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驿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老李 一个行走者的思想历程

博文

中国应该打造“国字号”青少年人才品牌 精选

已有 9539 次阅读 2020-12-24 13:0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6c3e6b13gy1glpf28ms42j20iz0cnmy7.jpg

中国应该打造“国字号”青少年人才品牌

李侠 霍佳鑫

(上海交通大学 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

目前我国的各类人才培养计划从年龄段来说,已经基本接近全覆盖。对于高端人才的培养模式已经比较成熟并已制度化,评估、评价体系也日趋完善,那么低龄人才的发现与培养又处于什么状况呢?换言之,低龄人才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遴选(塑造)更为合适呢?为此,我们仅就中国目前针对中学生群体的两项国字号人才计划(“英才计划”与“明天小小科学家计划”)做简要分析,期望从中能够发现存在的优缺点,并给出相应的改革建议。

我国中学生群体的规模非常巨大,下图给出近十年中国初、高中生在校数量:

image.png

1:我国初高中生在小数量(2009-2018),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年鉴整理

从图中可以看出,初、高中在校生总量在7000万人左右,考虑到初中生属于义务教育阶段,这个阶段以接受基础知识、培养健康人格为主。高中在校生的数量近几年维持在2400万左右,根据现有学制测算,高三阶段学生的规模在800万人左右,这部分人群就是青少年人才计划实施的低龄边界,再往下延伸就会对高中阶段的正常教学产生影响。客观地说,创新的基准线随时代的发展日益提升,它对于创新者的知识储备要求越来越高,中学生阶段能够实现创新的可能性很小,这个阶段的人才计划侧重点在于培养科学兴趣与发现有潜质的人才,基于这种考虑,我国现有的低龄段青少年人才计划应运而生。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有关要求,切实促进高校优质科技教育资源开发开放,建立高校与中学联合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有效方式,中国科协和教育部自2013年起开始共同组织实施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这就是“英才计划”出台的政策背景。据我们收集的资料显示,截至2019年底,英才计划已经培养了3928名学生,具体信息见图2

image.png

2:历年英才计划培养人数(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英才计划”旨在选拔一批品学兼优、学有余力的中学生走进大学,在自然科学基础学科领域的著名科学家指导下参加科学研究、学术研讨和科研实践,力图建立高校与中学联合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为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和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目前“英才计划”的中学生生源地基本包括所有省份,涉及到的高校有20所,参与培养的导师不到300人。英才计划实施的7年间,共培养了3900余名青少年科技人才,它的主要贡献有两点:其一,打破了中学与大学之间的认知鸿沟,对于参与中学改变学习氛围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其二,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少年。我们再来看一下另一项举办时间相对较长的针对中学生的人才计划:“明天小小科学家计划”。

“明天小小科学家”计划始于2001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周凯旋基金会共同主办的一项科技教育活动,宗旨是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实施方案》,加强青少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奖励品学兼优的高中学生,选拔和培养具有科学潜质的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鼓励他(她)们立志投身于科学技术事业;奖励开展科技教育活动成绩突出的普通中等学校(基地、馆站)、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科学实验室。该项计划实行定额奖励,即获奖者总数限定在100人左右,小小科学家称号获得者,每届3名,一等奖、二等奖合计占总数的50%以下,提名奖占总数的60%以下。下面是该计划运行19年的数据(前三届数据缺失),见图3

image.png

3:历届“明天小小科学家”计划参赛与获奖情况(根据相关数据整理)

