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该文内容转自http://blog.chinaunix.net/uid-26611973-id-3431390.html,用于整理个人学习记录。
IEEE802.11标准家族
1.IEEE802.11:
1997年标准化,工作频段为ISM 2.4GHz,物理层为FHSS、DSSS(Barker),传输速率为:1Mbps、2Mbps。
2.IEEE802.11b:
1999年标准化,工作频段为ISM 2.4GHz,物理层为HR/DSSS(Barker,CCK,PBCC),传输速率为:1Mbps、2Mbps、5.5Mbps、11Mbps。
3.IEEE802.11a:
1999年标准化,工作频段为U-NII 5GHz,物理层为OFDM,传输速率为:6MHz、9Mbps、12Mbps、18Mbps、24Mbps、36Mbps、48Mbps、54Mbps。其中6、9、24Mbps为标准强制性速率。
4.IEEE802.11g:
尚属工作草案,正在标准化。工作频段ISM 2.4GHz,物理层为OFDM,PBCC(可选),最高速率54Mbps。
5.IEEE802.11d:
2001年标准化,处理管制域更新。定义了物理层需求和其他需求,以便使802.11 WLAN可在目前标准尚不支持的新管制域(国家)工作。
6.IEEE802.11e:
正在标准化,增强了802.11 MAC机制,提供QoS、服务类别、增强安全性和认证机制,考虑增强DCF和PCF效率。后来增强安全性方面的考虑移交给了802.11i任务组。
7.IEEE802.11f:
正在标准化,定义了AP间的协议(Inter-Access Point Protocol,IAPP),规定了AP之间必要的交互信息,以支持802.11分布式系统功能,使不同厂家的AP互相兼容。
8.IEEE802.11h:
正在标准化,定义了802.11a的频谱和发射功率管理(主要用于欧洲)。
9.IEEE802.11i:
正在标准化,增强了安全及认证机制。
10.IEEE802.11/WNG:
2002年3月启动,是下一代无线网络标准。研究802.11和ETSI-BRAN及MMAC均可接受的全球统一WLAN接口。
11.IEEE802.11/RRM SG:
2002年7月启动,研究无线资源管理,增强802.11标准的性能。
12.IEEE802.11/HT SG:
2002年9月召开首次会议,主要致力于提高802.11的吞吐量。
IEEE802.11b简介
IEEE802.11b是一个工作在2.4GHz ISM频段、物理层为改进的高速直接序列扩频HR/DSSS(Barker,CCK,PBCC)、传输速率可高达11Mbps的无线局域网标准。该标准被IEEE组织于1999年正式批准。
在MAC层上,它与1997年批准的IEEE802.11标准一样,使用的是统一的IEEE802.11MAC标准。
先熟悉几个特殊名词:
MSDU:MAC Service Data Unit,MAC层业务数据单元。这是最原始的待发数据信息;
MPDU:MAC Protocol Data Unit,MAC层协议数据单元。将MSDU按一定帧结构包装后的待发数据信息;
PSDU:PLCP Service Data Unit,PLCP子层业务数据单元。实际就是从MAC层传来的MPDU信息
PPDU:PLCP Protocol Data Unit,PLCP子层协议数据单元。将PSDU按照特定的帧格式进行数据封装后的数据包,这也是最终将经由物理介质发送出去的数据封装。
PLCP子层将MAC层传来的数据MPDU转换为PSDU,然后,加上PLCP头(PLCP Header)信息和前导码(Preamble Code)就构成了PPDU数据帧结构。IEEE定义了两种前导码和头信息组成的PPDU帧结构:长前导码(Long Preamble)和头信息组成的长PPDU帧以及短前导码(Short Preamble)和头信息组成的短PPDU帧。其中,对长前导码和头信息的支持是强制标准,因为它可与早期的1Mbps和2Mbps的DSSS一起工作,而短前导码和头信息格式是一种可选格式。
一、高速PHY(HR/DSSS)
为了获得高的传输速率,IEEE802.11b协议定义了高速PLCP子层,用于HR/DSSS扩频方式,以实现2、5.5和11Mbps的传输速率。
IEEE802.11b物理层满足以下规范:
1.工作频段:ISM 2.400-2.4835GHz
