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树:中国本土拿诺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1988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拿过生命科学方面的硕士,在北美也做过3年的博士后研究,在美国发表过4篇文章。2004年,我“金盆洗手,退出江湖”。最近关于诺贝尔奖的话题,我多余几句。
科学家不仅要有聪明的头脑,更重要的是要有科学的素养,或一种境界,魅力,这是要从几代人传承和潜移默化,以及与社会文化氛围很有关系。生命科学是个非常特殊的领域,要有好的思路,同时要有实验数据的积累,而这个过程是慢长和单调沉闷甚至枯燥的。只有敬业乐业的精神才能由此领略出一套严谨的专业学问,并体验到做学问的小情小趣和美学,很多实验的积累是团队协作,是由一群群蚂蚁博士和博士后支撑的。 中国人聪明绝顶,但好的种子需要好的土壤。做学问不是“耍帅”,煽情催泪推高潮,而是要无怨旡悔,默默耕耘,就象农夫等待着地里宝贵的出产,耐心地等待它得到秋霖春雨。
华人某些科学家写了几篇压箱底的文章,本来有获诺奖的潜质,却沽名钓誉学霸王,满世界的指指点点,当科学法官。 最近见到北农大李宁教授52岁,挪用科研经费千万的报道,我理解李出身贫寒,很想脱贫致富。扪心自问,我们自己又怎样? 在中国时,我写过点文章,80%可以说是真的做出来的,其余是凭空加进去的,没法子呀,因为大气候如此这般,很难脱俗,因为这涉及职称,工资,房子等利益。申请科研基金是靠文章加攻关送礼,省级高校是鼓励这样做,且可以报销送礼费用。 另外,我们的邻国日本,1910年就有本土科学家被提名诺奖,1949年有第一位日本人得诺奖,目前共有23位日本人获奖,几乎90%是日本的土愽士,国籍属日本。有位日本人在实验室当愽士后直到退休还在家里做实验拿出去发表,他因荧光蛋白的研究获得诺奖,还有一位日本人只有学士学位在一企业做技术员也得了诺奖。
中国的科研要有团队精神,尽忠职守,与人为善,对专业要有执着坚持不懈,心无旁鹜,专心一致,精益求精的态度。 教授既是科学家也是"企业 "的老板,所以,处理好团队关系也尤为重要,要有海涵之心,中国老板(教授)往往缺乏风度,下属的功绩是老板的功劳,而老板的过失却是下属的责任,颐指气使,甚至侮辱人格,有功就领,有镬就卸,这是我们应该检讨的。
总之,中国本土科学家要拿诺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唠叨了,谢谢各位。
(小树的博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7 13: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