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敬的毕业生同学们、尊敬的老师们、家长们:
大家好!
首先我当然要向各位表示祝贺,祝贺你们圆满的完成了学业,而且顺利毕业!
我记得2009年1月,我回到复旦任校长,在座的各位学生是我迎来的第一批学生,所以我和大家有着特殊的感情。我希望大家还记得在你们的开学典礼上,我曾经说过一句话。我说:“学习就是你们来到复旦后的最为首要的责任”。今天我自己本人回味这句话,感觉这句话不仅仅是对在座各位讲的,也是对我自己讲的。因此,我产生了一个灵感,觉得今天我的讲话可能是为了我自己来讲的,然后和各位一起分享。所以,我今天要讲的题目应该是《这四年,我和你们一起成长!》。回顾,一般都是年龄比较大的人想做的事情,但是我不想去回顾那些具体的小事情上。比如说,学校为大家装了空调,免除了医学院往返校车的车费,……。我更想讲的是,在这四年里,我得到哪些新的体悟,而这些体悟或许对你们的现在或者未来也会有一定的价值。
我首先想谈的是“关于理想和现实”。这是我们天天要面对和承受的张力。
我一来到复旦大学任校长,在你们还没有进校的时候,就公开说过,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而且,我对复旦有着非常浪漫的想象,我认真描绘了我心目中的未来的复旦究竟应该怎么样。同时,我也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学子,我们都有理想主义的情怀。
黑格尔说过:“一个民族需要仰望的人。”就我个人的体会而言,仰望星空的人应该是我们大学的教师,更是我们大学的学生们。因为,如果我们的大学和大学的师生们都不仰望星空,那么这个民族的希望不会很大。而且我真诚地认为,“仰望星空”就是我们这些在大学里的教师,尤其是你们在座的学生应该承担起来的责任。
这四年当中,我和大家一起经历了许多许多的风风雨雨。无论是学校,无论是国家,无论是这个既让人爱,但是有时候又让人失望的这个世界,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所以,我曾经有过一点遗憾,我相信我们当中的有些人对此会有更多的感受。我发现有些人把“理想”诠释成“虚无”,把“仰望星空”看作是一种“无能”,却把“投机取巧”看作是一种“智慧”,让“拉帮结派”披上“团结”的外衣,在“阴谋诡计”上涂抹一层“红色”。甚至更恶劣的是,有人会为了维护某种所谓的“立场”,给你扣上种种吓人的帽子,让你在大众面前身败名裂,……。在这其中,我受到了各方面的压力,这种压力有时来自于我们学校自己的BBS。这就是理想和现实的差距。经历这些是一种成长!
我毫不怀疑,在座的各位学生,你们今后,包括当前,也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各种压力。正因为如此,个人的经历才有和大家分享的价值。
真正的理想主义是高尚的。我曾经引用过哲学家赵汀阳先生的一句话,它说:“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它必定同时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所以,我认为理想主义者并不表明它只是一个空谈主义者。我还要反过来说一句,即,“如果一个没有理想的现实主义者,那么我相信他只能有一个卑微的人生”。对于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哪怕现实再严酷,理想是不可能被轻易地击碎的。理想主义者的言说绝不是空谈,而那些只会讲一些“漂亮”的“大道理”者,其言谈才是真正的空谈;那些言不由衷的假话,才是最令人生厌的空谈;那些披上了漂亮的外衣,把原本十分严肃的主题硬解构成“套话”的人,那才是最险恶的空谈;那些既没有建设性的行动,又没有讲真话的勇气的人,则是最卑微的空谈者;凡此种种,必定误校,更是误国。
我感觉中国现在正面临着“三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我和大家一起走过这四年,四年的时间很短,但我们这个国家,这个学校,我们每一个人的变化却是非常巨大,而令人惊叹。我们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动荡。我们有过对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担忧,但是我们也享受着来之不易的安定;我们既抱怨社会的浮躁,但我们也很幸运地享受着复旦大学校园里的沉静和深思;我和在座的各位也曾一起努力来守护复旦大学的纯洁和高尚……。因此,我借此机会,以我的成长体会和期盼的心情再一次希望我们大家成为一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坚持我们的理想。就像一位叫云客的年轻人在《青年学人之思想独白》一文中所言,“相对父辈而言,我们这一代接受了更多的教育,对中华文化和民族有着深刻的认同感。…… 我们有更多的理由肩负起文明伟大复兴的重任,我们仰望星空,我们还要脚踏实地。”我们就是要仰望星空,这没有什么羞耻。让我们一起在理想和现实的张力中,认真思索,努力探索,奋勇前行!我相信你们大多在复旦的四年里已经学会了坚持理想,学到了足够多的应对各种挑战的能力、智慧和勇气!