2.数据有效负载通信能力:1、2、5.5、和11Mbps
3.调制方式为:差分二进制相移键控(DBPSK)、差分正交相移键控(DQPSK)、补码键控(CCK)和可选的分组二进制卷积码(PBCC)
二、长PPDU格式帧结构
长PPDU格式如下图所示:
其中前导码由128位同步码(SYNC)和16位起始帧界定符(SFD)构成。同步码(SYNC)是128位经过扰码后的“1”(扰码器的种码为“1101100”),它被用于唤醒接收设备,使其与接收信号同步。起始帧界定符(SFD)用于通知接收机,在SFD结束后紧接着就开始传送与物理介质相关的一些参数。
前导码结束后,就是PLCP头信息(PLCP Header),这些信息中包含了与数据传输相关的物理参数。这些参数包括:信令(SIGNAL)、业务(SERVICE)、将要传输的数据的长度(LENGTH)和16位的CRC校验码。接收机将按照这些参数调整接收速率、选择解码方式、决定何时结束数据接收。信令(SIGNAL)字段长8位,定义数据传输速率,它有四个值:0Ah、14h、37h和6Eh,分别指定传输速率为1Mbps、2Mbps、5.5Mbps和11Mbps,接收机将按此调整自己的接收速率。业务(SERVICE)字段长度也是8位,它指定使用何种调制码(CCK还是PBCC)。长度(LENGTH)字段长16位,用于指示发送后面的PSDU需用多长时间(单位为微秒)。16位CRC校验码用于检验收到的信令、业务和长度字段是否正确。
前导码和PLCP头部信息以固定的1Mbps速率发送,而PSDU数据部分则可以1Mbps(DBPSK调制)、2Mbps(DQPSK调制)、5.5Mbps(CCK或PBCC)和11Mbps(CCK或PBCC)速率进行传送。
三、短PPDU格式帧结构
短PPDU格式如下图所示:
其前导码长为72位,同步码(SYNC)为56位经过扰码的“0”(扰码种子码为“0011011”),起始帧界定符(SFD)长16位,其码值是长PPDU格式SDF的时间反转码。
信令(SIGNAL)字段长8位,只有三个值:14h、37h、6Eh,分别指定传输速率为2Mbps、5.5Mbps、11Mbps。 业务(SERVICE)字段、长度(LENGTH)字段和CRC校验字段与长PPDU格式定义相同。
短PPDU帧结构的前导码传输速率为1Mbps(DBPSK调制),整个PLCP头部信息的传输速率为2Mbps,PSDU数据传输速率为2Mbps、5.5Mbps、11Mbps。
PPDU数据包的发送过程
当数据按上述帧格式封装好后,就可以进入PPDU数据包发送过程了。IEEE定义了一系列指令(Primitives),用这些指令对MAC层管理体(MLME)和PHY层管理体(PLME)进行控制,即通过修改、更新管理信息库MIB实现MAC层和PHY层的动作,从而实现PPDU数据包的发送和接收。下图是PPDU包的发送过程。
MAC层通过发送一个“请求开始发送”指令PHY-TXSTART.req(带参数TXVECTOR)来启动PPDU的发送。除DATARATE(数据传输速率)和LENGTH(数据长度)两个参数外,其他象PREAMBLE_TYPE(前导码类型)和MODULATION(调制类型)等参数也与PHY-TXSTART.req(带参数TXVECTOR)指令一起,经由物理层业务访问点(PHY-SAP)被设定。物理层的PLCP子层在收到MAC层的发送请求后,就向PMD子层发出“天线选择请求”指令(PMD_ANTSEL.req)、“发送速率请求”指令(PMD_RATE.req)和“发射功率请求”指令(PMD_TXPWRLVL.req)对PHY进行配置。
配置好PHY后,PLCP子层立即向PMD子层发出“请求开始发送”指令(PMD_TXSTART.request),同时PHY实体(PLME)开始对PLCP前导码(Preamble)进行编码并发送。发射功率上升所需的时间应该包括在PLCP的同步(SYNC)字段中。一旦PLCP前导码发送完毕,数据将在MAC层和PHY层之间通过一系列“数据发送请求”指令(PHY_DATA.reqest)和“数据发送确认”指令(PHY_DATA.confirm)完成频繁的数据交换。
从PSDU数据包中第一个数据符号发送开始,数据传输速率及调制方式就有可能根据PLCP头信息的定义而发生改变。随着MAC层的数据字节不断流入,PHY层持续按8位一组地按由低到高的顺序把PSDU数据包发送出去。
发送过程也可以被MAC层用指令PHY_TXEND.request提前终止。只有在PSDU最后一个字节被发送出去后,发送才算正常结束。PPDU数据包发送结束后,PHY管理实体就立即进入接收状态。
