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不久,中国国际象棋队在奥林匹克赛上赢得男子团体世界冠军,震动了国际棋坛。这个被称为“智慧的体操”的项目在世界上的普及程度仅次于足球,然而多少世纪以来都是欧美人的一统天下。直到上个世纪末,中国出了一个女棋手谢军,赢得女子世界冠军,才使西方的统治堡垒蹋掉了一个角。本世纪初,印度天才阿南德赢得了男子世界冠军,又一次让世人看见了东方的曙光。然而,奥林匹克团体赛才最能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尤其是水平更高的男子比赛。中国男子棋手们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和积累,终于登顶,这在只有几百万国象爱好者的一个国家里,是非常值得自豪的成绩!
· 下棋需要什么样的才能?
不懂棋的人常常把棋枰对弈误解成思维能力的较量,其实不然,应该说它是智慧的较量,虽然思维在智慧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但并不是全部。一个好棋手除了热爱棋并有很好的思维能力之外,其他心理过程也有很大的贡献。这里仅以国际象棋为例,说明各种心理过程对棋手的影响,大多数内容都可类推到其他棋类活动当中。
1. 记忆因素
初学国象的人首先必须理解并记住一些基本概念和技巧。理解主要基于逻辑思维,正常的人都具备一定的能力,因此记忆内容往往更为重要。
科学家们在一系列著名的实验中,比较了国际象棋大师和新手的差异。在实验中,给象棋大师和新手看实际比赛的棋局各5秒钟,然后打乱棋子的位置,让他们重新恢复棋局。结果发现,大师正确恢复棋子的数量是20~25个,而新手平均只有6个。但当大师和新手所看的棋盘上为随即排列的棋局时,他们恢复的棋子的数量没有差别,都是平均6个。科学家们认为,当棋局随机排列时,大师与新手都把每个棋子当作一个组块,因此恢复出的棋子数量没有差别。而当使用实际比赛的棋局时,大师的组块包括更多的棋子,所以恢复出棋子的数量比新手要多。大师与新手相比,记忆存储的信息量大,存储的熟悉的棋局模式多,这些差别很可能决定了大师与新手棋艺水平的差别。
按照心理定律论中的学习定律,这些记忆人人都可以通过反复练习来形成,只不过有的人可能记得相对快一点,有的人可能相对慢一点而已。
2. 注意分配
下一个阶段要学会如何分配自己的注意资源。
按照主题竞争定律,注意分配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如果你正在对奕,在布局阶段你会尽量注意双方所有棋子的位置和可能的变化,以争取击败对手或取得优势(即当前主题)。但到了残局阶段,你只会注意棋盘上所剩的那几个棋子,不会再注意已被拿到棋盘外的那些棋子,因为所剩棋子的信息是对当前主题的支持,已被吃掉棋子则与当前主题无关而不再需要注意资源。
然而在对弈中,注意分配的情况更加微妙。有的人残局下得很好,但是在中盘战斗中常常失误丢子,很可能是注意分配不当所致。因为在残局当中,棋盘上所剩棋子数不多,注意资源的使用比较集中,有利于计算思考;而在中盘时,双方常有有很多的活跃棋子,需要将你的注意资源覆盖到更多的对象上。这种分配能力也需要大量的练习和对弈来掌握。
通常来讲,对弈中不应带有强烈的情绪,因为它带来的当前主题太情绪化,会使你的注意力过于集中,甚至集中到错误的方向上去。比如说,你发现对方非要吃你的一个子,你如果跟他斗气,就会忽视全局利益,很容易招致失败。
3. 思维方式
接下来更难的课题是熟练掌握不同的决策思维方式。
面对一个决策问题,是采用逻辑思维还是采用非逻辑思维,实际上是由当前主题所决定的。比如说在时间充裕的慢棋比赛中,当前主题是尽量把下一步走子可能带来的变化都想清楚以决定最好的一步,因此应选择慎密的逻辑思维方式;当在每方只有5分钟的超快棋比赛中,当前主题是在数秒之内走出尽可能对自己有利的步子,因此他必须用反应快的直觉思维方式。