第二方面,我想谈谈“我们的内心和外在情境”。这是一个对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都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在复旦的四年里面,我相信你们目睹了这样的事实,即,我们这个学校并非十分的完美,曾经发生了各种令人痛心的事件。但是,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不完美的,我们不应该为出现的某些问题而感到沮丧。这样的问题应该激发起我们的责任,更重要是激发起我们内心的一份爱。我希望大家内心充满着爱,爱你们自己,爱你们的家人,爱同学和室友,爱老师和同事,以至于爱每一个人,甚至于爱每一个生命。
在今年的“世界读书日”,我在校图书馆做过一个讲话。在讲话中,我提到了一本书和一个电影。
我说的这本书就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位学者写的一本书,即,津巴多的《路西法效应》。这本书讲述了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作者在斯坦福大学一楼宇的地下室里做了一个模拟监狱的实验:他招收了社会上没有任何劣迹的年轻志愿者,其中一拨人扮演“囚犯”,一拨人扮成“狱卒”。过了仅仅一周,这个实验就被迫停止。原因是参加实验的许多人的人格发生了巨大的扭曲,而只有少数人能到最后保持他的独立性。作者自己总结道:“社会心理学有大量的资料能够佐证,在特定的情境脉络(我要请各位特别注意“特定”两个字)下,情境的力量远超过个体的力量。”给我的领悟是,当我们身边任何一个个体,尤其是一个年轻的个体,出现了某种问题的时候,我们不要急于谴责,因为我们必须知道我们就是这些出了问题的个体的“情境”,而我们这样的“情境”究竟给他们施加了怎么样的一种影响,才决定了他们的走向。
我提到的那部电影就是大家熟悉的,李安导演的影片《少年派奇幻漂流记》,我相信有不少同学都看过这部电影。李安先生在诠释这部电影的主题时,他说想告诉人们的就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老虎”。确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圣人,也可以是罪人;可以是利他的,也可以是极端利己的;可以是善良的,也可以是邪恶的;可以是驯服的,也可以去支配他人;可以是清醒的,也可以是疯狂的。因此,津巴多这样总结道,“一个人生来就有很多可能性,只是依据支配我们生命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差异,才启发展开出每一个人不同的特质。”我在这四年中有这样的一种体会:我们有时候在谴责一个人的错误行为时,内心似乎感觉到某种愉悦,因为你总是觉得自己是堂堂正正的。当然,错误应该被谴责,但在谴责别人的时候请不要忘记把你“心中的老虎”要牢牢地关起来。一旦这只“心中的老虎”被放了出来,在特定的情境下,你很容易从“天使”变成“魔鬼”。
昨晚我在写稿子的时候,又想起了另一本书,意大利的著名作家普里莫·莱维1984年出版的《被淹没的和被拯救的》。莱维是一个化学博士,因为参加了反法西斯的游击队而不幸被捕,并被送进了奥斯威集中营。二战结束后,他幸运地成为少数幸存者之一。他在该书当中描述了集中营囚犯之间的关系和生活。给出的一些例子非常惊人,尤其应该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的深入思考。
莱维告诉我们一个这样的细节。战争结束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囚犯”得到了解放,集中营的地狱生活结束了,然而面对这个喜讯,人们并没有看到后来在一些电影里描绘的那种“欣喜若狂”的场面。在前来解放他们苏军战士眼中,囚犯们显得那样“困惑”、“呆滞”、“沮丧”、“羞耻”、“悔恨”、“意志荡然无存或软弱无力”。人性受到长时间的压抑以后,就连体验欢乐的能力也将丧失。
另一个事实是,纳粹在囚犯中挑选了一些人兼任集中营的管理者。这些人在特权的制度当中,享受一些十分可怜的小特权,但让他们背上更大的罪名,负担更加深重的罪恶。在很多情况下,这些人甚至比党卫军看守更加恶劣。他们可以随意将一个普通囚犯活生生地殴打致死。其实,这些享有小特权的囚犯非常明白他自己最终也会被送进“焚尸炉”,但是他们对其他囚犯的迫害并未因此而减弱。莱维写道:“与那些理想化的传记和模式相反,压迫越残酷,被压迫者就会表现出越广泛的合作意愿。”更令我不可思议的是,对某一个个体,只要赋予一个头衔,或者再给他一套制服,如果这个人不能关住他“心中的老虎”,那么就可以轻而易举使他从“天使”变成“魔鬼”。如果我们仔细想一想,这个现象也会在我们身上出现。因此,我想说,一个人不管地位多么卑贱或多么高贵和光鲜,一个人不管有多么老或多么年少,所有人心中确实都有一只老虎,而关键的是怎么样看守住我们“心中的老虎”。