PPDU数据包接收过程
讨论PPDU的接收时,就必须介绍一个重要概念CCA(Clear Channel Assessment):空闲信道评估,它的作用是PHY根据某种条件来判断当前无线介质是处于忙还是空闲状态,并向MAC通报。高速PHY至少应该按照下面三个条件中的一个来进行信道状态评估:
-CCA模式1:根据接收端能量是否高于一个阈值进行判断。如果检测到超过ED(能量检测,Energy Detection)阈值的任何能量,CCA都将报告介质当前状态为忙。
-CCA模式2:定时检测载波。CCA启动一个3.65ms长的定时器,在该定时范围内,如果检测到高速PHY信号,就认为信道忙。如果定时结束仍未检测到高速PHY信号,就认为信道空闲。3.65ms是一个5.5Mbps速率的PSDU数据帧可能持续的最长时间。
-CCA模式3:上述两种模式的混合。当天线接收到一个超过预设电平阈值ED的高速PPDU帧时,认为当前介质为忙。
当接收机收到一个PPDU时,必须根据收到的SFD字段来判断当前数据包是长PPDU还是短PPDU。如果是长PPDU,就以1Mbps速率按BPSK编码方式对长PLCP头信息进行解调,否则以2Mbps速率按QPSK编码方式对短PLCP头信息进行解调。接收机将按照PLCP头信息中的信令(SIGNAL)字段和业务(SERVICE)字段确定PSDU数据的速率和采用的调制方式。
下图是PPDU数据包的接收过程。
为了接收数据,必须禁止PHY_TXSTART.request指令的使用,以保证PHY管理实体处于接收状态。此外,通过PLME(物理层管理实体)将站点的物理层PHY设置到合适的信道并指定恰当的CCA规则。其他接收参数,如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SSI)、信号质量(SQ)及数据速率(DATARATE)可经由物理层业务访问点(PHY-SAP)获取。
当接收到发射能量后,按选定的CCA规则,随着RSSI强度指示逐渐达到预设阈值(ED_THRESHOLD),PMD子层将向PLCP子层发出PMD_ED指令,意思是通知PLCP,介质上的能量已到达可接收水平,并且/或者在锁定发射信号的编码方式后,PMD继续向PLCP发出一个PMD_CS指令,即通知PLCP已检测到信号载波。在正确接收发射信号的PLCP头信息之前,这些当前已被PHY探知的接收条件都将被PLCP子层用PHY_CCA.indicate(BUSY)指令通报MAC。 PMD子层还将用PMD_SQ和PMD_RSSI指令刷新通报给MAC的SQ(接收信号质量)和RSSI(接收信号的强度)参数。
在发出PHY_CCA.indicate消息后,PHY实体就将开始搜索发射信号的SFD字段。一旦检测到SFD字段,就立即启动CRC-16冗余校验处理,然后开始接收PLCP的信令(SIGNAL)、业务(SERVICE)和长度(LENGTH)字段。如果CRC校验出错,PHY接收机将返回接收空闲状态(RX IDLE State),CCA状态也回到空闲。
如果PLCP头信息接收成功(并且信令字段的内容完全可识别,且被当前接收机支持),接收机PLCP子层就向MAC发出一个带接收参数的请求开始接收指令PHY_RXSTART.indicate(RXVECTOR),通知MAC准备开始接收数据。此后,PHY不断将收到的PSDU的bit按8位一组重组后,通过与MAC之间不断交换一系列的PHY_DATA.indicate(DATA)指令完成数据向MAC的传递。当接收完PSDU的最后一位后,接收机返回空闲态,PHY向MAC发出一个接收完成指令PHY_RXEND.indicate,通知MAC接收信息已完成,最后向MAC发出一个信道空闲指示PHY_CCA.indicate(IDLE)。
IEEE802.11a简介
IEEE802.11a是一个工作在5GHz U-NII频段,物理层为OFDM,传输速率可高达54Mbps的无线局域网标准,它在1999年被IEEE定为正式无线局域网标准。
在MAC层上,它与 IEEE802.11、IEEE802.11b一样, 使用的是统一的IEEE802.11MAC标准。
IEEE802.11a 物理层
IEEE802.11a的物理层PHY是OFDM(正交频分复用),这是一种高速扩频通信技术。IEEE802.11a物理层满足以下规范:
1.工作频段:U-NII 5.15-5.25GHz, 5.25-5.35GHz, 5.725-5.825GHz
2.数据有效负载通信能力:6、9、12、18、24、36、48和54Mbps
