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期两天的新进教师入学教育培训已告一段落,培训内容信息丰富,涉及学校基本情况的介绍,教学、科研、人事方面的管理,绩效考核制度,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科研成果的转化,青年教师如何干事创业、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等。其中关于学校管理制度方面面的内容在此不谈,因为对于一个刚进校的青年教师而言,大多数情况下只能按章办事,尚未有改变规则的能力。以下就围绕教学、科研工作,结合本次的培训内容,谈谈自己的一些感想和看法。
韩愈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学,从来就是学校的核心所在,始终面临教师如何传授知识、学生如何学习知识这两大命题。学生和教师是教学工作的灵魂,两者是否能紧密协作并产生共鸣决定了教学结果的好坏。教学从来就是两个对象群体的事情,单靠教师队伍的孜孜不倦并不一定能产生好结果,还得看能否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材施教,制定适宜学生的教学安排。如果教学安排不当,则可能出现老师单方面辛辛苦苦的付出、学生轻轻松松忘掉这种尴尬的结果。目前,我尚未参与教学工作,但在教务办处理一些教学方面的事情,从中也窥见了一些本科教学方面令人触目惊心的事情。
近段时间的学籍处理工作,结果让我十分吃惊,自动化系每年招生150多人,所以该系的在校本科生达到600人左右,可这次的学籍处理学生就多达108名,这可只是半年的处理结果。其中,71人学习警示,未通过学分达到20~39;25人退学警示,未通过学分达40~59;12人退学,未通过学分60学分。有的学生在历经了三番五次的各种警示后,最终依然面临扫地出门的结局。昨日欢喜入校门,今朝扼腕徒叹息。年年岁岁校犹在,可惜今后路不同。根据自动化系的学籍处理分布情况推而广之,我们可以估算全校范围为内每一次学籍处理的学生数。按一年招生5000人计算,在校本科生总共有两万多人。如果说自动化系的各种警示分布情况具有典型性,我们可以估算出这次学校应该开除的学生数在400人左右,占到2%。虽然学校做了一些特殊处理,对退学处理适当放松了条件,但据估算在全校范围内依然有100来号本科生面临扫地出门的结局。
根据上述的学籍处理结果,我们不得不承认我校的本科生教育存在一些很严峻的问题。也许有人会说,是因为学生素质太差,但他可能也不承认昆工是一所很糟糕的学校。因为就生源而言,我校每年的大学录取分数线都高于一本线很多,所以能进入昆工的本科生基本上还是高中学习处于中上等层次的学生。而且对于云南人来说,昆工的口碑向来不错,它可是云南省排名第一的理工院校,其风头甚至有盖过省内唯一的211大学——云南大学的趋势。在全国范围来看,昆工每年在中国大学排行榜上的排名都基本处于100名左右的位置,因此将其归为一所重点大学一点也不过分。但就是在这样一所不错的大学里,本科生的学习成效令人心忧。把这种结果完全归咎于学生本身是完全不负责任的,我们是否也应该思考一下学校在教学设置、教学激励等方面是否存在一些问题。譬如,学校课程设置是否过多、过难,考核标准是否过高或者不合时宜,老师的教学水平是否有待提高,等等。在此以学校近几年搞得绩效考核制度为例作简要分析。根据学校相关负责人的汇报,近几年的绩效考核制度是成功的,因为一串串飘红的数据似乎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但是,已经有老师在培训中提及,现在的绩效考核对本科生教学产生的负面影响。老师不仅是一个高尚的职业,更是大家安身立命的基础。教学工作本是大学老师的首要工作,但面对不以教学为核心的考核标准,教师群体很自然地选择了趋利避害的道路,就是全身心地应付各种考核指标,而把教学工作的分量降低了。某次听一位老师谈起本科教学工作,据他的估算一节课所得获得的课时补偿也就十几块钱,在业绩考核时一门课的工作量也就差不多半篇论文,但实际上所花费的时间却不是小数目。就是这样一种教学激励制度导致了很多老师轻教学、重科研的现状。
入校时间尚短,实在不敢再对学校的本科教学说三道四。只是于我们年轻人而言,投身教书育人这项崇高的职业意味着我们需要不忘初心,无私奉献,要不然枉费了学校的殷切期望、有愧于教师的光荣头衔。冶能学院的长江学者马文会教授说:教育是良心工程。我对此深深触动,教育饱含着多少父母的殷切期望,承载着多少学子的人生梦想,其价值岂能是简简单单用物质两衡量的。当然,最理想的一种状态是将学校的发展、学子的成长与教师的生活、成长、发展紧密关联起来,实现一种天然的平衡和协调发展。
作为传承知识的一线工作者,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同样需要承担创造新知识的重任,这也就是这些年我们无时无处不提的创新。在高校里,科研就是我们从事创新性工作的载体。近年来,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呼声风起云涌,我校也
以朝着建设特色鲜明的研究型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阔步前进。学校对科研的重视程度非同寻常,近几年学校的科研成绩也为这种努力递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暂且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数目和发明专利授权量为例说明这一点。据报道,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网站公布的2015年高校获发明专利授权量前50名和至2015年底高校有效发明专利量前50名名单,昆明理工大学分别上榜。在2016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中,昆工再或佳绩,获批127项,在全国排名64。此外,近些年昆工所获的国家大奖也连续不断,自建校以来共获得12项国家科技大奖,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5项。这些科研成绩凝集了昆工人的不懈努力和辛勤汗水。对于我们年轻一代,科研是我们事业发展的基石,是我们实现梦想的利器。于学校而言,科研是其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是其创新知识的源泉。于国家而言,科研是我们民族赖以发展、不断进步的重要依托。作为科研青椒,我们任重道远。
教学和科研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缺一不可,我们切不可在摘取塔尖上的科研王冠的时候忘记了我们实际上是站在教学的基石上。而年轻的我们就是这样的逐梦人,我们担负着聚天下英才而教之的重任,同时也承载着探索自然真理的人类梦想。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7: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