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在前面
————
2021的最后一个季度,文章更新得很佛系。这段日子,我为自己生活进行了一些整改,同时和大家的沟通中也获得了不少灵感,一起分享给大家。
1
与读者一:想读书好难
我的一个朋友,也是公众号的老读者,9月的时候曾问过我如何能够在工作之余静下心来读书。
我当时的回答是,生活不妨随心所欲,想看的时候就看,不想看就不要勉强自己。当时能感觉到他有些许焦虑,所以我尽量化解读书的压力,劝他不用强求多读,我们的教育常常单方面要求克服人的本性,但其实读书也讲缘分,如果真的没有心情提不起兴趣,那就开开心心干别的也好。
时隔两个多月,我想给这个回答加一个注脚。
以上回答,是针对30+人群的回应。
读书的本质,其实是藉由书这个载体给自己纯粹的自我思考空间。随着年纪的增长,工作和家庭占据的生活比重越来越多,你不得不承认拥有这种自我相处时光太过奢侈,这个时候不得不做出权衡。
处在30+,压力本就不小,如果再因为读书给自己压力,反而徒增烦恼。这时,比较可行的读书是围绕自己工作扩展、或家庭经营来进行阅读,相信如果是对生活整体上升仍有追求的人,读这类实用型的书会更好入手,更容易专注。
但20+就不一样了,20+是人的三观形成期,而一个人的时间和经历有限,正常情况下也很难时常转换社会角色去丰富经历的多样性,所以需要大量书籍去补充体验上的缺失,增长见识。这个时期,人的精力也更充沛,该是对读书有所要求的时候,
所以,如果你是20+,尽情地强迫自己博览群书吧,必要时逼一逼自己,十年之后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的自己。
2
与读者二:爱文科的理科生
第二则与读者说,来自不止一位读者的留言,大致都是说,虽然知道你是理工科背景,但看你的文章里似乎有大量社科和心理学的内容。
我才发现原来有这么多学理科但是也喜欢文科的朋友。其中一位说怀疑自己是不是学科选错了。当时因为留言字数有限,所以我没能展开回复,现在认真来说说。
其实文科也好、理科也罢,或者说读大学选择的专业,这些都是社会施加给我们的分类,为的是在社会专业化分类里更加有效率。它们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但是,对于我们自己来说,人的认知完全可以是多元的啊。
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分开的两种大脑,一种叫文科,一种叫理科。万物之灵的人类,每一个都是独特的个体,每一个人的兴趣也可能不同,也许根本就不在这两个分类之内。
如果你还在大学,就尽情地去学你喜欢的学科吧,把那些奇怪的,不曾听过的,感兴趣却不敢尝试的,都一一看遍听遍,然后再问问内心,你自己究竟更偏好哪些。
请记住,文理只是中学是为了考试的一种分类,它不能定义你,更不应该限制你。只有你自己能定义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可以限制你。
所以,解放自己,就从一个理科生大胆说自己喜欢文科开始吧,抛开那些井底之蛙对文科的偏见,你会发现文史哲社会科学里面蕴藏的严密逻辑性和与世界的紧密联系。太美!
生活是个什么学科?
要我说,是个综合学科,且是超越所有我们能想到的学科的总和的综合学科。
3
年底寄语
2021我给自己定的主题是“做自己”。
定这个主题,是因为在加国的两年多里,生活的转变、工作的不顺利,让我一度失去了和自己的连结。我渐渐发现,自己原本喜欢的事物变得索然无味,非常努力的事情却指向很不乐观的结果,出了柴米油盐和工作日常,心里也不再有远方。
通过一年的努(折)力(腾),算是重新复苏了一部分沉睡的自己,这一年给自己订的小目标居然在不知不觉中也都实现了,还认识了很多很棒给我启发的老师。
不知道是不是也有和我一样,处在人生低谷期的读者,这一年我最想分享的就是——
相信自己,不仅在得意时相信,也要在失意时相信。明白凡事都不容易,但也相信凡事想要难倒自己,也不容易。
只要做正确的事情,一定会触底反弹,回到你应该在的地方。
就大声对自己说,2022,走着瞧!
< 本文同步发表于微信公众号Star走神观想笔记 (stardaydream)。未经同意谢绝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公众号联系,可扫描下方二维码>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23: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