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表情
上周坐电车,邻座是一位怀抱婴儿的年轻的妈妈。
孩子看上去有六、七个月大小。肉嘟嘟的小脚丫不时蹬我一下,稚嫩的小手,不停地抓我胳膊,目光专注地看着我,圆圆的小脸,绒绒的茶发,煞是可爱。我情不自禁迎着他的目光,冲他“扮个鬼脸”。认真的小脸露出喜悦的神色。
当我低头看起书来时,他竟哭闹起来。于是,我再次对他做个鬼脸,他竟然重归安静……几次反复后,我干脆收起书本,迎着他认真的目光与宁静的表情,悄然中四目相对,无声胜有声地交流着……到达目的地,准备起身告别时,他妈妈连声道谢,正好他们也到站了。
回到家,说起此事,女儿说:家庭课上学过,婴儿喜欢有表情的脸,害怕无表情。
哈哈……还以为自己有什么特质呢?原来如此!
爱联想的我,忽然觉得,如今奇奇怪怪的事件多发,也许有一个共同的根源:无表情社会。
下午上课,一个学生说:日本开车比中国更危险。这话说得令我意外!她接着说,中国人灵敏,反应快,知道躲开。而日本人,走路自顾自,迟钝,没反应。经她这么一说,我不禁连连点头称是。
生命需要刺激,没有刺激便会迟钝,进而退化。在物质贫困的时代,一块糖果、一条红头绳,一枚花手绢都会令人兴奋不止。如今,物质的极大丰富,孩子不再为着有好吃的、有新衣服的新年而翘首盼望了。
当物质不再轻易带给人们开心的刺激时,当平等、尊重等观念加宽了“隐私”的领域,加高了“私人空间”的高墙,社交辞令代替了嘘寒问暖,冠冕堂皇远离实质性的关怀,循规蹈矩而回避责任,身边没有肯定表扬,也不敢有批评反对时,整个社会自然成了“无表情”的荒漠。
“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也许大多数人在迟钝中,退化死亡;一些人却从不适、挣扎,走向了“寻求刺激”的犯罪……
婴儿不怕鬼脸,怕的是无表情!“打是亲骂是爱”说的也是这个理儿吧!无言最有力,无视最可怕!
社会文明进步的今天,尽管并非本愿,但现实残酷应验。
红叶随笔 20150904
发表于《中文导报》2015年09月1期(总1061期)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3: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