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假来临之前,课程就已经基本结束,自己的精力就整天忙于2013年的NSFC课题申报:没有办法呀,搞不到钱,就无法生活!每年研究生面试,遇到很多有志于从事科研工作的美眉,看到她们立志科研工作的宏伟志向,自己心中就不禁发笑:科研,那是训练魔鬼的行业。前些日子读到一篇关于在美国名校做教授的心情文章,觉得挺有趣的,转给大家欣赏,就算了解一下自己这个教书匠的工作概况的一个侧影吧。
我见了好几个Ivy及名校的faculty , 感觉他们压力很大。现在很多专业削funding, 钱很难弄,不是他们没本事,大家都穷。他们不得不做恶人, 请怀孕或刚生完孩子的女post-doc走人。而且招聘干活的post-doc或Ph.D level 的senior staff时, 还不敢登广告--每周送上门的CV 就一大把,打电话和找上门的也有,工作太累了。 可惜从事实验科学的人,连Associate Prof 也得去做实验, 否则实在养不活自己(funding is insufficient)。
School 还指望他们这种赚钱的地方去养活亏本的department。工资绝对低, 因为名校20%的工资变成了学校的fame。 而且学校在大城市,不怕招不到人。interview的几位faculty都好象缺乏睡眠, 只有30多岁就很疲劳的样子。这些人里没有女子, 估计都吃不消(做某些实验要加班, 而且必须练着几小时站着, 是体力活)走了。 所有45岁以上的faculty 也离开了(除非不做实验的人), 因为每周至少做70 hour,实在顶不住了。有的chairman疯狂工作, 59岁生了cancer也不休息, 据说每周干六天, 显然积劳成疾。真觉得他们在拿健康赌博,而且年轻时倒也罢了, 老了就根本干不动了.
一位是经济系的白人教授的故事,那天我去听讲座《中国的未来与美国的经济联系》,主讲是一位年轻美丽的白人女教授,口才非常好,一头金发,高挑的个头,很有风度!我是跟着这位经济系的室友来奏热闹,演讲完毕后室友前去问问题,我也站在旁边,话题结束后,她又问我室友,认不认识从中国边疆落后地区来的同学,室友马上说我就是来自中国西部。
这位教授又跟我聊了一会儿,原来她是MIT的高才生,老公也是出自同一学校EE的博士,现在都是本校的助教授,两人事业有成,过去他们读博士时生了个儿子,现在经济条件很好,想要女孩子,但她工作很忙,不想也无精力自已生,从报纸电视上很多美国夫妇都从中国俄罗斯领养女孩子。她呢想从中国的贫穷落后地区领养,她说这样她们算是做了善事,还说领养两个孩子不成问题。那天,我真是又吃惊,又感动!
今天,现代科技在互联网的催化下已是一日千里,既使你是名校的教授,想做科学做到顶尖,你还真的要继续玩命和努力,这样一来,在名校当教授的人压力还真是不小,许多像我提到的这样的精英,也常常需要付出坚苦的学术努力和承受个人生活上的巨大牺牲才行!特别是在当前美国低迷的经济状况和坚难的科研环境中,以及各大学惨酷的教职竟争和管理体制下,说不定真的会催残掉许多年轻科学精英的健康的。
其实,由于经费短缺,人数众多,科研管理机制极不健全,中国高校的科研竞争的残酷程度远超欧美。很多TOP 985名校教师不到40岁头发花白了,脑门秃了的博士后,副教授一批又一批;50岁的教授看起来如同要退休的人差不多。中科院的很多博士生相互鼓励话语最常用的就是:顶住!不要跳楼自杀!我的在中科院任副研究员的本科同学整天都让SCI论文逼疯了,连同学见面说话都有点神不守舍。我的在南京大学任副教授的研究生同学每天晚上睡觉都寝食不安,连做梦想的都是拿课题、获大奖。我认识一位的南京理工大学的女博导,由于终日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家务和孩子教育,经常因为家务分工与丈夫爆发“内战”。
自己所在的学校并非名校,但也时常感到工作的压力:科研、课题、报奖,成了每天萦绕在脑子里挥之不去的梦魇。奔波的忙碌中,大好的年华匆匆而过,生命的乐趣也湮没在几多无奈中。有时照镜子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头发稀疏、花白,弯腰驼背、目光呆滞,这是20年前曾经活跃在运动场上那个阳光、帅气、健康的大男孩吗?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9: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