根据心理学研究的意见,人的决策依赖于三个标准的权衡:准确性最大化,认知努力最小化和负性情绪最小化。当在时间充裕时(通常在慢棋比赛中才有),你会采用逻辑思维方式,其优势在于因果清晰及合乎规则,所用的权衡标准是准确性最大化。当在时间紧张时(不仅在超快棋中,慢棋比赛进入时间恐慌时也会出现),最好采用直觉思维,其优势在于反应速度快、不受认知资源限制的影响,这时所用的权衡标准不仅仅是准确性,还有认知努力最小化,即能用对自己简单的变化就别用复杂的变化,以节省时间。
4. 战术灵感
按照未知偏差定律,没有预兆的思维失误与没有预兆的思维灵感都归因于同一类神经生物现象:神经系统中存在着随机触发的神经信号。
所谓“突发灵感”,就是当你不断思考一个问题时,心理多维空间的随机性偏差在那一时刻正好偏向了对解答问题有利的方向。因此,一个人能成为在国际象棋领域的天才,首先其心理上必定有兴趣在棋盘上进行大量的思考,其次其神经系统在思考的过程中产生有利偏差的随机概率较大,而产生不利偏差的随机概率较小。
我们可以用最近两次世界棋后挑战赛中的三位棋手作个相对比较。首先,必须肯定侯逸凡、科内鲁和乌什尼娜都有兴趣在棋盘上进行大量的思考。可是,乌什尼娜比较容易在思考中产生不利偏差,她那“可怕的”第三局就是这种不幸的结果。科内鲁不容易产生大的失误,这是她等级分长期稳定的基础,但是也不容易见到她有令人称奇的战术表演。侯逸凡则既有灵光一现的战术能力,又有很少失误的稳定性,所以能在两次挑战赛中总计7胜8平,未失1局。
5. 竞技状态
由于影响棋手的心理因素很多,因此如何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就是一个难度很大的课题。即使顶尖的棋手,也都经历过状态的起伏。除了充足的睡眠、营养、体能储备、排除干扰等等条件之外,还必须坚持有规律性的训练。棋手都知道,一旦停止了规律性的训练和比赛活动,下棋时判断的敏锐度和计算的准确度肯定会下降。
这是什么道理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神经系统每时每刻都会不断出现累积偏差,这是很可悲的事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那么通过坚持训练,这些累积偏差会得到外部反馈信息的校正。比如说,一个你以前记住的开局变化,由于大脑的累积偏差作用,现在记混了,而通过训练或比赛,能够提醒你出了什么偏差,就可以及时更新你的记忆。
· 对弈中的心理战术正因为下棋时会涉及这么多方面的心理因素,所以心理战术在棋手的比赛中就很重要了,现任棋王、挪威天才卡尔森就是使用心理战术的高手。
当职业高手与普通棋迷下让子棋或车轮战时,由于规则对高手不利,他们往往不可以按部就班地走,那样很难发挥出自己的优势,于是他们常常采用“欺招”,即使用诱饵来制造陷阱,以达到战术目的。最有名的一次发生在今年初,新棋王卡尔森与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在电视直播节目中表演超快棋。比赛规则是这样的:盖茨执白棋先走,给他的全部时间是2分钟;卡尔森执黑后走,全部时间只有30秒。当盖茨规规矩矩才走了两步,卡尔森就放出了一个兵作诱饵给他吃,老盖茨怕上当不敢吃,走了一步既保自己的兵又给己方的王让路的棋;卡尔森继而施加压力,让盖茨觉得再不吃兵要吃亏了,才吃了这个兵,卡尔森趁势将威力最大的后杀出来,达到了第一阶段的目的。当盖茨反击对方的黑后时,卡尔森将后移到了一个别人不常走的位置,其中暗藏着进攻白王的企图,盖茨没看出对方的意图,老老实实做了常规王车易位,实际成全了卡尔森第二阶段的计划。第三阶段,卡尔森佯攻对方的白马,当盖茨反击时,卡尔森故意放出一个马,盖茨觉得不吃它己方的马就要被吃,立即先下了手,结果造成王翼的边兵失去保护;卡尔森目的已经达到,出后杀兵一将,就把白王将死了!整个比赛只用了62秒,双方才走了9个回合!
