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之智与哲学之慧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uangfuqiang

博文

老一代计算机科学家夏培肃

已有 7517 次阅读 2009-6-10 21:45 |个人分类:其它方面|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以下信息来自:http://baike.baidu.com/view/119482.htm

简介

        夏培肃(1923年7月28日—)中国计算机科学的先行者,主持研制了中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923年7月28日生于四川重庆,原籍四川江津。1940年毕业于重庆南开中学,1941 年考入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工学院电机系。1945年毕业后赴美留学,195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 研究所研究员。从1952年开始从事电子计算机的研究、设计和试制,是中国最早从事电子计算机的科研人员。编写了中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为中国计算机 科技界培养了大批人才。1950年代设计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1960年代开始在高速计算机的研究和设计方面做出了系统的创 造性的成果。曾经创办《计算机学报》,并创办国际性期刊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报),担任第一任主编。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夏培肃育人理念,是:做学问的人,做人做到什么境界,做学问才能做到什么境界。
  她和丈夫杨立铭为一对院士夫妇;杨立铭,理论物理学家,毕业于中央大学工学院机械系,中国核物理学会理事长。

夏培肃:最早的计算机三人组

“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全国解放后不久,已经获得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的夏培肃读到了华罗庚教授致全体留学生的一封信,她与丈夫杨立铭便立即毅然返回祖国。
  1956年,夏培肃完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同时编写了中国第一本电 子计算机原理讲义。1960年4月,由她负责研制的107计算机成功运行,这是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研制的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在以后的岁月里,夏培肃先后 在高速计算机、并行计算机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上世纪80年代,她主持研制的高速阵列处理机150-AP成功运用于中国石油勘探,使地震资料处理 的速度提高10倍以上。1991年,她与丈夫杨立铭教授同时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在科技界传为佳话。
  与计算机结缘半个世纪
  1952年秋天的一个晚上,在清华大学的寓所,回国不久的华罗庚教授接见了三位年轻科学家。他 们讨论的是一个前沿话题:研制中国的计算机。在这三个人中,有一位就是夏培肃。在以后的两年时间里,夏培肃、闵乃大、王传英三人小组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开 始了计算机的研制。可能当时连她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这个晚上成为中国计算机史上一个重要的时刻。
  “当时华先生客厅的沙发上,所有的桌子、台子上面全是书,我就觉得华先生是个做学问的人。华先 生问我们学过些什么,愿不愿意搞计算机。”夏培肃欣然应允:“我在英国的时候,我已经了解计算机了,所以我们国家要搞的话我特别愿意参与。”这就是中国最 早的计算机三人小组,三人当中只有夏培肃一人坚持下来。后来又成立了最初的计算机科研小组,她一干就是半个多世纪。与计算机结缘的半个世纪对于她来说是充 满激情的:“我只能搞计算机,我还能搞别的吗?我不能搞别的了。我觉得我简直太着迷了,太喜欢计算机了,我无时无刻不在想着计算机。”
  又是一个零的突破
  在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初创时期,我们看到了103机、104机、109机、441B机……太多零 的突破。而对夏培肃来说,1960年4月107机的研制成功具有特别的意义,这是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研制的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它在中国计算机科学发展历 程中是个里程碑,实现了中国自主设计的通用数字计算机零的突破。
  那时研制小组没有器材,电子管机器很不稳定。据夏培肃回忆,早期计算机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很不稳 定,有的机器工作半小时就坏一次,但107机第一次开机运行就用了20.5小时,连续工作,而且最后是人工给它停下来的。这里的秘密在哪里?因为夏培肃设 计了非常稳定的储化器,当时她为了设计稳定电路花了很多时间,还专门写了论文,后来其他工作者采用这种设计方法设计机器也获得了稳定运行的效果。
