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远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congioe 混迹科学网,愿交同道人。

博文

迈向深空

已有 7449 次阅读 2013-10-21 08:05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深空

   200710241805分,一条火龙划破西昌的黄昏,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托举着承载中国人飞天梦想的“嫦娥一号”卫星飞向无尽苍穹,这一刻,在中国流传了千年的“嫦娥奔月”传说开始变成现实。

   作为我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迈出了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第一步。

   深空是相对于近地空间而言的,是深空间的简称,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航天卷》,深空是指距地球等于或大于地月平均距离(约38万公里)的空间,深空探测则是在卫星应用和载人航天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向更广阔的太阳系空间进行的探索,主要包括月球探测、行星及其卫星探测和行星际探测三大方向。

   人类所生存的地球只是浩瀚宇宙中的沧海一粟,了解太空、探索宇宙自古以来就是人类不懈追求的梦想。从1958817美国发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开始,人类迈向太阳系的深空探测活动至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纵观这50多年间人类深空探测的尝试,成功和部分成功的几率只稍微大于50%,以火星探测为例,自1990年以来共发射火星探测器15次,失败6次。

尽管风险和挑战并存,尽管有过不少惨痛的教训,人类探测深空的脚步却并没有停止,反而在不断迈进。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俄罗斯、欧空局、日本以及印度相继制订了宏大的深空探测的长远规划和实施计划,一些深空探测项目已经成功实施,深空探测已成为世界航天活动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2011年,我国制定完成了“我国2030年前深空探测发展路线”,对未来深空探测工程的长远发展目标与发展重点开展论证,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探测任务,将实现由月球探测到行星际探测的技术跨越,深空探测将是21世纪我国走向航天强国的必经之路。

   我国2030年前深空探测任务规划共分为三个阶段,详见下图。

   太空是人类共有的太空,航天事业是全人类的事业。话虽如此,但现实情况如何呢?嫦娥工程总指挥栾恩杰院士曾打过一个很形象的比方,他说公海也是不属于任何国家的,但如果人家有能力开船去打了一船的鱼,他们是绝对不会分给我们中国人一条鱼吃的。“我觉得这是现实,假如你没有能力到达月球,那就绝对没有你的发言权。实际上,谁先到达,谁有能力,对他的利益来说,就必然会有所偏向。正因为如此,我们也必须要争取到这种能力,争取到我们的发言权。”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在“嫦娥一号”顺利升空后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六年前的那个十月是中国航天人收获的季节,这之后的六年我们也见证了中国在航天领域的种种突破:神舟七、八、九、十号飞船顺利升空并圆满完成任务,神八、九、十先后与天空一号顺利对接,实现中国首次太空授课。现如今,“嫦娥三号”已经躺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静待时机再次奔月。

   作为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月球是我们人类走出地球大门的门槛。只有跨出这道门槛,才能更好的迈向深空。

   中国的航天事业凝聚了栾恩杰、孙家栋、欧阳自远等老一辈科学家的无数心血,加上全国各大高校及研究院所不断注入的新鲜血液,才有了现如今的蓬勃朝气和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开创一个又一个属于我们国人的传奇。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第六研究室作为众多队伍中的一支,多年来致力于空间飞行器自主导航技术的研究,多次参与包括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对接在内的航天任务,出色的科研水平得到了航天主管等部门的数次嘉奖。作为六室的一员,我感到十分的骄傲和自豪。

   在准备读研之前我只是个对太空充满了无限好奇的孩子,考虑到自己的专业,自知有些东西只能当成兴趣。直到遇到了欧阳自远院士和搞航天的学长,我才真切领略到航天的魅力。欧阳自远院士是国人眼中的嫦娥之父,多次身体力行的普及航天知识,哪怕70多岁高龄依旧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其早年奋发学习以及对中国航天开拓似的探索无不激励着每一个航天人。那位学长则是个航天迷,其导师所在的课题组接到了与天宫一号相关的项目,作为学生他也得以“分一瓢羮”。在之后的日子里,每次联系他,他都说在实验室编程画图,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在天宫一号成功发射的当天,他说他哭了,是万分的兴奋,也是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虽然天宫一号整个参与者的名字里并没有他。那时候我似乎明白了什么,于是果断选择了自己研究生期间的方向。很幸运,我来到了现在的这个研究室,碰到了一群兢兢业业、埋头苦干的科研人员,也遇到了不求高升、一心搞科研懂得过日子关心我的导师。在北京委培一年之后回研究所,就被告知得以参与室里有关深空探测的项目,虽然被导师早早提醒项目难度很大,我还是决定选择这个方向,毕竟世上本来就没有容易的事情。深空探测在中国还是刚刚起步,研究的人不多,注定这是一场孤独的旅程,有许多东西要自己去探索。虽然航空强国中已有不少早就捕了不止一船的“鱼”,但他们并没有给我们一条的打算,于是我们要自己学会造船的本领,亲自去“打鱼”。

   作为航天方向的入门者,自知还有很多的不足,但我会竭尽所能,愿有朝一日能为祖国的航天事业献上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

   中国正迈向深空,希望自己也能趁着这大好势头迈向科研这一“深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19355-734592.html

上一篇:有歧视但更应奋起
下一篇:狗血的医患关系
收藏 IP: 125.69.38.*| 热度|

32 蒋迅 王加升 鲍海飞 许波 徐冠军 黄金苹 刘进平 罗帆 孔林 余昕 曹俊 江云峰 颜坤 孙晓林 谢蜀生 刘新敏 王春艳 赵斌 胡延奇 邱嘉文 liguoshuai aiyouduojiu tuner zhaolinger jiu2010 bestweiguo lukequan wanglifang1991 baiyier haolandesky jiaocaowei dunkelbla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7: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