我毫不怀疑,从这两本书和那部电影里,你我都可以读出差不多的感受来,甚至不用太多太深的思考。因此,我希望我和大家在一起,我们一起来关好我们自己“心中的老虎”,让我们心中充满爱,让复旦赋予你的独立思考和独立人格来阻止外部的“情境”的力量来打开关闭“心中的老虎”的“牢门”。同时,我们努力以身作则去创造更加和谐的“情境”。只有这样,我们复旦人才为这个国家、这个世界,为全人类做出我们应有的、益在千秋的贡献。
最后,我想谈一谈“求知的欲望和思考的问题”。复旦的老师和学生都有极强的求知欲,都在认真地研究着众多的问题,因为复旦还是有着相当好的氛围。最近,有人告诉我一件小事:一位国内友校的学人来复旦访问,他粗略了解复旦后感到非常激动,他说到了复旦才真正体会到一所大学最为宝贵的那种东西。如果这不是简单的恭维话,我将为此感到高兴和骄傲。
各位毕业以后,你们虽然会今后从事各种不同的职业,但你们求知的欲望是否能够得以保存?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为了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我们应该继续去研究问题,因为在这个巨变的时代,无数的问题呈现在我们的面前,等待我们去研究、去解决。胡适先生早在1932年的时候就告诫大学毕业生:“你们到了实际社会里,往往所用非所学,往往所学全无用处,往往可以完全用不着学问,而一样可以胡乱混饭吃,混官做。在这种环境里,即使向来抱有求知识学问的决心的人,也不免心灰意懒,把求知的欲望渐渐地冷淡下去。”我相信这个情况在当今仍然存在。但是胡适先生同时提出了一个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他说:“你们总得时时寻找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总得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这样才能保持你们在大学里培养起来的求知欲望。他还警告说,“脑子里没有问题之日,就是你的智识生活寿终正寝之时。”我们复旦的通识教育理念希望培养你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建构性思维的精神。如果你们离开学校以后就没有问题,或者是没有能力去找到问题来进行思考,由此而丧失了求知的欲望,我和复旦的老师们一定会非常遗憾,我们的通识教育就不能说完全的成功。
在这里,我想再一次引用我们复旦中文系陈思和教授的一段话,这段话在四年前迎接你们时就引用过,他说:“一个知识分子(我想在座的各位都将成为或者已经是一个知识分子),如果对当代生活没有激情,没有热望,没有痛苦,没有难言的隐衷,那么他的知识、他的学问、他的才华,都会成为一些零星而没有生命力的碎片……。”我相信你们这个四年的学习是有成效的,我感到这四年我和你们一起走过,我也很有成效。我相信你们的心智已经更加的成熟,视野更加的开阔,梦想是更加的高远,所以我毫无疑问地认为,你们今后的人生将会更加的精彩。
我可以这样来概括我今天的讲话,坚持我们的理想,做一位热切的理想主义者,永远将这个世界和我们的内心世界作为我们思考的对象,关住我们“心中的老虎”,用我们大爱的内心来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我希望在今后我再一次遇到在座各位的时候,无论多久,无论你们在哪里,无论你们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和工作,我仍然能够从你们身上看得到复旦留给你们的印记。我相信你们将更爱复旦,更爱我们这个伟大的祖国,你们将永远保持追求真理的那种热切。
最后我衷心的祝愿和期待你们在不久的将来,将实现你们各自的梦想!我将为你们梦想的实现而感到高兴,因为你们的梦想就是复旦的梦,你们的梦想就是中国的梦,让我们一起努力前行!
谢谢大家!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7: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