3. 强制支持速率:6、12和24Mbps
4.系统使用52个子载波,调制方式为:二进制相移键控(BPSK)、正交相移键控(QPSK)、正交幅度调制(16-QAM和64-QAM)
5.卷积码率:1/2、2/3或3/4
IEEE802.11a的PPDU帧结构
IEEE802.11a的OFDM PPDU帧结构如下图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一个OFDM PPDU包括OFDM PLCP前导码(Preamble)、OFDM PLCP头信息、PSDU、尾bit和填充bit。其中PLCP头由下列字段构成:长度字段(LENGTH)、速率字段(RATE)、一个保留bit、一个偶校验bit以及一个业务(SERVICE)字段。按照调制概念,长度字段(LENGTH)、速率字段(RATE)、一个保留bit、一个偶校验bit(后面带6个“0”尾bit)共同组成一个单独的OFDM符号,称之为信令(SIGNAL)。这个信令(SIGNAL)OFDM符号将用BPSK方式调制并具有R=1/2的码率。
PLCP头信息中的业务字段(SERVICE)与PSDU(带6个为“0”的尾bit以及附加的填充bit)一起组成数据部分(DATA),并分成多个OFDM符号,它将按照RATE字段指定的速率进行发射。
信令(SIGNAL)符号中的尾bit的作用是,当接收机收到这些尾bit后,立即开始对速率(RATE)字段和长度(LENGTH)字段进行解码。这两个字段的内容在对收到的PPDU中的数据(DATA)部分解码时至关重要。此外,通过这两个字段的内容,可以预测数据包的发送持续时间,这样,即使接收站点并不支持当前数据速率,也能增强CCA(空闲信道评估)机制的能力。
PPDU的编码过程
PPDU的编码过程非常复杂,下面将介绍其详细步骤。
A).生成前导码。先是重复10次的短培训序列(用于接收机的自动增益控制AGC收敛、分集接收选择、定时捕捉和粗频捕捉),然后插入一个保护间隔(GI),再加上2个重复的长培训序列(用于接收机的信道评估、精频捕获)。
B).生成PLCP头信息。从TXVECTOR(来自PHY_TXSTART.request指令所带的参数)中取出速率(RATE)、信息长度(LENGTH)和业务(SERVICE)字段,将其填入正确的位字段中。PLCP头信息中的RATE和LENGTH字段用R=1/2码率的卷积码编码,然后映射为一个单独的BPSK编码的OFDM符号,称作信令(SIGNAL)符号。为了便于可靠及时地检测到RATE和LENGTH字段,还要在PLCP头信息中插入6个“0”尾bit。把信令(SIGNAL)字段转变为一个OFDM符号的过程为:卷积编码、交替、BPSK调制、导频插入、傅里叶变换以及预设保护间隔(GI)。注意,信令(SIGNAL)字段的内容未进行扰码处理。
C).根据TXVECTOR中的RATE字段,计算出每个OFDM符号中将包含的数据bit的位数(NDBPS)、码率(R)、每个OFDM子载频上的数据bit数(NBPSC)和每个OFDM符号中的已编码bit的个数(NCBPS)。
D).将PSDU加在业务(SERVICE)字段的后面形成bit串,并在该bit串中加入至少6位“0”bit使得最终长度为NDBPS的倍数。这个bit串就构成了PPDU包的数据部分。
E).用一个伪随机非零种子码进行扰码,产生一个不规则序列,然后与上述的已扩展数据bit串进行逻辑异或(XOR)处理。
F).用一个已经过扰码处理的6位“0”bit替换未经扰码处理的6位“0”bit(这些bit叫作“尾bit”,它们使卷积编码器返回“零状态”)。
G).用卷积编码器对已扰码的数据串进行编码。按照特定的“穿刺模本”从编码器的输出串中剔掉一部分bit,以获得需要的码率。
H).把已编码的bit串分组,每组含NDBPS个bit。按照所需速率对应的规则,对每组中的bit进行交替处理(也就是重新排序)。
I).再把已编码并做过重新排序处理数据串进行分组,每组含NDBPS个bit。对每一个组,都按IEEE802.11a标准文本中给定的编码表转换为一个复数。
J).把复数串进行分组,每组有48个复数。如此处理后的每个组对应为一个OFDM符号。在每个组中,复数值分别为从0到47,并分别被映射到已用数字标号的OFDM的子载频上。这些子载频的号码是:-26到-22,-20到-8,-6到-1,1到6,8到20,22到26。剩下的-21,-7,7和21被跳过,它们将被用作插入导频的子载频。中心频率对应的子载频0被剔除,并被填上了一个零值。
