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几件小事看中日“根性”之别源自何方
说到日本人与中国人,有何区别?相信一定可以罗列出很多很多条来。但是,回过头来看,战后留在中国生活,长大成人的日本残留孤儿们:言谈举止、思维习惯、价值取向,可以说,感受不到一丁点儿日本血统的味道儿。当他们回到日本时,无论怎么看,人人都是中国味十足,个个都透射着地地道道中国人的光辉。所以说,如果要说中国人与日本人有区别的话,应该说,后天的教育与成长环境起着绝对重要的作用。
那么,让我们来看看日本教育到底和中国教育有何不同?
从形式上看,日本学校教育与中国大体一致,学制年限基本相同。义务教育也同为9年。从教学内容看,相对中国来说,难度、深度与专业性都更易、更浅、更综合。
那么,起决定作用的到底是什么?如果,作为一个研究者,仅以表面现象去对比的话,相信很难抓到其实质所在。就像没有出国经历的人,往往会认为:出了国的人,一定把所在国的语言说得倍儿棒。没有在国外工作经历的人,往往会认为在国外生活的人,一定对所在国的文化非常了解。其实不然。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人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没有唐人街也会有中国菜馆、食材卖店等等的中国人据点。出了国却活在中国人、中国文化圈子里的人并不少见。另外,即使有心努力学习当地文化,愿意积极融入当地社会,但如果缺乏设身处地的“条件”,也很难有所见地。
我之所以愿意就日本教育谈点自我感受,正是基于我有一儿一女,从日本的幼儿园开始,一直到大学、研究生毕业。儿子已经进入社会工作。其间,从小学开始,除了学校学习,为了考上好的高中、好的大学,自费去日本的课外学习班“私塾”学习。这些经历,让我深刻的体会到,孩子如同长在自己身上的触角,伸向日本社会的角角落落。是一双儿女,牵着我们俩口,从幼儿园开始体验、学习、适应……怀揣一个信念:不仅不能落伍,而且要堂堂正正自立于社会。摸爬滚打二十多年,伴着泪水、笑声,逐渐成长。如今,要我再说日本人的特点,可以想到的每一个人,都有着极其鲜明的个体特征。就如,双胞胎的母亲,觉得两个孩子长相、性格完全不同,而别人却觉得两个孩子像得无法区分。这说明,我对日本人、日本文化、日本社会有了一定的了解。
回忆二十多年,所接触过、相处过的每一个日本人,尽管各有不同,但也同样能感受到一个他们的共同特点:根性!类似我们所说的“秉性”。有道是:“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这种给人感觉似乎根植于骨髓血液中的精神灵魂,其实,与血缘没有多大的关系,更多的取决于后天环境。如果您觉得我说得过分,那么,对比一下您所熟知的某些“洗脑”组织的事实,应该会有所理解的。那么,下边我来讲讲日本式教育中,培养孩子的几件小事。
一,幼儿园开始,直到中学毕业,中午国家供给制午饭。轮流值日,穿上规定的行头,按照固定的程式,饭菜、饮品,人人均等。吃完后,所有垃圾分类整理,比如一瓶饮料喝完后,瓶子、瓶盖、包装纸,分开处理,该冲洗的冲洗干净后,放回规定的容器中。多说一句,这午饭由各市区、村镇的“给食中心”集中烹饪,定时定车送到各个幼儿园和学校。营养品种搭配与分量由营养师管理。
二,从幼儿园开始,人人座椅下,挂两块从家里带来的,写着自己名字的抹布。打扫卫生时,最最感慨的是,孩子们排成一排,跪着用抹布“排山倒海”式的,一起向前擦地板。在这里说一下日本的所有用具,都是有固定概念的东西。比如抹布,新学期开始时,商店里的抹布最畅销。尺寸、颜色、样式基本一致,不同的是材质会略有差异。如果自己做,也会做得和卖的大致相同,不会随意带着毛巾什么的就去的。日本社会从一块毛巾到高楼大厦的组合搭建,部件尺寸全国一致,日本生活如同搭积木式的固定准确。