如果对手是职业高手,卡尔森就采用另一套令对方烦扰的心理战术。他能发现别人认为简单而实际复杂之处,然后引导棋势朝这个没有明显可下的的方向走,等待着对手的思维失误;一旦对方不胜其繁而出现失误,就毫不留情地扑上去,置对方于死地。上届棋王挑战赛上,他同老棋王阿南德大战九局,其中只有三局分出了胜负,全部都是老棋王在最后阶段出现了失误的情况。这样很多棋界人士都不服,说他令人厌烦,不靠神奇的战术取胜,而靠别人的失误获利。实际上,卡尔森这套方法有一个自身的天赋作基础,那就是其大脑的工作记忆容量比别人更大,工作更稳定,于是同样的繁琐计算难不倒他自己,却能繁倒对方。
· 下棋有益于大脑健康经常下下棋对老年人是一项延年益智的活动,至少在国际象棋上已有科学根据。
“老年痴呆症”的学名叫阿尔茨海默氏症,这些患者脑中与认知功能有关的脑区出现“老人斑”,表现出患者记忆和判断能力下降,情绪稳定性变坏,缓慢而无情地进入虚弱和行动困难的状态。最终,他们会完全失去推理能力,不能抽象,无法进行言语表达和记忆,并在四至十二年内离开人世。不幸的现实告诉我们,随着人类寿命的不断提高,患老年痴呆症的比例也在上升,到目前为止,医学界并没有找到彻底治愈的方法。
但是,科学家们从国际象棋上找到了有助于对抗老年痴呆症的好消息!根据阿尔波特-爱因斯坦医学院的一项为期五年的研究表明,下国际象棋的老人能够显著降低患老年痴呆症的危险,患病率相差两倍之多。并且无论老人的棋力处于什么水平,只要跟棋力相当的对手下棋,都能获得这种好处。这篇论文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期刊》上。
其中一位名叫Kevrick的70岁老人,曾经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一员,出现了阿尔茨海默氏症的早期症状,记忆开始丧失,头脑开始混淆,并且因视力衰退需要学习很多适应生活的新技巧。他说:“我从来没有学过下国际象棋,真的没有兴趣。但是,如果下国际象棋能够延迟智力衰退,可能改善我的大脑健康,为什么我不可以试试呢?”结果,Kevrick不仅学会了国际象棋,而且成了这个项目的热心使者,向其他老年人分享新发现的激情。他的阿尔茨海默氏症的发病速度显著降低,带给了他生活的信心和主动性。
那么,如果你是一位老棋迷,请继续保持你的爱好;如果你还不会下棋,应该考虑学一学了;如果你有亲朋老友还不知道这个有益的爱好,请向他们推荐,并帮他们学会,相当于做了治病救人善举。
中国是少有的智力游戏大国,围棋、象棋、国际象棋、跳棋和桥牌都有相当数量的爱好人口,从理论上讲都应该受益。但是,我们国内的学者有这么好的天然条件为什么不作此研究呢?没准儿能发现不同的智力游戏有不同的效果,岂不更值得发表?这是一个大有作为的领域。
参考阅读:[1] 陈志飞,《心理定律论——人类本性的科学还原》,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
[2] Albert Silver,Magnus Carlsen explains his approach to chess,www.chessbase.com,2014年4月19日。
[3] Michael Ciamarra,Checkmating Alzheimer’s with mind sports,www.chessbase.com,2014年5月5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0: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