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湖沼,水产,生态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shui 研究方向:资源生殖生态和恢复生态学;

博文

金枪鱼围网渔业

已有 6330 次阅读 2009-2-6 13:21 |个人分类:渔业资源|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围网是一种捕捞集群鱼类、规模大、产量高的渔具,它具有积极追踪。包围鱼群的特点,因此,在进行作业时需具备的条件是:捕捞对象集群范围比较小,密度比较高;鱼群需要在表层游动,游速较慢,行动较迟缓;对鱼群动向的判断无误。同时要求作业渔船性能具有快速、回转快,能安置大量网具并能迅速收绞网具的设备等。围网渔具是捕捞鱼群密集的中上层鱼类,如鳀、沙丁鱼、鲱、鲐、鲹等,有着很高的效率。根据金枪鱼的生物学特性,应用围网渔具捕捞的效果开始并不理想。因此,围网捕捞历史虽较久,但长期处于以捕捞近海金枪鱼的历史过程。特别是美国,虽然很早就使用单船围网捕捞近海金枪鱼类,但其规模有限,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才成功地发展了大洋金枪鱼围网渔业,这是与渔船、渔具材料、捕捞设备等的重大革新直接有关。
   1970年美国建造了世界第一艘1800吨级大型围网渔船“阿波罗”号,围捕大洋金枪鱼类取得成功后,引起世界远洋渔业国家和地区巨大反响,并掀起了争相建造大型围网渔船的高潮,使世界金枪鱼类的捕获量有了很大的增长。目前世界上有大型金枪鱼围渔船400余艘,主要从事金枪鱼围网作业的国家和地区有美国、日本、中国台湾省、韩国、西班牙、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墨西哥等。世界主要金枪鱼的产量,其中约有70%左右围网类渔具捕获。目前金枪鱼围网渔场主要在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西非海域(见图5-14)。图5-14为世界围网作业渔场示意。目前金枪鱼围网的主要捕捞对象为:鲣和低龄的黄鳍金枪鱼,因为它们的聚群等状况,更适宜于围网捕捞,促使这两类鱼的年渔获量均超过100万吨,特别是鲣已达197.64万吨(1999年),这是与金枪鱼围网渔业的发展有关。由此看出,金枪鱼类的其他作业方式,如金枪鱼延绳钓渔业等,仍将有着广阔的前景。
   金枪鱼围网操作技术
   金枪鱼围网是以捕捞鱼群比较密集的一种方法,根据金枪鱼集群鱼群的不同,分为自由游泳鱼群(简称自由群)和人造流木等的集鱼鱼群(简称流木群)两种,因流木群集群需要相当长时间,一般每天清晨前后只能作业一次,而自由群则不受限制,但鱼群侦察要求高。虽然大部分金枪鱼类都有集群洄游的习性,但是集群的大小范围,是否符合围网捕捞作业的要求,并不是非常普遍和容易,有时虽有较小群体出现,也不能作为金枪鱼围网的捕捞对象。现将金枪鱼围网捕捞操作技术简述如下:
   (一) 鱼群侦察技术
   鱼群侦察方式通常分两大类:一类是渔场资源调查和预报,属远景侦察;另一类是生产现场探索,属作业侦察。前者是在渔汛前期的大范围侦察,着重于渔场水文要素。饵料组成和分布,以及捕捞对象的生物学特性的调查,结合有关历史资料,分析渔场海况、捕捞对象群体组成等。后者是作业过程寻找捕捞鱼群的小范围侦察。两者有内在联系,不可分隔。
   目前金枪鱼围网生产中常用的作业侦察方式有:目视侦察、仪器侦察和生物学侦察、飞机侦察等。
   1、 目视侦察
   目前金枪鱼围网作业,主要是捕捞起水鱼群。起水鱼即鱼类因生理条件和水域环境等原因,浮于水表面或水下数米水域,人眼能直接观察到鱼群。有经验的瞭望员,在桅斗或其他高处,可以根据鱼群在水表面游动和形成的形状、大小以及颜色等特征,判断鱼群的种类、数量和动向。
   (1)根据鱼群标志判断 鱼群在水面游动激起一片片波纹,或在水下数米处游动,呈现出与海面不同颜色,群体越大颜色越浓。常见的现象有如下几种:
   1)“白沸”:鱼群在表层捕食饵料时,水滚动像开水沸腾的形状,可以根据“白沸”面积的大小,确定鱼群多少。
   2)“水波”:指鱼群在水面下游动形成水面的振动波,它具有与周围海面不同的波形,海水色泽也有异常现象,例如,在一大片波浪中或在较平静的海面上,有一小块小波或出现小的浪花,或者在一大片灰蓝色水面中出现一小片另一种色彩如紫黑色、黄褐色、紫红色等。这些异常波形和异常的色泽,便是鱼群在靠近海面活动的征兆。