三,日本的“部活”从小学校园贯穿到大学校园,伴随着孩子整个成长期。所谓“部活”,用汉语讲,差不多就是课外兴趣小组、俱乐部、社团活动的意思。初到日本的人,都会被日本的各种学院“祭”所感染,那种类似我们的文化节、或者校庆什么的活动,就是各个社团活动的展示机会。卖东西、表演节目、招募新成员……多彩热闹,自主开展。
学校的“部活”占据着孩子很多时间和精力,尤其是运动型的社团,平日里的训练、休日的外出比赛、寒暑假的集中训练,让习惯中国式教育的家长,不仅为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担心,而且,社团活动出行要花钱,件件行头、服装更是费用令人乍舌。那些用品可以说是我们家日常用品里最贵的物品,它们也让我们有机会实实在在地体验到了真正的日本制造之品质。
在“部活”中,孩子们开始有了“前辈与后辈”的明确意识。不仅在活动中,后辈要自觉听从前辈的指挥与调遣,就是平日在校园内外,遇到时,后辈也必须主动向前辈打招呼。“部活”是大人社会的模型,孩子们在其中体验着人与人相处共生的严格规则。对孩子一生产生着极其深刻的影响。走向社会的人,能够成为一生朋友的人,几乎都是学生时代同一社团的团友。
四,日本的上学路上。日本全国的幼儿园一般由母亲接送,离得近的直接去幼儿园,远的到幼儿园小公共车上下车地点。小学上下学,由划分好的近邻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在固定地点集合,集体上学。高年级同学举着一杆小三角黄旗走在队列的首尾。上下学高峰时间,可以看见驻地的退休老人组成的义务交通员在各个交通路口协助指挥,保护儿童安全通过。
五,学校里的教室分配,小学校的低年级受到关照,升级的同时,教室楼层也会越来越高。到了中学大学,就倒过来了,低年级在最高层,因为你是后辈。随着年级的递升,楼层会渐渐下降,因为你逐渐变成后辈尊敬的前辈了。
六,无论幼儿园,还是学校,没有我们所谓的学生干部意识,只有每个同学自愿选择做的“担当”者,相当于我们的课代表。办报纸的、养花的、养小动物的、读书的……各位“担当”没有任何特权,不是老师指定的,也非同学们选举的,都是完全为大家服务的(随便说一句,日本人考公务员时,目的也仅仅是希望工作安定,而非想谋特权)。
七,体育运动会每个人都参加,没有个人比赛项目,只有全校分成的几个以颜色为代表的集团,积分成绩醒目高悬在运动场旁的大楼上,随着比赛的不断进行,获胜团体的欢呼声与计分牌不断翻动的节奏贯穿整个过程。孩子们团结一致为集体荣誉而拼搏,完全没有任何物质奖励。运动会结束时,只有团体优胜者获得流动奖杯。
今天,先讲这么七点。试想,一个孩子从小到大。一般要经过三年幼儿园,六年小学,六年初高中,四年大学的受教育过程,前后加起来,一共十九年!无论多么小的细节、多么微不足道的事情,如果坚持十九年的话,必会习惯成自然,如同造化。我以为,这就是日本人追求极致、卫生洁癖、集团行动、刻板守信、礼貌冷静等“根性”之源!
对比中日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讲,恐怕就在于一个是以“道”塑造做人的道德与灵魂;另一个是教授技艺,传授给学生生存的一门手艺,甚至是如何善用、巧用“坑蒙拐骗”的手法,获得最大的眼前利益。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也许大家都还记得,安倍首相请奥巴马总统去东京一个地下小店吃寿司的事情吧!就是那么一个手捏寿司米团的手艺人,也是有着至高无上的不容亵渎的尊严与原则的;而我们的大学教授,甚至还要卑躬屈膝地到处拉关系,找项目,给人当论文抢手,替人拿博士学位作嫁衣。区别何在?一目了然。
本文配图来源于网络
红叶随笔 201601
本文发表于《教育》2016,(38):31-32
本文首发于大学问网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9: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