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驿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老李 一个行走者的思想历程

博文

读已死去之人的书之二十:乔治。奥威尔与《1984》

已有 4658 次阅读 2011-7-21 10:54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读已死去之人的书之二十:乔治。奥威尔与《1984

这个假期曾在心里订了一个初步的阅读计划,除了最近工作要用的专业书外,特意列了一本文学类的书,就是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1903-1950)的《1984》。照理说,这本书七八年前就已看过,不应该再列出来,考虑到这些年自己心境的变化,感觉还是有必要重新看看这本书,好在这回手里的版本和原先的版本不一样,也有一些新鲜之感。

记得七八年前曾购买过一本奥威尔的《书信集》,其实我很喜欢看作家的书信集,因为这些文字大都很真实的,因为作者原本就没有想要发表,只是死后,人们的持续关注,这些文字才得以发表。所以死后能否出版书信集才是一个作家是否有影响的一个重要标志(当然,这种影响好坏都有,比如前几年曾出过希特勒日记的假日记事件也是影响力的标志)。在这本书信集中,奥威尔的生活很清晰地显现出来,循着那个轨迹,我大体能够猜测到奥威尔的真实生活。客观地说,奥威尔成名较晚,一直不咸不淡地活着,生活也一直很拮据,所以记得书信集中大多是与编辑的通信、稿费事情、旅游、看病、会友以及为朋友们写书评等杂事,一个卑微的、敏锐的形象跃然纸上。他的身体一直不好,所以看病与疗养也占据了很大部分。这些细节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奥威尔,我喜欢这个卑微而脆弱的真实的作家。

伟大的《1984》出版于1948年底,它为奥威尔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此后奥威尔的身体就再也没有好过,也多亏有了这笔版税,奥威尔得以在医院里老去。奥威尔活了47岁,他的原名叫布莱尔,奥威尔是他的笔名。关于这本书的内容我就不介绍了,相信很多人看过,需要提及的是,今天我们的很多词汇都是来自这部伟大的著作,比如思想警察、思罪、老大哥、真理部(负责新闻宣传)、奥威尔似修改等等。对于极权体制下的生活你怎么想象都不为过。无边的恐惧围绕着你,你的每一句话都有可能被人告密,然后就是消失、蒸发,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人自危。每个人是每个人的敌人。按照哲学家萨特的说法:他人是地狱。

这本书里提到的技术,如修改语言,篡改历史,然后统一意志,这些东东是不是很熟悉。我一直认为一个伟大的作家应该以敏锐的知觉体察到他所处社会的隐秘核心,即便他缺乏勇气,不敢写出来,也应该在内心中保持做人的一些基本良心,而不是助纣为虐。恍然想到那个自杀的女作家张纯如(写南京大屠杀的那个人),由于看到太多人类的丑恶,最后崩溃了。说实在的,看《1984》,内心也是冷瘦瘦的。文学的尊严在于在艰难的缝隙里记录下遭遇的生活的真实细节,并展示那个时代的悲欢离合以及可能的拯救之路;历史的尊严在于它对真相的捍卫,而哲学的尊严在于揭示存在者的存在状态,并以去蔽的勇气展示真理,以此为存在者开启通往自由的道路,否则,这些学科没有存在的必要。以此标准,我们还有多少著作有存在的必要?

还是记录下《1984》里的几句话,作为结束。“谁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这句话很有深意:现在决定了过去与未来。过去要以现在为版本进行修改,未来要以现在的模式进行建构。看出来没有?呵呵!其实我们所要的生活很简单,那就是:“自由就是可以说二加二等于四。此理既立,余者亦然。”

书籍信息:乔治。奥威尔著:《1984》,刘绍铭译

出版者: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05月出版

难度系数:2.0

定价:28元(有点贵,不过值得,这是二十世纪的经典)

适合人群:具有高中文化的所有公民

说明:文中图片就是奥威尔的墓碑,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读书荐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29-466832.html

上一篇:科技投入总量与结构安排的矛盾有待厘清
下一篇:俺们又抗议了!
收藏 IP: 114.84.254.*| 热度|

12 李学宽 刘庆丰 刘艳红 张欣 金小伟 张玉秀 鲍海飞 王启云 曹聪 禹荣明 张天翼 孟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6: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