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育森林的过程与培养人才的过程极为相似,所以才有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成语。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通常按照“发现问题—→收集数据—→揭示现象—→驱动因素分析—→对策制定”的思路来进行技术路线设计。这种长期的科研训练的结果,使得自己的博文风格也带上点研究的烙印。关于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诸多因素,科学网众多博主从各自的立场出发,早已做了深入分析,但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到底有哪些、这些因素的贡献率如何,尚未有人做过深入剖析。在此我从树木与树人的角度做一分析,不足之处希望各位博主加以补充。
一、树木与树人的关系
森林有5大林种,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特用林、薪炭林。既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人才培养,自然,影响人才培养的因素应该参照面向商品经济的经济林这种林种,才更有针对性。
影响经济林培养质量的主要以下几大因素:1、规模与品种的产业布局,好比研究生招生规模与专业结构的总量控制;2、良种壮苗,如同热爱科研、充满激情、毅力坚强、基础较好的科研好苗子;3、适地适树,术语本身浅显易懂。认真负责的导师希望招募科研好苗子,三无的混日子导师也不愁混文凭的学生投奔门下;4、灌溉施肥,这个容易理解,科研需要投入,实验仪器、学术交流、论文答辩,都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5、树体与花果管理,这2个术语比较专业,主要包括树体修剪、蔬花蔬果、人工授粉、喷施生长激素,相当于一种优胜劣汰的研究生与导师资格准入与成果输出的奖惩机制;6、采收及产后处理:及时采收比较容易理解,产后处理就比较专业了,大体相当于研究生毕业前的就业指导、毕业后的跟踪服务。
如果从树木的角度看树人,我国的研究生培养过程诸多环节的质量并不理想。首先,从国家宏观调控的层面,招生规模过大、专业结构不合理,农林院校的长线专业和综合大学的基础学科招生规模供过于求现象较为严重;其次,从生源的角度,热爱科研的读书人的比例呈急剧下降趋势,读研的功利性色彩越发浓重。一个民间机构的问卷调查显示,大学本科生毕业后愿意从事科研的比例仅为9%,科研好苗子已经成为日益稀缺的资源;第三、从学校管理机制的层面,招生过程透明公正的双选机制、培养过程的优胜劣汰的奖惩制度、毕业环节的就业指导和人才市场信息服务,都存在着不少令人诟病的缺陷;最后,从社会大环境来说,在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招聘、垄断国企人才录用过程中,公平、公正的用人机制远未建立,拼爹现象严重,严重动摇研究生队伍中大部分意志不坚定者的信心。
由于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诸多环节存在缺陷,如同一个从原料输入、生产调度、质量监控等关键工序都漏洞百出的产品生产工艺,生成出来的产品质量总体低下、良莠不齐也就成为一种见怪不怪的现象了。
二、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驱动因素的主成分分析
在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众多因素中,那些是主要因素,那些事次要因素,他们的各自贡献率如何?这里借用多远统计分析中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加以简单阐述。
第一主成分 研究生本人,贡献率50%。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说明在事情成败的关键因素中,人的因素占了一半。原因有三:辩证法告诉我们,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民法通则》则明确规定,18岁的成年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第三,在中外文文献资料库普及、共享的基础数据与研究资料库日益扩大、开放源数据处理软件免费下载、专业性技术论坛日益红火的今天,我们所做的绝大部分研究,都可以从网上找到相关参考资料和研究方法。在这种背景下,在学术上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除了自身因素外,实在是找不出可以推脱的第二个借口。
第二主成分 指导教师,贡献率30%。为学生提供实验所必须的设备与实验条件、提供必要的学术交流与讨论机会,在研究方向、学位论文、关键技术环节给予指导,是作为一个指导教师的充分必要条件。对学术论文进行字斟句酌的修改、为每一实验环节进行身体力行的操作演示、为学生实习及找工作牵线搭桥、为聚会及OK等师生娱乐活动埋单,是指导教师的增值服务,不提供是本分,提供了则是优秀指导教师的入选条件。至于学生的业余爱好、个人生活、感情纠葛,是学生的私权范围,按照“公权法定、私权自治”的原则,最好不要介入。要知道,指导教师指导的范围仅限于学术。当然,如果研究生主动提及,作为年长的过来人,导师理当提供热心帮助。
第三主成分 外界环境,贡献率 20%。这里又包括国家、学校、社会环境3个因素。当前最为重要的有3点希望:尽快建立一个导师和研究生优胜劣汰的双选机制、尽快建立一个权威统一的全国研究生就业信息平台、尽快建立一个透明、公正、公平的人才招聘机制。
三、结束语
有愿望但缺乏激情,有激情但缺乏毅力,有毅力但不能持久,是当今研究生最大的通病。大好的年华在外界各种诱惑的焦虑彷徨中蹉跎,最终一事无成而命运坎坷,这是当代研究生悲剧的根源。很是欣赏自己的一个在海外留学的学生的博客留言:你所浪费的今天,是明天失败的人后悔的昨天。 当我们埋怨社会没有为我们提供足够的 比较有尊严的岗位时,我们应该扪心自问:我们在研究中投入了多少心血?我们的岁月是否在网络游戏和风花雪月中度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3: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