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创造力释放到产出峰值这段时间真的很短
李侠 鲁世林
(上海交通大学 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
人的一生看似很长,其实真正能够做事的时间并不长,对于科技共同体而言,这个问题尤其紧迫,大到科技管理部门,小到个体都需要仔细谋划,毕竟时间一去不回还。那么,如何充分利用好人生中创造力和精力最为饱满的时期并做出最大成就呢?为此,我们把人生中这段最有活力的时间分为两个阶段:创造力释放与产出释放阶段,这个划分充分考虑了人生不同阶段的认知特点:青年前期创造力占优,青年后期专注力占优。这两个时间段利用好了就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成就和高度,否则只会空留无限遗憾。为此,我们需要解决两个问题,首先,一个科研人员的创造力峰值年龄通常出现在哪个时段?其次,从创造力峰值到产出峰值通常能维持多长时间?
科研人员的年龄问题历来是科学社会学关注的焦点,为此,我们需要对本文要讨论的两个概念进行一些简单的界定。所谓创造力峰值是指一个人做出最有价值工作的年龄,创造力与个体的知识积累和天赋有关。笔者多年前曾以科研人员做出最有价值科研成果的年龄为标志,据笔者的统计,科学家的创造力峰值年龄是38岁左右,国外其他科学社会学家的研究结论与笔者的结论基本趋同。产出峰值年龄是指科研人员在一定科技资源的支撑下达到产出最高峰时的年龄。产出峰值高度依赖科研条件,换言之,在同等天赋下,拥有不同科研条件的人其产出峰值将存在极大的差异,如果说创造力峰值与自身条件有关的话,那么产出峰值则与外部条件密切相关。我们近期的研究显示,科学家产出的峰值年龄在47岁左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年满6岁的儿童开始上学,那么,按照现在的教育体系,一个人从小学到博士毕业大体需要22年时间,在保持连续不间断学习进程的情况下,最理想的情况是28岁博士毕业。在学科领域日益分化的今天,消化吸收已有的知识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因此,我们倾向于认为只有到博士毕业阶段,才能说一个人已经具备资格成为一名专业的科技工作者:他已掌握了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并开始了本领域的入门级科研工作。如果上述两个路标性时间节点是正确的话,不难看出:从入门到创造力峰值年龄仅有10年时间;而从创造力峰值迈向产出峰值仅有9年时间,前后两段时间加起来,接近20年时间,这就是一个科技工作者一生中最有价值的工作时间,因此,这段时间也是所有科技管理部门关注的焦点。现在的问题是,两者之间存在一种强正相关关系,即如果在达到创造力峰值年龄的赛段上,能够充分激活创造力,那么个体可以由此脱颖而出并获得学术界的承认,一旦获得承认理论上说能够在本领域谋得一个理想的工作岗位,从而有助于实现第二个阶段的目标:产出峰值;反之亦然。从这个意义上说,诚如李宗盛所言: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相反如果错过了创造力峰值,那么后续的产出峰值也将大幅减少,因为前期顺利的话,可以顺利进入一个好的科研平台,并获得相应的资助,从而有助于一些理想和目标的实现,毕竟产出峰值是高度依赖科研条件的,这也是大科学时代的科研特点。
关于达到产出峰值的约束条件,我们前期的研究得到一些明确的结论,总结下来包括如下三点:首先,高层次人才的科研(产出)峰值年龄与获得博士学位年龄呈现正相关关系(0.4637)。这一点表明,即获得博士学位越早,从事科研工作的时间也就越长,由于科研产出是科研时间的函数,显然入行越早产出越多,反之亦然。其次,加入实验室时长与产出峰值呈现正相关关系(0.2699)。加入所在实验室的时长能够体现出科研人员对于自身工作的坚韧追求和稳重执着,同时也加强了与老一辈开创者之间的良好互动与合作,这对于延长人才的产出峰值年龄具有积极作用。美国科学社会学家杰里•加斯顿的研究支持本结论,他发现英国的高能物理学家中职业年龄与出版物之间的零阶相关系数是0.65,实际生理年龄与出版物之间的零阶相关系数是0.56,由此可见正式参与科研活动的时间对于产出比单纯的生理年龄对于产出更为重要。毕竟知识的生产是需要条件的,而实验室有知识生产的最基本条件支撑平台,这里集聚了与研究相关的知识、设备、人才与信息,缺少这些条件的支持,任何科研活动都很难开展。其实这里还隐含一个科学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不同平台对于科研人员的产出有影响吗?虽然在这个问题上学者们还有争论,但据我们的观察两者之间是有影响的,平台的声望与科研产出呈高度正相关的关系。据介绍,在2019年全国高校南大核心(CSSCI)论文发表数量方面,排名高校一共发表了78641篇南大核心期刊论文。其中,排名前10名高校一共发表16969篇南大核心期刊论文,占总体论文总数的21.6%;排名前100名高校一共发表54155篇南大核心期刊论文,占总体论文总数的68.9%。这组数据直接印证了科研平台对于科研产出的影响。由此,可以合理做出一个推论:在通向学术创造力峰值年龄的征途上,通过早期杰出的科研表现,获得学术界的承认,然后顺利进入高声望平台,然后持续做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以此确立在学术界的地位,这段期间的努力的回报就是进入好的平台,然后利用平台所具有的科研资源优势,继续发力,这种在线状态大约持续十年左右的时间,也就是到47岁左右时就达到科研产出的峰值年龄。第三,我们前期的研究显示:从博士毕业到获得人才称号时间、h指数、实验室人员数量以及学科对于科研产出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这个结论很重要,它意味着这段时间是一个比较纯粹的科研时段,很有些“只问耕耘,莫问收获”的意味。从生活角度来说,38岁到47岁,正是人生中比较专注的时期,此时生活已经平稳,工作已经进入一个常规轨道,一切按部就班,牵扯精力与分心的事情也比较少(老人身体尚好,孩子已经上学)。从这个角度来说,47岁达到产出峰值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以上所说的都是理工科科研人员的情况,那么,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的情况又如何呢?由于人文社会科学所针对的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与变动不居的特点,它需要研究人员有更多的直接经验,这就意味着它的创造力峰值与产出峰值都要相应延后一段时间,这段延后时间就是用来熟悉与理解研究对象的时间。这一现象也解释了我们都听说过科学上的早慧天才,却很少听说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早慧天才,原因就在这里。也有学者认为,这是由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自身条理化程度低的缘故。根据我们前期的工作,这个延后时间大体在5年左右,由此算下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科研人员,他们的峰值年龄分别是创造力峰值年龄为43岁,产出峰值年龄是52岁左右。
总之,一个人28岁入行、经历创造力爆发的38岁到产出峰值的47岁,充其量也就20年的时间,这段时间的知识创造与知识生产对于国家和个人而言都是最为重要的。抛开宏观层面不谈,仅从个人角度来说,这二十年就是一个人积攒学术资本的黄金时段,真的很短,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20年就是每个人最好的理想试验场。
【博主跋】这篇小文章应《科学新闻》的倪老师之邀而写,现发在《科学新闻》2021(3)上,合作愉快!好久没有在这本刊物上发文了,听说改版了,由月刊变成双月刊了,杂志的运转是很费心的工作,需要有责任心的编辑、记者和作者,缺一不可,祝《科学新闻》越办越好,未来再合作,为此值得记录一笔,是为记!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2021-6-29于南方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2: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