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忆天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ywsict 用博客记录生活

博文

让评教见鬼去吧 精选

已有 15395 次阅读 2018-9-26 09:40 |个人分类:精选|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评教, 挂科, 负相关

    挂科应该是大学阶段才特有的名词。所谓的挂科是指你最终的期末考试成绩没有达到60分,没有获得学分,需要参加补考。大学阶段的成绩通常由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组成。正常只要期末考试卷面分数达到50左右,大多数老师都会给过,有的甚至只要43分就给过;这似乎成了某四非高校教师的潜规则。可能你会认为大学的考试比较难,才会导致挂科,如果你这样想的话,你可能并非是一线教师。实际的情况,大多数同学平时都不怎么学,最后一两周突击复习临时抱佛脚,往往就能考得比较不错的分数,更不要说挂科了。但就是这么容易的考试,往往还有不少同学挂科,究其原因无非就是连最后的突击复习都不愿花费时间,就算你告诉他试卷的答案,还是存在相当一部分同学挂科。也许挂科已经成为大学不可或缺的必修课,甚至有人放言,没有挂科的大学是不完美的。

与挂科相对应的就是学生对教师的评教,以前本以为这二者风马牛不相及,但无意间将最近两年上课的学生评教分与班级挂科率之间做个分析,突然发现这居然成负相关。也就是说挂科率越高,评教分越低;挂科率越低,评教分越高。所以我大胆推测某四非高校的学生评教已经彻底沦为毫无用处的鸡肋,甚至成为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不放水的严重障碍。原因如下:

第一,评教项目设置不合理,内容及其繁多。一学期下来学生至少得评教6门左右的课程,而且需要对每个教师进行评教。项目太多,项目内容也多,评教得花费不少时间,大多数学生根本不会仔细去看里面的内容,所以只能随便选择。

第二,评教的目的,本身就是为了改进教学。结果教师只能看到一个分数,其他任何信息都不能看到,而且管理人员为了方便将评教分作为评职称的条件,所以评教这根鸡肋成为不仅没有成为改进教学的有效方式,而且成为提高教学水平的制约条件。

第三,学生根据自己是否挂科来评教,导致评教严重失真。可能你会觉得奇怪,得评教之后才能查成绩,为什么学生能够事先知道自己是否挂科呢?其实,早在期末考试结束之后,学生肯定能够知道自己是否挂科,因为试卷的题目,他自己会做多少,能够做多少,心中还是有数的。以前同事向我提出这个观点,我很不以为然,现在不得不认同。下表是最近两年我上的部分课程的挂科率与评教值之间的一些信息。例如: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随机数学》为例,两个班级的课都是我上,所上的内容一模一样。16级软1班挂科率为28% 评教分85.6;而16级网1班,挂科率3.51%;评教分93.4。此外,两个班级的平均分相差将近10分。又如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信息应用技术》,16统一1班的挂科率2.78%,评教分为92.3;而16级音1班的挂科率51.39%,评教分也是出奇的低85.92。其实这些班级上课出勤率与作业提交率都直接可以看出,哪个班级挂科人数多。如果不做对比,学生给你这么低的评教分,你可能都会怀疑人生,怎么自己的教学水平烂到这个地步。做了对比分析之后, 你就释然了。

课程

名称

学年

学期

上课

班级

班级

人数

平均分

挂科

人数

挂科率

学生

评教分

随机数学

2017-2018

162

50

56.14

14

28%

85.6

随机数学

2017-2018

161

57

65.98

2

3.51%

93.4

网络工程与系统集成技术

2017-2018

141

38

68.63

7

18.42%

91.29

网络工程与系统集成技术

2017-2018

142

38

73.86

5

13.15%

92.81

信息应用技术

2017-2018

172

33

64.31

3

9.09%

92.01

信息应用技术

2017-2018

171

30

62.56

3

10%

93.46

信息应用技术

2016-2017

161

36

67.69

1

2.78%

92.3

信息应用技术

2016-2017

161

37

39.70

19

51.39%

85.92

 

综上,评教分与挂科成负相关至少在我所上的课程已经成为事实,让评教分见鬼去吧,自己该做什么就做什么,绝对不会为了这毫无意义的分数而妥协。

更多精彩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文忆天下”或搜索ZYWHQU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27932-1137056.html

上一篇:孤独中前行
下一篇:说了多余的话
收藏 IP: 36.251.188.*| 热度|

54 张士宏 黄仁勇 李学宽 刁承泰 杨正瓴 文克玲 朱秀榕 强涛 李毅伟 雷蕴奇 钟定胜 朱晓刚 姬扬 王安良 尤明庆 郭奕棣 鲍海飞 潘学峰 王茂清 韩玉芬 郭战胜 施树明 代保湖 郭利涛 王华民 郑永军 王恪铭 雷宏江 王天烽 黄荣彬 刘世民 王永安 刘立 梁洪泽 刘熠 李东风 黄永义 徐智优 刘浔江 蔡宁 汤茂林 何海 任国鹏 王林平 刘建兴 杨正德 赵美娣 王华 罗鸿幸 李燕祥 王枫 liyou1983 neilchau chenhuansh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03: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