  在以后的岁月里,夏培肃先后在高速计算机、并行计算机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并且与丈夫杨立铭教授一起较早提出量子计算机的设想。到今天,她仍然活跃在中国计算机科研的最前线。
  学生是老师的接力棒
  夏培肃在1956年初步完成了中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同时还编写了中国 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在繁重的科研工作之外,夏培肃为培养新生力量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因为她深知要使中国计算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需要几代人的努 力,需要一个个梯队,她希望她的学生能站在她肩上。做人梯的人必须有攀登的愿望,有攀登的能力,这样的梯子才够高,踩的人爬得才更高。
  夏培肃的学生很多都在计算所工作,在计算所一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夏老师的学生就是不一样。 ”她不仅教会了他们怎样做学问,更重要的是教会了他们怎样做人。她常说:“做人做到什么境界,做学问才能做到什么境界。”她的学生接好了老师的“接力棒 ”,将中国计算机研制事业带上了一个新的高峰。工程院院士、计算所所长李国杰,计算机体系首席科学家韩承德,“龙芯一号”CPU芯片的主要研制人、年轻科 学家胡伟武都是夏培肃的得意门生。
  107机使用要排队
  1960年4月,由夏培肃负责研制的107计算机成功运行,这是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研制的通用 数字电子计算机,字长32位,内存容量为1024字节,有加减乘除等16条指令。107机共有两台,一台安装在火炮研究所用于弹道计算,一台在中国科技大 学用于研究计算。据当时科大的学生回忆,用107机要提前登记,排队使用,晚上3点还不休息。可见当时科研领域里对计算机的迫切要求,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 出107机的性能稳定。
  “龙芯一号”叫“夏50”
  2002年9月28日,在李国杰所长和唐志敏研究员领导下,中国第一枚通用CPU“龙芯一号” 成功发布,终结了中国计算机产业“无芯”的尴尬历史。研制龙芯的负责人胡伟武博士最想感谢的人是“我的恩师夏培肃”。他们把这个芯片命名为“夏50”,是 为了纪念夏培肃从事计算机事业和从教50周年。
  沈世刚作为107计算机的骨干人员,还参与了培养计算机技术专业人员的工作。
  当时,根据规划,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从1956年到1962年共举办了训练班。在第三届训练班中成立了专门的计算机教研组,由夏培肃担任组长,沈世刚担任秘书。
  ——沈世刚(研制107计算机的骨干人员)
  陈树楷是107计算机的骨干人员,目前他十分关心对青少年的计算机普及教育。当时的学会理事长 张效详和秘书长陈树楷,在让计算机学会关心青少年计算机普及教育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议定在1984 年组织首届青少年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秘书长陈树楷和常务理事洪明光等专家积极进行了组织工作。?
  ——陈树楷(研制107计算机的骨干人员) 

中国计算机的先行之师夏培肃

嘉宾:夏培肃 主持人:曾涛
  1952年秋天的一个晚上,在清华大学的寓所,回国不久华罗庚教授接见了三位年轻科学家。他们讨论的是一个前沿话题:研制中国的计算机。
  在美国,华罗庚与研制世界第一台可以自动编程的电子计算机EDVAC的冯诺依曼很熟悉,作为数学家,他清楚地了解新出现的这个庞然大物的巨大潜能。一回国,他就急不可待地召集一些年轻人开始研究。
  在这三个人中,有一位是读着华罗庚的回国呼吁信,从英国的爱丁堡大学回来的女科学家,她的名字叫夏培肃。
  在以后的2年时间里,夏培肃、闵乃大,王传英三人小组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开始了计算机的研制。
  可能当时连她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这个晚上成为中国计算机史上一个重要的时刻。
  曾涛:当时在谈的时候您还记得大家有特别兴奋的地方吗?
  夏培肃:当时华先生住家的地方就在数学研究所旁边,数学研究所在清华园里面,很近。 我就记得进了门以后,他那个客厅比较大,当时那个房子是政府专门为华先生修的,一个平房,中间是客厅。客厅里面沙发上,所有的桌子,台子上面全是书,像那 种台子上面翻开的杂志期刊,满屋子书我就觉得华先生是个做学问的人。后来就坐下来聊,问我们学过些什么,背景,愿不愿意搞计算机?当然很愿意,因为我在英 国的时候,我已经了解计算机了,所以我们国家要搞的话我特别愿意搞,所以我当时就愿意到华先生手下做电子计算机,就是这么开始的。
  曾涛:那时候您已经就是说看到了可能是未来会非常好的一个发展的……
  夏培肃:是,是那样。因为美国计算机出来以后他们宣传得非常厉害,英国也宣传得很厉害。所以我觉得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学科。后来华先生他倡导那个事情,我马上就到他那儿去了。
  曾涛: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中国的计算机在你们决定开始发展那个时候,跟国际相比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呢?