   3)“海火”:指在夜间观察海面有没有发现荧光之外,海洋中有能发光的浮游生物,鱼群在夜间游动时,能发光的夜光虫等受到冲击后发光,形成“海火”现象,根据“海火”的面积大小,鱼群的多少。
   (2)根据非鱼群标志判断 根据与鱼群有关的海鸟等生物的活动现旬,间接判断鱼群动向,常见的现象如下:
   1)海鸟活动:指海鸟在海面活动情况,海鸟常接近海面捕食小型鱼类。当小型鱼类集中出现的海面,往往是金枪鱼和鲣鱼群追逐索饵之处,因此,如见到海面有大群海鸟活动之处,即是金枪鱼鱼群的活动之处。海鸟活动现象的观察,不仅是目视侦察的重要目标,而且是仪器侦察的重要目标。
   2)鱼跃现象:指海面否出现鱼类跳跃,在天气变化、气压降低时,鱼类会跃出海面,有时金枪鱼鱼群在水下活动追逐小型鱼类进食,也会引起鱼跃现象。因此,如发现鱼跃现象,应进一步细心观察,或用探鱼仪结合观察和判断。
   3)他船动态:指同一渔场生产渔船的活动状态,观察这些渔船的作业状态和效果,借以推断鱼群动向。
   2、 仪器侦察
   主要是指应用水平的垂直探鱼仪探察鱼群,根据探鱼仪所记录的鱼群映象,可以估算鱼群的大小,鉴别鱼的种类,判断鱼群活动状态。除探鱼仪外,应用海鸟雷达,探索海鸟和鱼群,也是仪器侦察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日本金枪鱼围网渔船,均安装海鸟雷达1~2台。
   3、 生物学侦察
   生物学侦察与目视侦察和仪器侦察不同,是在捕到鱼群后进行生物学测定(鱼种、鱼体组成、胃饱满度和性腺成熟度等),根据测定的结果判断中心渔场和鱼群去向的一种经验性方法。
   4、 飞机侦察
   应用飞机侦察鱼群的优点是探索范围大、探索时间快。一种是捕捞渔船直接由本船的直升飞机配合侦察,但这种金枪鱼围网渔船不太多;另一种是基地式,由基地派出飞机在一定范围的渔场中侦察,将侦察的结果通报有关渔船。
   (二) 放网操作技术
   1. 放网前的准备
   网船在放网前必须做好放网的一切准备工作,将网具放置在网台上,依次将网翼端、中部和取鱼部盘置好。下纲置于左舷,上纲置于右舷,网衣叠放于两者之间,底环依次置于左舷台阶或穿于专用铁杆上,括纲端穿过底环,括纲引纲固定在带网头的大工作艇上,网头绳端部亦以弹钩固定在大工作艇上,另一端连接后网头并锁入网船右舷弹钩;跑纲连入跑纲绞机,大工作艇置于船尾网具上方(见图5-26),形成待命放网状态。放网前的关键技术为网船船首方向的选择和放网超前距离的选择。
   (1)网船船首方向的选择 它是指网船放网完毕后网船船首方向与流向或风方的夹角。美式金枪鱼围网作业一般采用逆时针方向放网,为了借助风流的作用力使网具充分展开,避免网衣被风流推向作业舷(左舷)而影响操作。
   一般在风大(风力大于4级或以上)和流缓时,应以风为主,网放毕后船要位于网的下风,并使左舷受风;通常风从船的左前方来,应与船首成50°~80°交角为宜。当风小(3级以下)和流急(2节以上)时,主要考虑流对网具的影响,网放毕后网船应位于网的上流位置,并使右舷受流。
   (2)放网超前距离的选择 指开始放网时网船与鱼群的距离。保持该距离是为了避免惊吓鱼群,放网超前距离的选择,与鱼群范围大小、鱼群游动速度、网具长度等有关。围捕金枪鱼类时,因鱼群行动迅速,如网具长度足够时,超前距离可大一些,一般为50~80米。
   2. 放网操作
   系指前网头下水到靠拢带网头大工作艇的操作。船长下令放网前,首先将2、3号工作艇放下水(见图5-26中的2),待下令放网进,放下大工作艇,并将网头部也拖入水中(见图5-26中的3),网船全速包围鱼群并放出网具,大工作艇向相反方向行驶,2、3号工作艇各有包围和阻拦鱼群(见图5-26的4),协助网船放网。网船放网并逐步放松括纲,待离大工作艇约150米时,网船慢速或停车前进,并放出一定长度的跑纲。网船靠拢大工作艇的左舷接回网头绳和括纲引纲,完成放网任务。图5-26为金枪鱼围网放网示意。
   网船放网和松放括纲速度的控制,是放网过程中的关键技术,放网速度快,鱼群逃逸的可能性减少。但高速度放网容易发生事故,同时噪声对鱼群有惊吓作用,因此,在不影响捕捞效果的前提下,可适当降低放网速度。
   括纲松放的速度靠括纲绞机的刹车器控制,括纲松放速度对网具沉降性能有一定影响。括纲松放慢,括纲张力大,网具下纲因受括纲的牵制不易下沉,所以从沉降速度考虑,可使括纲在不受制动力的情况下松出。但无约束的松放,将减少括纲对网具底部的收缩作用,不能保证下纲在外,括纲在内,容易引起网衣与括纲的纠缠,因此,括纲的松放速度要适中。一般放网初期括纲宜松弛,以使网具迅速下沉。待网具长度放出约40%时,括纲松放可稍紧,使括纲在网衣的内圈,以防止网衣纠缠括纲;当投放网具接近完毕时,括纲应放松控制,以便网船顺利地接近带网头的大工作艇。