K).在-21,-7,7和21四个位置对应的子载频上,插入四个导频。这样全部子载频数就是52(48+4)。
L).对每个组中-26到26的子载频,用反向傅里叶变换将其变换到时域。将傅里叶变换后的波形做循环扩展,形成保护间隔(GI)。用时域窗技术从这个周期性波形中截出长度等于一个OFDM符号长度的一段。
M).在表示速率和数据长度的信令(SIGNAL)字段后面,把OFDM符号一个接一个加上。
N).按照所需信道的中心频率,把得到的“复数基带”波形向上变频到射频并发射。
PLCP发射过程
PLCP的发送过程如下图所示。为了进行发送,MAC向PLCP发出一个请求开始发送PHY_TXSTART.request指令以通知PHY进入发射状态。PHY在收到该指令后,经PLME通过站点管理把PHY设置到合适的工作频率上。其他发射参数,如数据速率(DATARATE)和发射功率则由PHY_TXSTART.request(TXVECTOR)指令通过PHY业务访问点(PHY-SAP)进行设置。
当然,PHY事先已经通过一个CCA指令PHY_CCA.request(IDLE),向MAC通报了信道空闲的指示。MAC只有在确认CCA指示的信道空闲后才会向PLCP发出“请求开始发送”的消息PHY_TXSTART.request。 而PHY也只有在确认收到PHY_TXSTART.request(TXVECTOR)指令后才有可能发送PPDU数据。该指令的参数TXVECTOR中的元素将构成PLCP头信息的数据速率(DATARATE)字段、数据长度(LENGTH)字段和业务(SERVICE)字段,并向PMD提供发射功率参数(TXPWR_LEVEL)。
PLCP子层向PMD子层传递“发射功率电平”PMD_TXPWRLVL和“发射数据速率”PMD_RATE指令完成对PHY的配置。一旦开始发送前导码(Preamble),PHY实体就立即开始对数据进行扰序和编码。此后,MAC向PHY发出一系列请求发送数据PHY_DATA.request(DATA)指令,PHY也向MAC发出一系列数据发送确认消息,这样,已被扰序和编码后的数据就可在MAC和PHY之间进行交换。
PHY把MAC送来的数据按一次8位进行处理。PLCP头信息、业务(SERVICE)字段和PSDU通过“偷位”(即剔除一些bit)的方法被卷积编码器编码。在PMD子层,每8位数据以从bit0到bit7的顺序发送。发送过程能够被MAC层用PHY_TXEND.request指令提前终止。当PSDU最后一位数据bit发送出去后,发送过程正常终止。
PMD在每一个OFDM符号中,都会插入一个保护间隔GI。这是一种对付多径传输时产生的延迟扩展的一种有效策略。
PLCP接收过程
PLCP的接收过程如下图所示。为了接收数据,必须禁止PHY_TXSTART.request指令,以便PHY实体进入接收状态,而且站点管理(通过PLME)将PHY设置在合适的频率上。其他的接收参数,如RSSI(接受信号强度指示)和数据速率(DATARATE)可通过物理层业务访问点(PHY-SAP)取得。
收到PLCP前导码(Preamble)后,PMD子层用PMD_RSSI.request指令告知PLCP子层当前信号的强度值。同样,PLCP子层用PHY_RSSI.request指令向MAC告知这一强度值。在正确接收PLCP帧之前,PHY还必须用PHY_CCA.indicate(BUSY)指令告知MAC当前介质上有信号正在传输。PMD用指令PMD_RSSI刷新通报给MAC的RSSI参数。
在发出PHY_CCA.indicate指令后,PHY实体开始接收“培训序列”符号并搜索信令(SIGNAL)字段,以便得到正确的数据流长度、解调方式和解码码率。一旦检测到信令(SIGNAL),而且奇偶校验也没有错误,就将开始FEC解码,而且PLCP IEEE802.11 业务(SERVICE)字段也将开始被接收和解码(推荐使用Viterbi解码器)并按ITU-T CRC-32进行冗余校验。如果ITU-T CRC-32进行的帧校验(FCS)失败,PHY接收机就进入接收空闲态(RX_IDLE)。如果在接收PLCP的过程中,CCA进入了空闲态,那么PHY也将进入接收空闲态。
如果PLCP头信息接收成功(并且SIGNAL信令字段完全可识别,也被当前设备支持),那么,PHY就将向MAC发出一个PHY_RXSTART.indicate(RXVECTOR)指令。与该指令相关的RXVECTOR参数包括信令(SIGNAL)字段、业务(SERVICE)字段、以字节为单位的PSDU长度(LENGTH)字段和RSSI。此时,OFDM PHY将保证CCA在信号持续时期间内,一直指示介质状态为忙。
