合会”,组成赴京请愿团,要求政府立即取消议案。并把3月17日这天定为“国医节”。最后,终于使得当时的南京政府搁置了“废止中医”案,同意成立“中医学社”。   

    张其成说,改革开放以来,否定中医方面影响最大的一篇文章是《中医是当代最大的伪科学》,文章认为中医按照现代科学的标准来对照的话,根本就不是科学,所以是“伪科学”。现代科学的标准有三条:逻辑推理、数理描述、实验检验。用这三条标准来套的话,中医当然不是科学了,但是,不是科学是不是就一定是伪科学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科学”? 关于“科学”的界定,已出现很多种定义,有人认为科学就是对宇宙万事万物规律的探讨,有人认为科学就是分科的学问,有人认为科学就必须满足逻辑推理、数理描述和实验检验这三个要求。应该说上述第一种观点是宽泛的意义,第三种观点是严格的意义。张其成认为,在对待中医的问题上,有人犯了“唯科学主义”的错误,唯科学主义认为宇宙万物的所有方面都可通过科学方法来认识,不能认识的就是伪科学,就是封建迷信。
    中西医学在生命观、疾病观和医学观上各有优势。在生命观上,中医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生命的精神层面、功能层面、整体层面、动态层面, 体现在对生命复杂现象的直觉观测、灵性感悟、整体把握上。与之相比,西医则在生命的物质层面、结构层面、个体层面、静态层面,以及对生命现象的知性观测、数理分析、微观把握上占有优势。在疾病观上,中医认为疾病主要原因就是人体气血脏腑功能的失衡,中医的优势体现在未病养生的预防观念、辨“证”求“本”的诊断方法、发掘正气潜能、自稳自组自调节的治疗原则上。西医的优势在于对病因、病理、病位的物质性指标的精确把握,对疾病病灶的定位、定量的准确消除上。在医学观上,西医主要采用生物医学模式,并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而中医从一开始就是一种综合性的、大生态、大生命的医学模式。虽然中西医学都将人的健康当作自己的目的,但如何才能获得健康,却有不同的思维,中医是和合性思维,认为人体功能的动态平衡态、稳态、和合态就是健康,因而治病的根本原则就在于“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亦即采用调节、调和为主的治疗方法,将失衡的状态调节到动态平衡态、阴阳和谐态;西医则主要是对抗性思维,即通过对抗性治疗,杀灭致病因素,从而达到健康状态。中、西医学应该是各有所长,又各有不足,是互补的关系,而不是谁吃掉谁的关系。

 

     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是民族特殊性的重要标志。中医概念不是物质实体,而是关系实在。中医学和西医学的概念范畴属于不同的范式,对应着不同的世界,没有同样的指称

    中医之所以形成富有特色优势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传统特有的思维方式所决定的。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是民族特殊性的重要标志。而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最具本民族特色的思维方式当属整合的系统思维方式,它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主干”。张其成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归结为“易道思维方式”,它是建立在《易经》卦爻符号模型这上的,以取象、运数为思维方法,以外延界限模糊的“类”概念为指谓对象,对宇宙万物作动态的、整体的把握和综合的、多值的判断,它构筑的是一套生命哲学、整体哲学,以生生不息、整体和谐为最高价值理念,偏重于循环变易、动态功能与意象直觉。易道思维方式不仅决定了传统文化的面貌和走向,而且决定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审美意识及风俗习惯。“易道”不仅贯通了儒、道、释,同时也贯通了传统文化的各层面、各学科如政治、伦理、艺术、建筑、天文、历法、数学、中医等等,整体步入一种大的和谐。
    张其成说,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中医学形成了不同于西医学的思维方式。中医学的整体思维既表现在将人体本身看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也表现为从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整体联系和相统一中考察人体生理病理过程,并提出相应的治疗养生方法。中医学所要把握的不是机体的器官实体,而是人体作为活的、整体的功能结构关系。
    中医学的意象思维主要体现在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之中,运用取象比类,分析人的生理病理功能结构,建立“藏象”学说;对疾病的认识上,将各种病症表现归结为“证象”,建立“辨证论治”理论体系。
    中医学的变易思维将生命、健康和疾病看作是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变化着的过程,不仅重视疾病的传变转化,而且重视治疗的应变而动。    中医学的中和思维强调在观察分析和研究处理生命问题时,注重各种矛盾关系的和谐、协调或平衡,如在疾病的认识上,中医学侧重于“阴阳失调”的关系性因素,提出了以关系失调为核心的病因病机理论;在治疗上,中医学注重的是宏观地调人的阴阳状态,而不是微观地消除病原体,提出了调和致中的治病、养生学说。
    中医学虚静思维目的是通过“虚”心、“静”神的体证方法,达到生命的最佳状态,养生的“恬淡虚无”、情志的“清静安和”、诊脉的“虚静为保”、针刺的“无营众物”,都体现了这一思维特征,实践表明这一方法,不仅使人得以延年益寿,而且使人健康快乐。
   张其成说,中医概念不是物质实体,而是关系实在。中医学的概念是对关系实在的描述,而不是对物质实体的描述。如“气”是指生命运动的本源,生命运动的各种关系的总和;“阴阳五行”则是“气”的表达模型,代表相反相成的运动方式及其物质运动内部的关系;“脏腑”表示生命活动的五种类型及其相互关系,而绝不是仅指组织器官;“经络”是生命运动走向及其调控、转换过程的路径……中医学和西医学的概念范畴属于不同的范式,对应着不同的世界,没有同样的指称。因而那种寻找物质基础的藏象研究、经络研究很可能以失败而告终进而否定中医。


       看不见摸不着的中医理论通过病家切实能体会到的疗效 向世人证明文化多样性的合理性,让世人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张其成说,当前,中医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发展,如何走向世界的问题,而绝不是要不要继续存在的问题。
    1988年,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在法国巴黎聚会,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在闭幕会上说:“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这表明,西方学者在对自身文化进行反思,并将目光转向东方,开始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希冀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良药。
   美国当代著名的物理学家卡普拉也认为:“中医把身体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的系统的概念,显然比古典的笛卡尔模式更加接近现代系统方法。”
   张其成说,中医是中国的原创医学,是当前最有可能带动我国医学科技领先世界水平的古老医学技术,也是对人类健康事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并有贡献的一门科学。国外悄然兴起的“中医热”已使中医未来发展的光明前景初见端倪,许多人并不再因为中医不符合他们一贯信奉的“科学标准”而拒绝中医治疗,因为无可辩驳的疗效证明了科学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样性的,治疗形式也不再是单一平板的,而是丰富多样的。到目前为止,据不完全统计,已与我国在中医学方面建立正式官方联系的国家有74个,如果再加上与我国建立民间及学术交流的国家则高达176个国家。在为世界健康事业做出贡献的同时,中医也将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看不见摸不着的中医理论通过病家切实能体会到的疗效 向世人证明文化多样性的合理性,让世人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10-10790.html

上一篇:报纸是什么?
下一篇:成都惊现颅内珍珠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3 21: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