  夏培肃:没有啊,从零开始,什么都没有!那时候实验室都没有。那些数学所的人根本不 知道电是什么东西,电线都害怕,怕触电。后来我们说要电表,因为我们要做无线电实验,结果就请他们采购员,其实是管生活的采购,他也不懂那些,说给我们买 电表,结果他买了一个电力方面用的电表,多少安培多少安培,就是那种,我们都觉得很可笑,因为我们用的都是毫安什么什么的,都是无线电用的电表。就像他买 那个,反正不是一回事情,完全是外行,所以很费劲,后来都是我们自己去买。而且那是刚解放时很多东西都没有,有时候就在旧货摊上去收一点东西。
  1954年,计算机小组从华罗庚任所长的中国科学院数学所转到了钱三强先生领导的物理所。到了1958年,闵乃大教授去德国定居,王传英也改行去了苏联。最早的三人小组只有夏培肃一人坚持了下来,这一坚持就是50年。
  曾涛:夏教授我听出来您在计算机事业上面是一个事业心很强的人?
  夏培肃:是,我整天都想着计算机。
  曾涛:因为我知道在当时第一个研究小组成立的时候只有三个人,后来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那么到后来这三个人只剩下你一个人了,我觉得几十年,而且在那种很波折的这样一个发展当中,您自己一个人怎么可以一直坚持下来呢?让您坚持的理由是什么?
  夏培肃:那个时候,以前那种科研体制总是会给你派人来的,每年都会分配很多大学生来,分到各个室组什么的,不会我一个人老这么干的了。我要做什么项目什么的,就是会安排人的。
  曾涛:可是在这么应该说都有50年多了这样一个过程,我觉得对于一个人来讲,这样一种坚持去做一个事业。
  夏培肃:我只能搞计算机,我还能搞别的吗?我不能搞别的了。
  曾涛:您认为什么都不能做吗?
  夏培肃:我怎么也不会了别的好像,我觉得不行了,我觉得我简直太着迷了,太喜欢计算机了,我无时无刻不在想着计算机。
  1956年,夏培肃参加了周恩来总理主持的发展我国科学十二年规划中,负责“计算机技术的建立”部分的规划工作,这次参与使她对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具有战略性认识。
  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计算机研究正式展开。
  曾涛:那时候规划的结果是什么呢?要怎么样发展?
  夏培肃:规划的结果最主要的就是要成立计算机研究所,成立我们国家第一个研究所,规 划讨论了很多久,开了相当多的时间,做了好多报告,钱学森都到我们那儿做报告,讲他们那个航天事业对计算机的需求,讲那种报告,还有方方面面的人来做报 告,因为在那以前,我们从52年开始搞,到56年已经好几年了,我们也到那儿去报告,而且那时候我们已经培养了一批干部了,已经有一点基础了,当时国内大 概在做规划以前,搞计算机搞得最厉害就是我们科研所了,多少有点实力了,而且我的计算机已经快设计完了。
  对夏培肃来说,1960年4月107机的研制成功具有特别的意义,这是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研制的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它在中国计算机科学发展历程中是个里程碑,实现了中国自主设计的通用数字计算机零的突破。
  在以后的岁月里,夏培肃先后在高速计算机、并行计算机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并且与丈夫杨利民教授一起较早提出量子计算机的设想。到今天,她仍然活跃在中国计算机科研的最前线。
  曾涛:当时您在研究107的这个过程里面您认为当时自己碰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夏培肃:我们没有器材,没有器材没有人给你加工,而且我们好多实验有些线路还设计得 不是很理想,一个电路设计的话要花很多时间,反复地测试,我设计107计算机里边一个最核心的就很不稳定,他们的机器只能工作半小时就得坏一次,那时候电 子管机器很不稳定的,不像现在的机器了,可是我设计的计算机,我的107,我第一次开机运行就20.5的小时,连续工作,而且是人工给它停下来的,后来就 非常稳定,为什么?就是因为我设计了非常稳定的储化器。为什么就是一定要电路非常稳定?因为你在室内一开灯,一开日光灯你机器就要跳,当时机器就这么一个 情况,可是我设计的那机器就很稳定,所以我为了设计那个稳定的电路我花了很多很多时间,而且也做了很深的研究,还专门写了论文,后来都发表了,那些都已经 公开了,而且后来别人用我的设计方法设计机器也很成功了。
  曾涛:那么当时您做出107机的那个时候,国际上最进的计算机是什么水平?
