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blog 博文

最新发表的博文| 推荐阅读的博文

暗物质与宇宙95-场态粒子电荷质量对称性破缺特性
张延年 2024-7-26 21:06
暗物质粒子由正反粒子构成,暗物质与正反粒子可以相互转化,这是解开现代物理与现代天文的唯一正确路径。 场态粒子电荷质量对称性破缺特性 所有的显态粒子均是电荷质量对称性破缺粒子。无论显态粒子电荷分布、电荷运动是否对称,显态粒子的电荷质量都是非对称的。电荷相对对称的各种原子,带正电的原子核占据着 ...
98 次阅读|没有评论
暗物质与宇宙94-场态粒子电荷运动对称性破缺特性
张延年 2024-7-26 21:06
暗物质粒子由正反粒子构成,暗物质与正反粒子可以相互转化,这是解开现代物理与现代天文的唯一正确路径。 场态粒子电荷运动对称性破缺特性 场态粒子呈现为球状云结构分布,即场态粒子的正反粒子出现在各个同心球面的概率是相同的,因此对外表现为超对称结构。正反粒子的运动状态也是对称的,当没有任何非对称电 ...
101 次阅读|没有评论
暗物质与宇宙93-场态粒子电荷分布对称性破缺特性
张延年 2024-7-26 21:05
暗物质粒子由正反粒子构成,暗物质与正反粒子可以相互转化,这是解开现代物理与现代天文的唯一正确路径。 场态粒子电荷分布对称性破缺特性 场态粒子是超对称粒子,为球状云结构。显态粒子沉浸在场态粒子的海洋中,一旦存在非对称电荷,超对称的场态粒子就会被非对称电荷所极化。被极化的场态粒子成为电荷分布对 ...
99 次阅读|没有评论
暗物质与宇宙92-显态粒子显现特性
张延年 2024-7-26 21:04
暗物质粒子由正反粒子构成,暗物质与正反粒子可以相互转化,这是解开现代物理与现代天文的唯一正确路径。 显态粒子显现特性 可见物质被大家所熟知,自从场物质或暗物质被发现后,这些隐身态的物质逐渐进入大家的视野。场态粒子之所以隐身,完全是由于其超对称结构。因为其超对称结构,致使场态粒子只能传递电磁波而无 ...
86 次阅读|没有评论
论文致谢征集 | 刘琴: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科学网互动 2024-7-26 21:04
刘琴,2018年毕业 致谢 栀子满园,绿叶葱盛。三载春秋,如水逝去,忆往昔,多有欲言,尤是谓我之学习及生活者,不胜受恩感激。 首谢恩师,满腹学识,温暖和蔼,如灯引路,每每于困惑之时,受其解惑则路清途明。愿恩师桃李四海,芬芳天下。次谢诸位师长,之巾帼英姿,兢兢业业,余之实验难处,代吾奔走之劳矣 ...
403 次阅读|没有评论
暗物质与宇宙91-显态粒子天然对称性破缺特性
张延年 2024-7-26 21:03
暗物质粒子由正反粒子构成,暗物质与正反粒子可以相互转化,这是解开现代物理与现代天文的唯一正确路径。 显态粒子天然对称性破缺特性 显态粒子是非对称粒子,具有天然对称性破缺特性。与场态粒子超对称结构不同,场态粒子具有不同的对称性破缺,主要包括电荷分布对称性破缺、电荷 ...
74 次阅读|没有评论
论文致谢征集 | 石璐:告个别吧,致自己,致过去,致所有人
科学网互动 2024-7-26 21:00
石璐,吉林大学商学与管理学院本科毕业生 致谢 行文至此,百感交集。依稀记得那个十八岁的少年,在与家人的挥手告别后背起行囊,一路向北,飞过黄河与山海关,一头扎进这片黑色的土地。在长春的四季轮回中,我走过许多的路,看过许多的景,见过许多的人,也历过许多的事。凡此种种,恍如昨日,如梦似幻, ...
388 次阅读|没有评论
第一代VS非第一代大学生积极求助行为的差异
邝宏达 2024-7-26 20:50
引用: White, M., Canning, E.A. Examining active help-seeking behavior in first-generation college students. Soc Psychol Educ 26, 1369–1390 (2023). https://doi.org/10.1007/s11218-023-09794-y 摘译: 邝宏达 ( 注册心理师 ) 第一代( First-generation , FG )大学生(指父母均 ...
399 次阅读|没有评论
关于开办任职教师量子力学研修班的建议(范洪义作)
万志龙 2024-7-26 20:43
近日有同行来函建议我为讲量子力学课的任职教师以开研修班的方式补充几十年来我创新和发展的量子论新知识,因为长期以来教师们熟悉的就是薛定谔方程陈述,课堂上讲的都是围绕着波函数展开的,所谓的量子计算机也是基于态迭加原理 ,而对狄拉克的量子力学陈述只是局限于符号的表达,再要深入就捉襟见肘了。如今基于态迭加原 ...
406 次阅读|没有评论

本页有 1 篇博文因作者的隐私设置或未通过审核而隐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8 05: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