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子勋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张力军3月10日在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就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答记者问。有记者提问:为什么我们见不到环保风暴了?对此,张力军回答说:环境保护工作不是靠一两个“风暴”就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不可否认,环保部门过去几年不断升级的环保风暴,在扩大环境执法影响力、震慑违法企业、遏制高污染产业盲目扩张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正因为如此,舆论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甚至认为环保风暴有继续存在之必要。而且有论者在《中国青年报》撰文呼吁:在目前严峻的环境现状下,环保部门不能轻易放弃环保风暴的“杀手锏”。掀起一些环保风暴与加强环保机制建设其实并不矛盾。即使在推进法制化、制度化建设的过程中,也需要针对一些突出问题、老大难问题、疑难问题等开展风暴式的整治。所以说环保风暴该刮还得刮。
但我们应该明白,看问题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看热闹不看本质,必须全面、客观、一分为二地加以看待。我们应该承认,当环保风暴打出环境执法声威,让公众对打击违法排污、改善环境质量充满期待的时候,同样也存在另一个负面影响,即没能走出与其他执法领域风暴一样的怪圈,罚单成了白条,执法让步于协调,组合拳似乎打在了棉花上。从这个角度看,环保风暴显然是治标不治本的,收效往往止于风暴,并不能体现环境法治的宗旨。
所以,张力军才会说:环境保护工作不是靠一两个“风暴”就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而且他坦承:在学术界也好,在环保界也好,在全国人民的心目中也好,环境质量仅是局部改善了,总体还在恶化。环保风暴收效不尽如人意,只有祭出更严厉措施才能更有效。
既然如此,什么才是最严厉的措施?也许诚如张力军所说,从根本上入手才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办法。按笔者的理解,解决环境问题必须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这3个方面都是根本。
首先,在于转变发展方式。长期以来,经济增长对于一些急功近利的地方来说,是最大的政治。盲目、片面追求财富总量的短期增长,粗放式地利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肆无忌惮地污染环境,这种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严酷的现实表明,大自然尚可满足少数人的贪婪,但不能满足几十亿人无节制的物质欲求。所以中国必须通过变革,转变发展方式,走出一条新路。
其次,在于提高公民整体环境意识、加强公众参与以及保护公众的环境权益。被誉为中国公众环境意识和行为晴雨表的“中国公众环保指数(2008年)”显示,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总体得分为44.5分,环保行为得分为37分,环保满意度得分为45.1分。由此可见,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目前依然处于较低水平,环保参与度也不高,环保满意度并不十分理想。
再次,在于完善环境立法、强化地方执法机构依法办事和推进环境保护监督。现在新闻媒体经常报道一些破坏环境的行为处罚难的现象,一些学者也经常撰文呼吁予以重视,但为什么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改善?显然,这是因为公众参与和监督国家法治进程的广度和深度不够。要想扭转这种局面,就必须加强立法,让人民群众拥有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环境法治的良性发展。
刊于2010年3月17日中国环境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6879-305287.html
上一篇:
统计方式改革亟待突破下一篇:
对抗水危机,要推广使用中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