  夏培肃:那就太远了。我做出107的时候是1960年,国际上就像我这种类型的机器 那是很简单的机器,我当时做的话就是按照国际上能够做出来,就是冯·诺伊曼最初做的那种机器,就是刚刚华罗庚看的机器,那种类似的机器,1949年英国做 出来了,美国在1951年做出来的,我是1960年做出来的,比他们相差差不多10年,可是我中间停顿了几年。
  曾涛:那有没有觉得遗憾呢?
  夏培肃:不遗憾,为什么遗憾?因为中间我培养了很多接班的干部,为国家那贡献比一台 计算机贡献大多了,现在国家的计算机领域里面的各级业务骨干和领导干部,那个电子工业部那个专门管计算机的司长叫杨天行的,在计算机界挺有名的,他都是我 学生啊。那就是全国主管计算机最高的了好像是。很多了,像大学里什么什么系主任计算机系主任,什么研究所的所长什么的,我的学生太多了,所以我觉得那样对 国家贡献可能会更大一些,当然机器还是要做的,不过你不做机器不知道教书怎么教得好,你不知道那个是什么问题,光是按书本照本宣科那是没有用的。
  夏先生今年已经80高龄了,可是当我们一提到计算机这份事业的时候,她就会充满了激情,而且很明显的是一种跟年轻人一样的激情。
  在我们做这个节目的时候,我们曾称他是中国计算机之母,他反对这个说法,但是,如果想到她为培养几代计算机人才所献出的心血,以及他今天人才济济的学生队伍,这个称号是当之无愧的,
  曾涛:就是在为去教这么多计算机方面的学生的时候,像您一开始讲的,您也把这个看成是您自己对计算机的一种喜爱的另外的一个表现,是吗?
  夏培肃:是的。一方面因为开始的时候我培养学生是大学毕业水平的那种,后来就带研究 生,不在大学里教书了,研究生那就是要攀登科学高峰的了,所以我要找那种人,就是要培养那种人,他能够攀登高峰的人,他有那种愿望,而且他有那种创新能力 的那种人,我要那种学生。因为我觉得中国的计算机要达到世界领先,一定要经过好多代人的努力,不是说一个人两个人就可以完成的,要一个集体,一个梯队,而 且是一个人梯。就是让年轻的站在肩上一层层往上搭,人梯才能够通天。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人梯的,他自己要有攀登的愿望有攀登的能力的人他才能够够条件做人 梯,然后要一梯梯上去才能够攀登,我是这么一个观点,所以我觉得我自己即使不能达到世界最高的顶峰,可是我希望我的学生能够,我给他们做人梯啊,我给他们 铺路,让他们踩着我过去。
  曾涛:您知道您的很多学生都说他们的心里有挫折,碰到困难的时候都可以来找您聊天,好像跟您聊过天以后就会觉得很舒服。
  夏培肃:我不知道他们什么感受,不过有的学生是愿意来跟我聊。
  曾涛:各式各样的问题都会跟你聊吗?
