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了解科研作者自身对学术发表的认知状况对于帮助其科研项目的发表是很重要的。
对于大多数的学者,特别是物理、化学、医药学等自然科学学科,他们大部分的时间被捆绑在实验室或者工作岗位,除非有文献检索的需求,否则他们对所在领域的最新发展状况只能接触有限的信息。系统性的学术发表相关培训与指导更是杯水车薪。
从我们在意得辑专辑视点上收到的问答就可以看出科研作者层次的不同。在成立三年之中,我们收到过比如“我的论文中出现逻辑错误,怎样向期刊沟通撤稿?”等比较专业性的问题,亦有很多科研作者的提问依然是“Decisionin process要多久?” “Evaluating review 是什么意思?”等在期刊投稿中很基本的问题,而这些也不乏有来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作者。似乎真的应了那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各个领域的专家一旦谈及学术发表似乎水平就会参差不齐了。
怎样才能更精准的了解不同学者对学术发表的认知度呢?
意得辑专家视点曾经在做过一次调研,了解各国科研作者的情况,结果有一些重要发现,也有一些令人意外的数据。如果换作是两年前的您来填写这份问卷,您觉得您会属于哪一类呢?
以下是这个调研中针对中国作者反馈的回顾:
如上图,仅有28%的人认为每次在写完论文后,他们就知道最适合论文投稿的期刊是哪一个。
而理论上来讲,选择期刊是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就应该考虑的,因为各家期刊的风格不同,可能会影响到作者撰写时的措辞或风格。而那72%的学者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调查中再次重申了科研人员最重视的是高影响因子期刊,虽然科研界一直以来都在讨论对影响因子的谬误,也有其他引用指标如h指数和altmetrics能较为客观的衡量研究影响力,但事实证明,影响因子直到今日仍是作者挑选期刊时最具影响力的单一指标,共有62%的调查参与者认为影响因子是他们在挑选期刊时最重要的考虑因素。
虽然大多数学者都是在投稿2-4家的时候能投稿成功,不过依然是有28%的人能够在第一家投稿时就能发表,这个比率还是相对乐观的。
说明不清的投稿与同行评审流程可能会因误解导致延误投稿。如果作者不清楚投稿流程,很可能在过程中犯错造成不必要的延迟,最糟的情况可能会因为不符投稿规定直接被期刊拒稿;同样的,如果同行评审流程实际发生时与预期的不同,作者会慌了手脚。这部分,毫无意外的是最多人(42%)认为期刊没有表达清楚的地方。
同时,对同行评审的改革也是期刊方面在努力的重心。
这两个问题是针对ESL作者(英语非母语)的。对他们来说,用英语表达极其困难,简单的复制粘贴很平常,因为他们不懂得怎么用自己的方式来“换句话说”,而不是刻意剽窃,如果他们能用自己的语言的话,一定知道该怎么改写。遗憾的是,英语在国际科研发表占有主导优势,不管ESL作者的劣势或疑虑,他们都得用自己不习惯的语言来写论文。
显然,他们也是很期待能在这方面给予指点的,如果能直接体现在查重报告上就更好了。
而今,两年已经过去了,学术界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学者们的认知是否也在发生着变化呢?
此次,意得辑专家视点再次发起了一次调研,而这次将涉及更多方面解读各国当前的状况。
点击参与:https://www.surveymonkey.com/r/author-perspectives-on-academic-publishing-chinese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19: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