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unliangf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unliangfan

博文

参加第四届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印象

已有 4176 次阅读 2012-9-24 15:48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科学社会学, 学会会议

       第四届全国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副标题:科学社会学与中国科学技术的社会研究)于9月22-23日在天津举行,近100名国内学者参加了会议。

       中国科学社会学的前辈刘珺珺先生出席了会议,刘先生在科学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全国首屈一指,当今在科学社会学领域活跃的赵万里和林聚任教授都是她老人家的学生。刘先生前一天刚过完80大寿,思路还是很敏捷。在开幕式上,她风趣地说:“我这个人又老实又不老实,做学问老实,探索新学问不老实。能走出来,又能走进去。”刘先生当年在科学社会学研究方面做的工作扎实、细致,后来又走出科学社会学,进入科学人类学研究领域。做学问能达到刘先生这样的境界,就很好了。

       范岱年先生也参加了会议,而且自始自终出席,并且积极提问和参加讨论。范先生年龄更高,80岁有余,思路清楚,表达流畅,与我20年前第一次见到他时好象没什么变化,讲起爱因斯坦来还是津津乐道,满是学问,让人从心底佩服。我心想:要是我有福颐享高寿,也要象范先生这样就好了,心里想的口里说的还是学问。

       本次会议照例有若干领导出席,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曹晓业研究员出席了会议,坚持听了下午的部分报告。印象深刻地的是,当一名科研单位的领导在报告中提出,研究多面向实际,不要用讲决策者听不懂的高深语言。效业研究员当即表达了不同的意见,他用文学翻译的“信”“达”“雅”比喻说,各种研究都应该有一点,有面向大众和社会的,也要有阳春白雪。这话让我深以为然。

      会议组织方说起此次会议的设想和筹备,带有一点怀旧的意味。“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这样的一个词,让人想起上个世纪80年代思想解放时期那种独有的对知识与学问的渴望和热情氛围。余生也晚,没有亲身经历80年代那种学会会议的氛围,只赶晚班车,参加过90年初的一两次学术会议,印象中人们当时谈的就是学问,听到都是新鲜的名词、术语和外国人的名字。

       但是,现在毕竟时代不一样了。

       会议虽然还是讲名词、讲术语,讲外国人的名字,但是,已经不知听过多少次了。而且,“领导”、“重大项目”、“经费”等这些词,闯进学术讨论会的各种报告中。想要关起门来做学问,恐怕很难。

       本来吧,科学社会学就是应该面向实际。但是,靠什么面向,靠理论与方法。理论与方法又从何来,从国际学术界的传统和前沿中来,从学术研究中来。

       本次会议邀请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精英,使不同领域的学者们在一起有一个很好的交流机会。会议能够召开,本身就是一个成就。

       我没有参加23日下午会议,下午是几个大会报告(我知道报告的内容)、上午分会场报告的交流和大会总结。我不知道大会总结是否提炼出新的认识,不久应该能够见到会议的报道。单从参加的大部分会议报告来看,我觉得有些问题还需要深入总结和研究,有些问题需要明确提出来,列举如下:

       第一,中国科学社会学都研究了哪些问题?取得了哪些成就?缺点在哪里?

       第二,当今科学社会学发展的趋势是什么?它与相邻的学科是什么关系?

       第三,当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和科技体制改革为科学社会学提出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现有的科学社会学理论是否能解释?

       第四,未来中国科学社会学应该如何发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80169-616336.html

上一篇:首届中国科技政策论坛研讨科技体制改革问题
下一篇:万圣19岁了
收藏 IP: 123.113.37.*| 热度|

9 刘立 刘旭霞 陈安 肖重发 李宁 邸利会 王芳 陈凯华 温珂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19 15: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