  夏培肃:可以,都可以,工作的个人的什么生活的都可以。有一个学生还把她男朋友照片拿来给我看,她要我帮她出出主意,到底跟不跟他好啊。
  曾涛:在您带过的这么多学生当中您有没有自己认为是最得意的学生? 夏培肃:我得意的学生太多 了,各有各的特点,不好说最的,因为现在还没有盖棺定论 的。有些学生都非常优秀,有的现在还有好多在国外也非常好,也有在国内也不错,也很好,很拔尖的,有的学生现在我觉得在国内的跟国际上的第一流的计算机专 家相比并不比他们差,我认为是这样的。
  夏培肃在繁重的科研工作之外,为培养新生力量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培养了几代计算机专 家。夏培肃的学生很多都在计算所工作,在计算所一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夏老师的学生就是不一样。”夏培肃不仅教会了他们怎样做学问,更重要的是教会了他 们怎样做人。她的学生接好了老师的“接力棒”,将中国计算机研制事业带上了一个新的高峰。工程院院士,计算所所长李国杰,计算机体系首席科学家韩承德, “龙芯一号”CPU芯片的主要研制人年轻科学家胡伟武都都是夏培肃的得意门生。
  从2001年开始,在李国杰所长和唐志敏研究员领导下,胡伟武率领几十名年轻骨干日 夜奋战,2002年9月28日,中国第一枚通用CPU龙芯一号成功发布,终结了中国计算机产业“无芯”的尴尬历史。作为研制龙芯的功臣胡伟武博士成了所有 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有媒体问起他最想感谢的人是谁时,他的回答是:我的恩师夏培肃先生。他们把这个芯片命名为“夏50”,是为了纪念夏培肃从事计算机 事业和从教50周年。
  曾涛:他们都觉得好像跟您在一起的时候会是一种精神领袖的感觉?
  夏培肃:他们有那种感觉我还不知道。
  曾涛:就是您这种去关心他们或者您认为自己能够去吸引这么多学生您自己没有想到过吗?
  夏培肃:是的,我现在这些学生都非常争气,这是我事先没有估计到的,而且他们就是一代代传下去都很厉害,那我都非常高兴,现在我们的集体非常理想。
  曾涛:您觉得做了这么多年的老师,真的是培养了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这么多学生,在这么一个培养和教育的过程里面,您觉得作为老师您的体会最深的是什么?
  夏培肃:我觉得很重要一点,那也是我经常跟大家讲的,就是你培养学生是干什么?是为 了完成你的工作任务,还是你为国家培养人才?虽然表面上学生是来做你的项目,可是你思想里面是怎么想的,是作为他完成你任务的工具还是为国家培养人才,思 想要是不一样的话,那效果是不一样的。所以我就觉得首先我们是要为国家培养人才,而不仅仅是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有些学生就当导师的助手,可是导师并不爱 惜他,并不是说是国家人才你才培养的。我觉得那样就不好。有些导师还要讲多少钱,而且每个月还克扣学生的钱。学生一般来讲对导师有一定的尊重,所以就应该 珍惜那份尊重。我的学生也不是所有的都非常好,也不是所有学生都跟我关系非常好,可是我没有不好就是。即使那个学生他不怎么样,或者他也不好好念书,一心 进来就想做个跳板出国什么的,那我也不得罪他。你想想看假设它论文做不出来,按照过去规定的话,做不出来的话就毕不了业就得送回原籍,他可能是农村里来 的,他就得变成农民去,他后来找工作怎么办,户口问题都解决不了,那我何必为难他呢,那就让他出国吧,反正他能够到美国去找个什么学校上上就算了吧,那他 就很吃亏了,他在我这儿白念几年了,都不算数,到国外从头念起。那种学生他要走我不留,我推荐他出去。好的学生就不一样,好的学生不走,因为他觉得他在这 儿有奔头,他有出路,他可以找到自己的人生归宿,他可以达到他的目标。他有他的事业,因为我老跟他们讲,你在国内做事情的话是给自己工作,你到美国去,你 在人家公司里干,钱挣得很多,可是你是打工的,加入美国籍你顶多也是二等公民。
  曾涛:您有没有去统计过到现在为止您教过的学生有多少?
  夏培肃:具体的我也不太记得清楚,我想可能研究生有40来个吧,不过有的还没毕业,有的是毕业的,有的念了一半就走了,出国了,那种比较多。大学的那里好像有几百人,训练班办了四届,总共培养了七八百人。
  夏培肃和丈夫杨立铭邂逅于浪漫的大学校园,从此开始了他们半个世纪的情缘。双双留学英国,又一起回来报效祖国,一个是著名物理学家,一个是计算机研究领域的泰斗,1991年,同时成为中科院院士,被尊称为“科苑双星”。
  2002年1月12日,杨立铭在妻子的精心照顾下走完了人生最后一段旅。
  每一次我提到杨立铭先生,夏先生的眼睛都会很快地湿润了,我能感受到他们相濡以沫的半个多世纪给人生留下了最美好的记忆。
  曾涛:那么在您刚才讲的这个过程当中,就是说投了很多的事业,很多的精力在自己的事业上面,那么那个时候对自己的丈夫,我知道您的先生杨立铭也是非常著名的科学家,那么那个时候就是您在你们的家庭当中,您觉得您这个角色做得怎么样呢?