   (三) 起网操作技术
   起网操作包括绞收括纲、绞收网衣的捞取渔获物。网船靠拢带网头的大工作艇后,接回括纲引纲和网头绳。括纲引纲通过滑轮接入括纲绞机后,两括纲绞机同时启动绞收。与此同时,网头绞机绞收网头绳,将前网头绞进船首甲板并固定于系缆柱上;利用跑纲绞机绞收跑纲,将后网头的上纲绞至船尾,并固定于船尾系缆柱上。当全部底环吊至桅杆并固定时,此时网底被封闭。
   绞收网衣时,将网翼端的网头穿过动力滑车,边绞边解开底环。穿过动力滑车的网具,按原顺序叠放,并将底环与另一套底环逐个连接,准备下次放网。然后用三角网或无柄抄网捞取渔获物。图5-27为金枪鱼围网起网示意。

   

引自中国渔业资讯网

Fig. 2. Example of an advanced fishing vessel used for distant water fisheries with a 1.2 km long purse seine that can cover an area of 400 m2. It is equipped with a helicopter that can facilitate searching for tuna, and with a deep freezer to preserve the tuna at < -60° C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0178-213162.html

上一篇:美国欲建世界最大海洋保护区(组图)
下一篇:BLUEFIN TUNA蓝鳍金枪鱼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8: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