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几年,高校出现许多急功近利的乱象,如“四唯”泛滥、本科生毕业论文的一刀切、教学全过程管理引发的形式主义。业界人士纷纷说,乱象的根源在于高校评估的指挥棒出了问题。那么,这个指挥棒到底长得什么样?中秋节放假,一位在高校任职的朋友在微信群转发一份第四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引起不少朋友的热议。
第四论学科评估从师资队伍与资源、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服务社会与学科声誉四个方面设立了若干个二级指标,在二级指标下面又设立了若干个三级指标。原则性的一级指标没有问题,细化的二级指标问题也不大,落地的三级指标比较容易引起争议。也许,正是某些设计不科学的三级指标引发了高校的上述乱象。下面,以农学门类评估指标体系加以分析。
一、唯帽子
师资队伍质量S1指标,要求学校提供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海外经历等基本情况,要求学校提供20名骨干教师(年龄、学科方向、学术头衔、学术兼职等情况)和团队情况,由专家对师资队伍的水平、结构、国际化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这可能就是高校师资引进强调海外经历、帽子头衔的渊源吧。在国家提出反四唯口号背景下,优青、杰青等帽子工程争夺越演越烈的原因,可能与学科评估指挥棒的引领作用密不可分。
二、唯论文
在学术论文质量方面,指标体系突出扩展版 ESI 高被引论文(统计至前3%);其他 20 篇高水平论文,并且由专家参考论文引用、期刊档次等情况对论文的实际水平进行评价。这也许就是很多院校追求所谓高大上SCI论文、甚至用人为方式提升论文引用次数的原因吧。为了迅速提升ESI高被引论文的数量,许多学校将论文发表档次、被引次数与科研绩效、职称评定、硕博士导师资格紧密挂钩,甚至出现一篇NSC论文奖励上百万元的天价奖励现象。
三、唯奖项、唯课题
与侧重于形式规范的人才培养质量、比较务虚的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不同,科研水平评价的科研成果、科研获奖、科研项目三项指标,都是比较容易量化的干货。奖项越高、课题越大,当然得分越高,于是催生了高校唯奖项、唯课题的不良倾向。在许多高校,将各级、各类奖项、课题折算成科研绩效点,并与工资、职称评定、研究生招生挂钩早已是公开的秘密。极端的例子是,个别高校采取擂台打擂的方式,设立大额标志性成果科研基金,对于短期内获得大奖、重大科研资助人员给予巨额资助。有的领导美其名曰: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四、国际留学生的学伴现象
在测度教学过程的指标体系中,有国际办学的指标,主要包括①赴境外学习交流连续超过90天的学生;②来华学习交流连续超过90天的境外学生(含授予学位学生);③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质量。作为一个重要得分项,与竞争激烈的帽子工程、重大奖项、重大课题相比,只要肯砸钱,国际办学的得分都不会太低,这也是很多高校热衷于国际办学的主要原因。于是,中外合作办学在许多高校如雨后春笋,各种外国专家楼、留学生楼也在中国大学校园不断拔地而起,校园里各种肤色、操不同语言的国际学生也越来越多。
五、虚高就业率与过热的学科竞赛
就业率是评估高校毕业生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优秀毕业生这个指标下,需要被评估学校提供近四年毕业生的总体就业情况(就业率、就业去向、就业质量等),并列举 20名近十五年优秀博士、硕士毕业生,由专家进行评价。在这个指标引导下,个别学校不惜采取弄虚作假方式,提升就业率。至于优秀毕业生,则成了官员学生、商人学生的代名词,在平凡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对此颇有微词。
评估体系中,优秀在校生是一个重要的在校生质量指标。怎么优秀呢?按照指标体系的说明,需要被评估学校列举15名优秀在校学生并简要介绍其在学成果(如参加竞赛获奖、参加重要科研项目、取得重要科研成果、创新创业成功、获得科研奖励或其他荣誉称号等),由专家进行评价。在这个指标指挥棒引导下,近年来,各种大学生创新项目、学科竞赛、本科生发表高大上论文现象在高校越演越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21: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