  夏培肃:我觉得我们互相理解,互相支持,非常好!我们从来不会为什么鸡毛蒜皮的事情会去争吵,从来不会,因为大家都非常珍惜那点时间。
  曾涛:您觉得一生跟杨先生走了一生,那么您觉得他对您最理解最支持的地方您的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夏培肃:他从来没有怨言,对我工作花这么多时间,从来过怨言。
  曾涛:对孩子呢?
  夏培肃:我们尽可能管,可是管不到的也没办法了。
  曾涛:那您第一次做母亲的时候,那个时候就是对自己的孩子能够有多少精力呢?
  夏培肃:就是因为管的太少了,孩子死了。
  曾涛:是因为是生病还是意外的事?
  夏培肃:掉的,淹死了。
  曾涛:是多大的时候?
  夏培肃:就是大跃进的时候,没有菜吃,家家户户都种菜什么的,我们院子后面有一个下水道,粪坑,旁边就种菜他不知道,走那儿就滑下去了,还很小。实在是没有时间来管孩子。
  曾涛:那时候您觉得您跟杨先生在碰到当时那样一个情况的时候。
  夏培肃:我们都很伤心。不过后来又生了一个,后来又生了一个,就现在的小儿子。
  曾涛:那时完全管不到自己的孩子。
  夏培肃:顾不到,因为要上班也没有办法,而且好像工作为主的了。家里有一个阿姨给看一下,她也管不了这么多,给他喂牛奶什么的,管不了这么多就是。
  曾涛:是不是包括在生命中遇到这样一些大的挫折的时候,杨先生都非常能够跟你……
  夏培肃:很内疚,觉得对不起他。
  曾涛:在发生过这个事情以后,你们两个人之间有过交流,谈到过这个吗?
  夏培肃:大家都避免谈,省得伤心。
  曾涛:一直都没有再谈过?
  夏培肃:不谈了。反正后来又有那个孩子了,又补上那个了。
  曾涛:那么后来在自己再有这个又生了一个孩子以后,您是不是就有很强的这种去补偿的心理?
  夏培肃:有那个心理,不过工作还是最主要的。小孩也照顾不好,老生病,因为生的时候 我年纪比较大了。不过还好,现在他身体挺好了。我们知识分子对孩子都很宽容,像我们从来不会打骂孩子什么的,都是好好讲,就是他们觉得好像他们受的教育主 要就是那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不是那种面提耳令的那种。但就是没有太多的时间陪他们,只是礼拜天有时候可以在校园里玩玩什么的,都很少。我那小孩都是很早就 送幼儿园了,全托,我小儿子一岁半就上全托幼儿园,大的三岁上全托幼儿园。
  曾涛:您觉得在这样一个,就是说当时那样一个环境里头,我觉得无论是家庭还是自己的工作里面,都会碰到很多的这些挫折或者是波折。
  夏培肃:当时我们很难受,后来60年我去四清了,了解到农民的情况,他们农民很苦,农村里边生十个孩子要死掉5个,大概往往就是那个情况,看看他们的生活情况,我觉得我们比他们已经幸福多了。所以在心情上还好一点。
  曾涛:那么碰到那么多波折和困难的时候,杨先生一直是不是一个您心里面最大的一个支持?
  夏培肃:是这样的。
  曾涛:这种支持会是一种语言呢还是完全是一种感受?
  夏培肃:不讲话,我们,他很不会讲话,他也没有多大话吧就是。我们聊天的时候也很少,大家都很忙,的确是很忙,所以有些人家里老吵架我都不能理解,我觉得为什么要那样呢?太不值得了,一个人有这么多事情要做,生命又不是很长,为什么不珍惜自己的时间呢?去吵架干什么?
