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werty926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werty926

博文

从科研激励政策想到的两件事

已有 1928 次阅读 2017-6-27 15:39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很熟悉的一个寓言故事:老人觉得外面小孩子吵,心生一计,开始给他们物质奖励,然后给的越来越少,直至没有。小孩子们很生气,于是再也不来了,老人也有了安静的环境,问题解决……

最近从财政学者韩凤芹那里,知道了这则故事对应一个心理学概念“德西效应”, 百度上解释为“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在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增强工作动机,反而会减低工作动机”。韩女士当时讲到的是财政科研支出,对于科研人员绩效激励的加强(科研项目资金间接费用核定比例提高,绩效支出不设限制等),存在“高估了制度的效用,忽略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的情况,会扭曲科研行为,最终效果违背政策出台的初衷。以上观点是否成立不得而知,恐怕若想探寻究竟,还要靠科学家经济学家门,对政府激励政策和科研产出效果进行实证研究。这还真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魔鬼经济学》核心即是探讨激励对于人们行为的影响;现实生活中,也不乏公共部门好心办不成好事的情况。

关于激励,不禁想到了身边两件事,思索一下,觉得还有些普遍意义:

关于上班考勤、打卡。三百六十行,千差万别,有考勤、打卡的单位,也有不这样做的,当然还有正在两者间转变的。网上常见一句话“任何一个单位,只要到了强调考勤、打卡,一定是它走下坡路的时候”,可能真是白岩松说的。不管单位走不走下坡路,对于勤劳、敬业的员工,考勤打卡这样的措施是灾难,对他们以后的表现无疑起到消极作用。这样的人,为了追求完美、对事业的热爱或inner peace,自觉在非上班时间做和工作有关的事情。也可能会晚来单位半小时,但却晚走几个小时,意在过自己充实的人生。对他们来说,引入打卡机制是为了什么,为了保证他们不加班、按时回家?与这些人形成反差的群体,并不可能通过考勤打卡提升在单位的表现,但这却会挫伤原来表现积极的员工。如是到真的可以推理出整个单位会走下坡路了。

还有就是考上大学意味着学习生涯终结这样的现象,许多例子在。学习知识、启迪智慧、掌握技能,这些本来可以给学生自己带来欢喜愉悦的事情,却在家长学校老师的关切关注下,变成对外部激励进行反馈的行为。像老人门前那群孩子一样,上大学了,外部激励没有了,大学就混四年了。这些年参加了一些培训讲座,自己听的还蛮认真仔细(当然学习的兴趣也是毕业好多年以后恢复过来的),还不解那些较自己小几岁的同行年轻人,为什么不来上课、不认真听讲。你们又不是扎克伯格比尔盖茨,逃课神游的时间里,你们又能做些什么比学习更有意义的事呢?现在想来也释然,原因就是,这些人内心对学习的正向激励,还没有从破坏中得到恢复。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37726-1063276.html


收藏 IP: 218.60.148.*| 热度|

3 梁洪泽 孟佳 武夷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15: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