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驿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老李 一个行走者的思想历程

博文

读已死之人的书之162: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已有 2838 次阅读 2022-1-19 06:13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3.png

修改学生的一篇文章,总要找一些相关资料,顺手就把这本书看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一本以童话形式写成的通俗易懂的自我心理咨询小书。故事很简单,蛤蟆先生抑郁了,它的朋友鼹鼠、河鼠听说后去他家拜访他,然后推荐他去看心理医生,那个心理咨询师就是苍鹭。在蛤蟆和苍鹭的十次咨询交流中,蛤蟆逐渐发现自身问题所在,在咨询师的引导下,经过艰苦的问题挖掘,蛤蟆痛苦地修复自我认知,最后得以康复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但是,这个过程是心理咨询的标准流程,你会看到心理咨询师是如何一步步切入抑郁患者内心的,然后如何重新激发患者的内在自我,修复错误信念,最后回归正常。我相信这本书对于所有人都是具有自我疗愈作用的。早在八、九年前我也曾到一个培训机构学习心理咨询,并且考了一个二级证书,深知心理咨询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工作,不仅需要知识的积累,还需要发自内心的热爱与丰富的经验。这个活做起来是伤神的。

在这本小书中,作者提出的几个概念很有趣:儿童的自我状态:自然型儿童与适应型儿童。它预示的问题是:人对自我的认知出现问题很早就开始了,一旦没有解决好就会导致心理障碍,如抑郁等。而人生包括三个阶段:童年、中年与老年,所有心理问题都起源于童年阶段最初的自我认知,然后就是无数次的迭代、累积,最后形成我们特定的自我认知模式与评价框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就是这个套路。由于心理问题形成过程的迭代与累积等原因,导致心理问题的追溯与分解相当困难,这也是心理治疗缓慢的原因所在。这本小书中有很多巧妙的切入方式,对于我们普通人理解这个问题大有助益。具体细节就不聊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一看。

正所谓:有的人用童年滋养一生,而有的人则用一生来修复与抚平童年的创伤。现在想来,很多父母其实是不会教育孩子的,包括我的父母和我,还好熬过来了,虽然带着很多缺憾,只能在未来的日子里慢慢修复吧!

23cfb31c6a3bd315dcca96544eea166d.jpg

关于本书的作者值得说两句,罗伯特●戴博德(1932-2020-2-4),是英国心理咨询专家,他还写过两本关于咨询的书,这本《蛤蟆先生》出版于1998年,是老先生最得意的作品,他活着的时候,这本书被翻译成7种语言,在西方卖出了125000本,这个数据很值得骄傲(我从他的悼词中看到的)。其实他不知道,一旦这本书进入中国后这个数据会更漂亮。(书名翻译值得商榷,直译或许更好一些:蛤蟆的咨询:一趟心理冒险的旅程)

He was born in Brislington, a suburb of Bristol, educated at Bristol Grammar School and, after National Service, went up to Cambridge.

摘录书中的两句话:1、真正让人惊讶的是我们成年后有多少行为是从童年学来的。童年体验到的最强烈的情绪,不可避免地变成我们成年后经常有的感受。诗人说:孩子是成年人的父亲(P63)。2、怄气是最能说明怎样用时间稀释愤怒的例子。说白了,怄气是输家在对强大赢家做出反应(P74)。

这个读书系列已经好久没有写了,新年了补上一篇。关于本书介绍两句:

作者:罗伯特●戴博德,《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陈赢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21年11月出版;

定价:38元

难度系数:3.0

78-01GreatBlueHeron.jpg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2022-1-19凌晨于南方临屏涂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29-1321645.html

上一篇:西安现象及其困境
下一篇:中国重大科技决策的最高权力机构
收藏 IP: 101.88.162.*| 热度|

2 杨正瓴 周忠浩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21: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