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ixianghao 新闻存档

博文

重返科学出发的地方

已有 3164 次阅读 2012-1-16 14:57 |个人分类:科学新闻杂志|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新闻, 卷首语, 科学服务社会

《科学新闻》2012第一期(http://www.science-weekly.cn/

 

卷首语原始版

 

重返科学出发的地方

 

2011年的最后一天晚上,活儿没干完,肚子饿着,都不管不顾了,跑去看了一场话剧。

这是由田沁鑫改编自朱德庸同名漫画的“癫狂喜剧”——《大家都有病》。

本想着,年末的这个晚上总该让自己稍微放松一回。演员们的表演够癫狂,现场的笑点一点也不少,但看完之后却轻松不起来。

话剧版的《大家都有病》,讲了一个带有魔幻主义色彩的故事。为了表现朱德庸序言中写到的“亚洲国家的人们,先被贫穷毁坏一次,然后再被富裕毁坏另一次”,故事中的男主人公马尼(Money的音译)遇到困境自杀,却阴差阳错地成为死神的第一百万个客户,得以重返人间。他在富人区、穷人区和中间区里穿梭、选择,最后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落。

有感觉的台词很多,“现代人常常为了努力追求答案,而忽略了题目”,算一句。具有强烈的现实感。

挟裹于压缩式快速发展的时代大潮中,人们已经习惯了忙,不是忙着生活,就是忙着生病,只是习惯了忙的动作,却忘了忙的目的。

我们的科研何尝不是如此。

在新中国一穷二白的家底上发展起来的科学,曾经是个穷人家的孩子。但现在,科学富有了,甚至日渐有了被划分为有钱的科学和无钱的科学、有钱的科学家和无钱的科学家的趋势。

有的科学家如今天天忙着写本子,拿项目,经费滚滚而来。这已经不是个别行为,而是发展成为一种现象,并且被形象地描摹为:不由自主拿钱,莫名其妙干活,稀里糊涂交账。

当科研本身只是为了完成一种动作,甚至为了钱而科研,那真的是忘了它曾经出发的地方。

让我们重温一下2007226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联名发表的《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

科学是人类的共同财富,科学服务于人类福祉。科学共同体把追求真理、造福人类作为共同的价值追求,致力于促进人的自由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科学的人文关怀和社会关怀。

这段对于科学价值的描述应该时时被提及,最好能镌刻在每一个科学共同体成员的心里。

本期我们报道了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的发展经济学家张林秀。她和REAP项目的故事,最能体现科学服务于人类福祉这一崇高价值。

REAP,即农村教育行动计划,是一个关注穷人发展,虽扎根泥土,却能洞悉历史、立地顶天的课题。

张林秀对西部贫困地区儿童健康、教育具有历史眼光的持续关注和深入研究,旨在促进人的自由发展和社会更加均衡与和谐。让我们这些在城市里活得“焦虑”、“抑郁”甚至“无聊”的人,感觉到了那些几乎被遗忘的孩子们,和我们生活之间的联系。

她的研究很科学,很理性。给近视的贫困儿童配戴眼镜,她也要对比实验,看看究竟配了眼镜的孩子成绩能提高几分,身心智力发展的效果如何;一粒多维元素片,或者一年4元钱的公共卫生投入,对一个贫困孩子的生长发育究竟意味着什么,在她的实验里,我们看到了理性的科学也有最温情的关怀。

她研究的方法论,就是做探索性的政策实验,而不仅仅停留在调研和理论推断。结果也许看起来简单,但过程中的实验设计,绝对经得起检验。而且最重要的是,一旦形成政策建议,往往成本低,好操作,适宜做大规模推广。

她的科研为了穷人的发展,需要四处求富有的人,为项目“化缘”。经费往往来自基金会、NGO,争取来不容易,花的时候一样精打细算,既让参与干预实验的孩子获益,又经得起监督,对得起出钱的人。

她的政策干预实验研究,不只要发论文,更要影响公众和政府决策,化为政策行动,因此每个项目必与政府合作,把推广的阻力降到最低,效益放到最大。

我们的科学不曾被贫困摧毁,“两弹一星”迸发出了耀眼的光芒;我们的科学更不应耽溺于富裕,忘了曾经出发的地方。

最后,《宣言》里还有一句话:当人们对科学寄予更大期望时,也就意味着科学家承担着更大的社会责任。拿了纳税人的钱,迟早是要有所交代的。这一句,尤其要说给那些拿了大钱的大腕儿们听。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5099-529417.html

上一篇:中科院院士二轮名单明天见报,又出新闻了
下一篇:科学新闻2012年第1期电子版免费赠阅
收藏 IP: 124.16.128.*| 热度|

5 曹聪 徐耀 苏德辰 陈沐 iqingjiao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0: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