在“明天小小科学家”计划里,它的奖项安排是这样的,称号获得者名额是固定的,每届3人,然后是一等奖、二等奖和提名奖,一等奖的名额在10-15人之间,二等奖的名额在30-35人之间,两项合计40-50人之内,提名奖的名额在40-60人之间。显而易见,这个计划最重要的获奖者是前三项。如果我们对该奖项的分布做些简要社会学分析,可以发现它的地域分布具有如下特点:

image.png

4:历届“明天小小科学奖”称号与一等奖获得者的区域分布(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在过去的16届(缺前三届数据)评选中,“小小科学家”称号获得者仅北京地区就占据了半壁江山,北京、上海两地“小小科学家”称号就占了总数的62.5%,北京、上海两地区一等奖获得者占总数的60%,如果补上前三届的数据,这个比例会更高。通过这组数据,可以明显看出两个问题:其一,青少年人才的涌现量与区域经济、文化条件高度正相关。这就使该计划变相演变为富人俱乐部的游戏,其后果就是导致该项计划的激励范围缩小与激励功能出现效率损失,这是任何人才政策都需要极力避免的现象;其二,如果天才在人口数量中的占比是趋于一致的话,那么这个活动所产生的结果与全国人口分布比例严重不匹配,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个结果尚不得而知。

由于中国在青少年阶段的人才计划设计起步比较晚,而且运行时间较短(“英才计划”距今仅有7年时间,而“小小科学家”计划距今也不过20年时间),其效果还不能够完全显现。这两个计划的共同点在于都是从高中生开始选拔,从制度安排角度来说,这两个计划对于全年龄段人才挖掘来说,填补了年龄区间段的空白,应该说这就是它具有的重要意义所在。至于其实际效果如何,还需要后续观察与研究。为了对比这个计划,我们不妨看看美国同类计划的流程设计与制度安排。

美国久负盛名的中学生人才计划就是著名的“西屋科学天才奖”(Westinghouse Science Talent Search),是由美国西屋电器公司于1942年设立的,该奖项的设立旨在发现具有科技创造潜力的美国青少年,促进对于这些青少年的培养与教育。随着赞助商的更迭,1998年该奖改名为英特尔科学奖,2016年再生元制药公司成为新的冠名赞助商,命名再次改为再生元科学天才奖(Regeneron Science Talent Search)。在近80年的时间里虽然赞助商更替了几次,但这个中学生奖项一直延续至今,其遴选程序与评选体系日趋完善,因为历史悠久,其效果与影响愈发明显。作为美国最古老也是最负盛名的高中科学竞赛,至今已有超过15万名学生参加比赛,有23400名学生被提名为准决赛选手,产生出3120名决赛选手,以及最终780名获奖者(每届首先从众多申请者中筛选出300名准决赛选手,再从中选出40名决赛选手,最后评选出10名获奖者)。那些获胜者不仅展现出科学才华并获得比赛奖金,其中很多人后来逐步成长为诺贝尔奖、菲尔兹奖、麦克阿瑟奖等许多荣誉的有力竞争者与获得者。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参赛的中学生中后来涌现出13位诺贝尔奖、2位菲尔兹奖、11位国家科学奖、18位麦克阿瑟奖、3位阿尔伯特•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的获得者以及43位国家科学院院士、11位国家工程院院士。这份成绩单足以证明该项青少年科学奖的设立是卓有成效的。

近几年每年大约有1800篇论文提交,排名前300名的选手将在1月中旬公布,每位进入半决赛的参赛选手及其所在学校将获得2000美元的奖励。1月下旬将会公布40位入围决赛的选手。3月他们将会集结首都华盛顿特区,最终选出10名获奖者。第一名将会获得250000美金、第二名获得175000美金、第三名150000美金、第四名100000美金、第五名90000美金、第六名80000美金、第七名70000美金、第八名60000美金、第九名50000美金、第十名40000美金,其余入围决赛的选手将会获得25000美金的奖励。