  曾涛:您觉得这么多年你们都特别地和谐、幸福?
  夏培肃:我觉得我们互相支持互相理解,那样就是在做工作或者处理家庭的事情的时候是必要。我觉得很关键一点,就是我们的想法都一致,就是夫妻两个人只要是说都愿意献身科学的话他就没有太多的矛盾。曾涛:那您在您自己的心里面您自己有特别崇拜的人吗?
  夏培肃:我有。
  曾涛:是谁呢?
  夏培肃:我觉得只有对我启发最大的就是江姐。
  曾涛:给您什么样的启发?
  夏培肃:我想到她就会激动。我看过一本小册子最早的时候,那时候回国还没有多久,就 叫《烈火中永生》。一个共产党人的那种高尚的品格和思想,我第一次接触。当然我们那时候有一些老干部,就我们单位好多老干部都长征了什么的,他们也都非常 好,可是要了解一个人他的那种心理思想那种,我觉得给我的印象非常深。你看到她以后你就不能不去想一些比较深刻的问题,比如说过去我从来没想过一个人到底 活着为什么,到底他活着的目标干什么,一个人活的目的是什么,看到江姐你要去想这个问题。所以那个时候我觉得我应该向她学习。我原来对党也不了解也不清 楚,可是从了解江姐的情况以后我主动地向党组织靠拢。
  曾涛:我听说后来江姐的儿子是不是也到你们那儿去学计算机?
  夏培肃:是,到我们那儿去学习,我就觉得他非常亲切,就是那种感觉,我觉得假设我能帮他做点事情我就非常愿意。
  曾涛:您觉得您对江姐的这样一个人物的这种或者说是崇拜或者说是这样一种感动一直持续到现在吗?夏培肃:我觉得是的,不过后来有很多人我也非常崇拜的,有很多人我也非常喜欢,有很多人我也非常喜欢。
  曾涛:能再讲一个您非常喜欢的人吗?
  夏培肃:有些人并不是很了解,有些人可能只看到表面,比如说吴仪我就非常欣赏。曾涛:吴仪?
  夏培肃:非常欣赏,我当然不知道她以后会怎么样,我也不了解她前面的情况,可是的吴仪非常喜欢。曾涛:您欣赏她什么?
  夏培肃:我觉得她非常能干,非常果断,她办事情雷厉风行的,只要她一抓的事情就行,我觉得就行了。你看抓反走私的还有非典什么的,那个很了不起。她的气质也非常好,给人看了以后印象也很好。
  曾涛:您觉得您内心里面欣赏这样一些女性,您有没有想过自己就是也会在你的工作当中去会是那样的一种表现呢?
  夏培肃:我不会像她,我没有她厉害,我做不到她,我也没有掌过权,我不会像她这么泼辣,不过我喜欢那样的,我做不到。因为我们干的行当不一样,她太精彩了我觉得。
  曾涛:那您觉得为中国计算机的事业可以说是整整奋斗了一生,那么您对您这一生您认为在计算机事业上的这种付出或者是自己的这种风险也好,您认为对自己的工作满意吗?
  夏培肃:不满意。我觉得自己做的太少了,我应该还做得多一些,我可以做得更好一些的工作,做得很不够,觉得很不够,跟有些人比起来。
  记者:跟谁比?
  夏培肃:比如说邓稼先我跟他还比较熟吧,我觉得他很了不起,我跟他还比较熟的,我们在一起工作过。近代物理研究所,他比我还小,邓稼先,比小一岁可能,我们还是校友,中学校友,不过以前不知道。
  记者:夏老师您刚才讲,其实在你们的周围当中很多人都跟您叫夏先生这其实是表示一种尊敬啊,您和杨先生,你们两个人很多人都会觉得不是像很多的科学家很出名。实际上你们两个似乎生活工作都特别地低调。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的态度吗?
  夏培肃:我们都不希望的好像炒得很热,不太希望了,就希望安静一点,就是有很多人来采访什么的,我都不太愿意,介绍他去找别人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9075-237515.html

上一篇:2008ACM各类奖项及授奖人信息
下一篇:老一代计算机科学家吴几康
收藏 IP: .*|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20 11: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