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段时间,教育领域的问题似乎得到了较多揭露。在高等教育领域,高校强制学生跳短裙操,教师撬锁检查学生宿舍,食堂饭菜接连杂物;在基础教育领域,“毒地事件”,高考前学生坏情绪“爆发”,学生因被老师批评而跳楼,女孩高考压力大要自杀,培文杯一等奖参赛作品涉抄袭等。这些新闻事件,不时挑动着公众的眼球和神经,也引起了不少的批评和质疑。
其实,这些教育行为,不乏“老调重弹”,在近些年里,类似事件“换汤不换药”式的重演,有些已经让人麻木。分析其频频发生的原因,与教育相关人士的“功利心”不无关系。受当前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少教育行为染上了“功利”的味道,其表现是学校领导向管理要政绩,教师向学生要分数,家长也将希望极大地寄托在孩子身上,对于孩子的管教重应试能力轻生活实践。
试想,在这种功利化氛围下,学生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吗?从短期来说,学校浮躁的办学和管理可能伤害学生的心灵,侵犯他们的隐私和人格尊严,甚至危及其生命安全;父母带着过强的功利心教育孩子,也会让他们身心压力过大,甚至厌学、厌世。从长期来看,学生的行为也难免会蒙上功利化的阴影,一味追求高分名校,看似精巧聪明,却丧失了教育过程中原本应该学会的人文素养、灵魂追求和人性之美,遗害无穷。可以说,在功利化的氛围下,无论是教师、家长还是学生,不少人都“走得太快,以至于忘了为何出发”。
教育从来都是慢的艺术,带着功利心办学或是求学,对教育本身来说是一种扭曲。因而,这些教育中的功利心,必须得到救赎与安放。前些天,复旦大学哲学院博导王德峰教授在上海理工大学举行了一场讲座,他指出,哲学史是“返回古代智慧”的过程,面对当下的困境,我们应该向古代思想和智慧寻找答案。儒家、道家和佛家都围绕“为”的问题提出了各自的价值取向。儒家是“无所为而为”,认为事物本身就是价值,不能把其当做目的;道家是“无为而无不为”,强调做减法,减少人为因素;佛家则是“无心而为”,强调认真做事,心不要总想着结果。
可以说,儒道佛作为中国哲学的三大根基,对于解决当下的教育问题,具有极大的启发。如果人们能看到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追求真理与智慧,其本身就很有意义,也就不会以工具待之;如果我们能把学习当成一种人的成长和人性完善的过程,也就不会仅想着学习的功利化结果;如果我们的学校能加强制度建设,少一些人为因素,多一些“无为而治”,其管理和办学也许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这些哲学思想和智慧,恰恰被很多教育人士忽视了,造成教育的问题总是“病急乱投医”。
无限心与有限事物之间的矛盾,是人作为一种时间性存在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科技的日益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也造成人们精神的困顿与心灵的失守。王教授告诉我们,“在科学中不等于在思想中,在知识中不等于在智慧中”,我们有必要在哲学中寻找真正的智慧。对于教育问题,就当下来说,拿科学的理念和有效的管理来加以引导与规范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恐怕是以哲学思想来拯救我们那日渐凸显的功利心。在这点上,当前的国学复苏当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肖纲领)
来源:《东方教育时报》
详见:http://learning.sohu.com/20160526/n451586372.s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14: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