将收到的PSDU数据bit按8位进行重组、解码,并用一系列PHY_DATA.indicate(DATA)指令传给MAC。当开始接收业务(SERVICE)字段时,接收速率将按照由信令(SIGNAL)字段指定的接收速率开始改变。此后PHY将持续接受PSDU数据,直到PSDU的最后8位数据为止。接收完成后,PHY向MAC发出一个PHY_RXEND.indicate(NoError)指令,接收机进入接受空闲态。
有些情况下,在完成PSDU接收前,RSSI(接收信号强度指示)的改变会导致CCA状态返回空闲态。此时,PHY向MAC发出一个PHY_RXEND.indicate(CarrierLost)指令通报出错原因。
如果信令(SIGNAL)字段指定的速率是不可接收的,PHY就不会向MAC发出“请求接收”PHY_RXSTART.request指令,而是发出一个接收错误通知PHY_RXEND.indicate(UnsupportedRate),告知MAC站点不支持当前数据速率。如果当前PLCP头信息可接收的,但PLCP头信息的奇偶校验无效,也不会发出“请求接收”的PHY_RXSTART.request指令,而是代之以一个出错通知PHY_RXEND.indicate(FormatViolation)指令,告知MAC当前数据格式不对。
任何在规定的数据长度之后接收到的数据都被认为是填充bit而被放弃。
IEEE802.11g简介
历经近三年的标准制订过程,IEEE在2003年6月12日正式通过802.11g标准。事实上,在一连串投票表决中,都并未针对标准部分做任何更改,仍维持2003年4月通过的8.2版本。
一、IEEE802.11g标准发展背景
IEEE802.11g标准定义了一个工作在ISM 2.4GHz频段、数据传输率达54Mbps的OFDM物理层。
在IEEE802.11g草案作为无线局域网的一个可选方案之前,市场上同时并存着两个互不兼容的标准:IEEE802.11b和IEEE802.11a。很多终端用户为此感到困惑,他们无法确定究竟那种技术能够满足未来的需要。而且,就连许多网络设备生产商也不确定究竟那种技术是他们未来的开发方向。针对这种情况,2000年3月,IEEE802.11工作组成立了一个研究小组,专门探讨如何将上述的两个互不兼容的标准进行整合,取两者之所长,从而产生一个新的统一的标准。到2000年7月,该研究小组升格为正式任务组,叫做G任务组(TGg)。其任务是制定在2.4GHz频段上进行更高速率通信的新一代无线局域网标准。
TGg任务组考察了许多可用于IEEE802.11g标准的潜在技术方案,最后在2001年5月的会议上,把选择范围缩小到两个待选方案上。这两个方案一个是Texas Instrument公司提出的被称为PBCC-22的方案,它能在2.4GHz频段上提供22Mbps的数据传输速率,并能与现有的Wi-Fi设备无缝兼容;另一个方案是InterSil公司提出的被称为CCK-OFDM的方案,它采用与IEEE-802.11a类似的OFDM调制以便在2.4GHz频段上获得更高的数据传输率。由于侯选方案成为正式标准需要超过75%的赞成票,但IntrerSil的方案在此次会议上并未获得所需的票数。
2001年11月15日,一个结合了TI方案和InterSil方案的折衷方案获得了76.3%的赞成票,从而成为了802.11g草案标准。 2003年,继IEEE802运行委员会、IEEE修订委员会分别在6月初及11日完成802.11g标准的投票程序后,IEEE标准复审委员会也在12日通过802.11g标准,使得802.11g完成了所有规范的制订程序,从而成为正式官方标准。
在这几轮的投票中,并未对相关规范做任何修改,基本维持工作小组在2003年4月通过的8.2草案版本,这使得已在市场上先期推出支持802.11g草案的无线局域网产品制造商对此无不松了一口气,其客户只要通过软件升级的方式就能使产品符合802.11g标准。
802.11g工作小组成立于2000年7月,标准制订历时近三年。802.11g使用2.4GHz频段,采用OFDM调制技术,将传输速率增加为54Mbps,但仍与现有主流802.11b兼容,支持草案的产品在2002年年底就已问世。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7: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