从竞赛内容来看,该项比赛不仅有像数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基础研究领域,也包括计算机科学、生物工程、医药健康、基因组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行为与社会科学等应用科学领域。该项目对全美就读中学最后一年(相当于中国高三)的学生开放,对于那些在家学习并且能提供相关课程学习与有推荐人推荐的话,也可以参加,同时居住在国外的美国公民也可以申请。申请参赛者需要在网上提交申请。申请材料包括论文题目,研究项目的题目,最多20页的原创科学论文、推荐信、成绩单等。入围决赛的选手,除了要在基础学习、原创性以及科研创新等方面有突出的表现外,领导能力、合作能力等也是考核因素。进入决赛的选手将接受由知名科学家、学者组成的委员会的评审。正是由于这套成熟的、严格的选拔流程,导致美国中学生天才奖的信誉与效果都表现优异,从中也可以发现我国中学生科学奖之未来的一些改革方向。

结合中国的两项中学生人才计划可以看出,“英才计划”主要是针对那些学有余力的高一、高二学生,计划初衷在于及早发现那些真正喜欢自然科学的青少年。这点与美国西屋天才奖的选择范围是不同的。真正与美国西屋奖接近的是“小小科学奖”。它们的相似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参赛选手角度来看,“明天小小科学家”计划针对的是应届高中毕业生,与美国西屋科学天才奖的申请边界设置一致;从奖励金额上看,“小小科学家” 奖的称号获得者个人获得5万元人民币奖金(学校也获得5万元),一等奖获得者个人得到2万元奖金(学校获2万元);二等奖获得者个人获得1万元(学校得1万元),三等奖获得者仅个人得到5000元,学校没有奖励;这也与美国西屋奖类似。从效果方面看,西屋奖成绩斐然;相对而言,“明天小小科学奖”效果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如果从第一届算起距今已经有20年了,如果当年的高中毕业生到今天已经接近38岁,这个年龄段在科学界应该已经崭露头角并有不俗的学术表现,遗憾的是我们目前还缺乏相关的跟踪数据。最后,在形式方面,西屋天才奖网站设计得很漂亮,你可以找到历届获奖者的名单,遗憾的是中国大多重要奖项的相关数据与资料很难找到,仅从传播角度而言,国内在这方面跟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当代科学的学科分化日益深入,分工也越发精细,这就意味着在高中阶段主要还是打基础,培养爱好,由于知识储备有限,这个阶段很难产生真正的重大科学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英才计划”的政策目标不是十分明确,拔苗助长并非长久之计。由于启动的年龄段较小(高一、高二学生),这批1617岁学生的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其未来偏好的发展充满不确定性,导致其效果评价比较困难,再有,这类评选难免会影响中学的正常教学秩序。不论怎么说,培养人才总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事情,这点毋庸置疑,我们所关切的是如何让该计划更有效率。

客观地说,社会中很多人根本不知道甚至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两项人才计划,这也意味着该项计划的社会影响力微弱,这种局面直接影响它的激励功能。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建议把“英才计划”与“明天小小科学家”计划合并;一律以应届高中毕业生作为潜在选拔人群,规模扩容,提高奖励金额,与高考脱钩。这样做的好处有三点:其一,通过减少人才计划的种类,大幅提升社会对青少年人才计划的关注度;其二,对标国际标准,打造国字号的金牌中学生人才计划品牌;第三,彻底实现从青少年、青年、中年到老年的人才链条全覆盖。稳步提升国内人才库存基数与促进人才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博主跋】这是2020年3-4月间写的一篇小文章,原本是承担科技部的一个规划项目里的内容,针对这个项目写了3篇文章,算这篇发表两篇,还有一篇投稿中,感谢科技部项目支持,前日结项报告书已经快递过去。这篇发表在《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21(1),即将刊出,与尚老师合作多年,至今未曾见过面,信件往来也是一份传统的守望,感谢多年来的支持与厚爱,这一年就要过去了,记录一笔,也算对友谊的一声问候。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2020-12-24于南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29-1263969.html

上一篇:消防产业的市场化之路亟需深耕
下一篇:约翰●巴奇与启动效应
收藏 IP: 101.80.157.*| 热度|

12 刘用生 周忠浩 杨正瓴 黄永义 王从彦 信忠保 武夷山 张启峰 郑强 晏成和 王彤彤 王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8: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