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驿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老李 一个行走者的思想历程

博文

读已死去之人的书之三十六:罗兰•巴特的目光《明室》 精选

已有 5584 次阅读 2012-3-8 15:47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class, target, center

读已死去之人的书之三十六:罗兰·巴特的目光《明室》

最近一段时间工作极端无效率,陷入一种困顿中,那个若隐若现的思路总是不清晰,如同鸡肋,刚要放弃,它又涌现出来;而你一旦要捉住它,却又无从下手。索性放下,不仅仅物品如此,思想也是如此,是你的总归是你的,不是你的强求也得不到。这也是这几年的一种心绪,海阔路长,心无外物。闲来之时,除了吸烟,就是看点闲书,却也是一种治疗式休假,造物弄人啊,呵呵呵。

随手翻起的是法国哲学家罗兰·巴特(1915-1980)的一本关于摄影的小册子《明室》,这本小册子是作者应杂志之邀写的专栏文章,文章都很短小,但很精致,颇见功力。我比较喜欢这类题材的作品。其实小东西往往不好写,它要有明确的想法,还要有很好的文笔,以及广博的知识做铺垫,并非想象的那样轻松。这几年我本人也写过不少短小的文字,其中甘苦自然是知道一些的。当初之所以买这本小册子,除了知道是罗兰·巴特这个人外,更是因为我比较喜欢图片,自己也经常收集一些图片,对于图片的选择,我也有自己的一些标准,故而也想知道罗兰·巴特的一些看法。坦率地说,这本小册子还是很让我震撼的,以前一些模糊的标准被他一说,清晰了。有很多感受其实大家是共同的,区别在于有人够够说出来,而有些人总是无法说出,只能模糊地说:凭感觉?问题是你感觉到了什么?哪些东西刺痛或者抓住了你的心灵,这才是一个技术活,照片本身都是呆板的,缺乏深度的,在一个平面化的视野里,看到立体的、多元的东西,这才是欣赏的本质。

这本小册子,罗兰·巴特罗列了对静物与人物照片的现象学赏析技术,其中有些说法真的很值得玩味,比如:事后与宁静、顿悟、刺点等,对于人物的论述我比较喜欢神情、眼神、疯狂,怜悯等。总之,这本小书里的48个关于摄影的论述,常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熟悉事务中发现陌生的本质,恰恰是哲学家的本领。下面引述罗兰·巴特关于神情的一则说法:神情就是伴随着人身的发光的影子。如果照片不能表达这种神情,人身就会没有了影子;而影子一旦被剪除,像神话中那个无影女人似的,剩下的就只是一具不孕的躯体了。摄影师赋予人像以生命,靠的就是这样一条纤细的脐带;如果摄影师因为缺乏才能或运气不佳而做不到这点,不能把发光的影子给予透明的灵魂,照片上的那个人就是万劫不复了。

看到这则文字是否应该有同感,其实,这也是我历来奉行的标准:给人以精神,给物以刺点。关于这本书就不说了,感兴趣的读者自己去品味。值得提一句的是,罗兰巴特与萨特于1980年同年去世,那也是当年的一个重大的文化事件。所不同的是萨特去世巴黎万人空巷去送葬,而罗兰·巴特则是寂寞地在少数朋友们的送行中去了天堂。由此引发的问题值得思考啊!顺道提一个趣事,当我看完最后一则小文《被驯化的摄影》时,看到作者标注的日期是1979415日—-63日,我当时记录下:201238凌晨于家里读完。突然有了一种强烈的穿越感,我在和33年前的某个人在交流,外面下着绵绵夜雨,在安静中我仿佛听到了一场遥远的对话:那种遥远不仅仅是空间的,更是关于时间和心灵的。

书籍信息:

罗兰巴特著,《明室》,赵克非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月出版

难度系数:2.5

适合人群:所有喜欢摄影或者喜欢图片的人

定价:19.8

2012-3-8于南方临屏涂鸦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致谢1



读书荐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29-545461.html

上一篇:两会应该改革了!
下一篇:交大: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成立
收藏 IP: 180.158.59.*| 热度|

17 武夷山 丛远新 曹聪 马红孺 庄世宇 齐伟 王芳 边一 吴飞鹏 刘全慧 金小伟 何学锋 张玉秀 鲍海飞 刘博 zhanghuatian xqhu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01: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