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记——周末和朋友相约来到西单图书大厦,看到一本书,赫然摆在书店的畅销书籍展示区最醒目的位置,我没有翻看这本书的具体内容,因为书的名字让我打了一个寒颤,《求职,从大一开始》,这么多年,我都白过了么,呵呵?
注意到这两天热议的一个话题——是否该读博士,也确实,不管是对应届毕业的小硕来说,还是对工作了几年的老硕来说,都面临着是否需要继续深造,读个博士的问题。我也看了很多博主对于这个问题的回应,每个人都有很多的理由读,也有更多的理由不读。在我身边,对于我们应届毕业的硕士来说,很少一部分人会选择毕业直接读博,当然,不是说不读,只是,刚刚毕业不会,当务之急,是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读博的事情暂且放放,待工作一两年各方面都稳定下来,再重新选择和考量自身需求,读或者不读?读个在职的,或者脱产的?
其实,这几年的就业情况看来,我们毕业生都能找到工作,就业率并不是个问题,困扰我们最大的问题是,选择一个什么样的单位,从事一份什么样的工作,工作是否解决户口?大部分的同学倾向于留在北京,毕竟在首都生活少说也有两年半了,这里的机会,条件,便利,让一般城市望尘莫及,即便你有一千个,一万个理由说北京不好,不适合外地人工作,生活,让你留在这里的理由也只有一个——这里是北京,是首都。
北京好,北京好,北京到底怎么好?北京有户口,有房子,有保障,才是好,才有资格去享受这里独有的条条框框的福利,便利,如果没有这些保障,一切都是空谈。这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真实的问题,月薪8000没户口VS月薪3000北京户口,这个经典的命题终于轮到我们这一辈去思考,去回答,是的,现在,我们正在面临着为北京户口何去何从?
对于学生来说,解决北京户口的途径通常有以下几种:1.毕业生分配:本科要求211高校毕业,硕士,博士不限 2.人才引进:副高以上,博士后出站,海外归国人员 3.考上在京公务员。符合我们实际情况的,只有1和3了,众所周知,考在京的公务员比登天还难,笔试,面试,审查,一样都不会少,当然不是说不可能,只是这种几率微乎其微,不能代表大众的选择,因此,对于面临毕业,又暂不读博的我们来说,是否能找到一个有进京指标的单位,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为什么我们的选择会如此雷同?是一直以来的梦想?还是世俗包围着的无奈?
我们的青春,是看上去很大众却又恣意妄为的青春,对于逐渐逝去的年轻气盛,最好的纪念方式,大概就是写一本回忆,其中记录着很多真假难辨的情节,充斥着虚弱而又激愤的情绪,装载着曾经不切实际的梦想,当屈服于生活的压力之后,再一次回忆起当初的激情,已是我们所能做出的最后挣扎。而在青春之后,我们面临选择的道路无非有两条,一条是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最后郁郁而终;另一条是将曾经躁动的心紧紧藏匿,像一滴水融入了大海,从此了无痕迹,却悠然自得。虽然第一条路听起来更非主流更酷一些,但如果面临这样的选择,相信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第二条,这也就是为什么工作了几年之后,再浮躁再激进的人都会被磨平棱角,这是一条当初是小愤青,如今是中产阶级的人们共同走过的路,这条路比较安全,比较主流,但也比较雷同。
很多人大学毕业的时候,都满腔热血,觉得户口,房子神马的都是浮云,只要自己有能力,有专业,有技术,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么多年过去,我已经不能完全认同原来的想法了,也许在很多二三线城市,生活的轨迹还会按照自己最初的梦想一步步变得清晰,明了,但是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大都市,户籍壁垒越来越高,户籍所带来的利益和资源也越来越明显,这种情况在未来几十年甚至百年内都不会改变。犹记得刚上大学的时候,听长辈们说起来,一个北京户口要花10万块钱,当时觉得真是不可思议,一个户口就那么贵,谁会傻到花这么多钱买个户口?现在想想,10万块是昨日黄花了,这几年北京户口早已不是那个价码了吧,如果说现在的北京户口有十万块就能搞定的话,我相信几十万几百万的人都会挤破头塞钱等着办户口。虽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很多包括户口,地域,城市的歧视性政策和条款已经有所改变,但是,人们对于北京户口的争夺却越来越激烈,归根溯源,北京户口附带各种看得见的,看不见的好处,让人难以割舍。
就我所了解的,没有户口,首先就无法享受北京市的医疗保险,现在做个小手术少说也得花上万块,如果没有医保,上班族怎么承受的了?再看孩子上学,有了户口,孩子都不一定能入学,因为很多重点学校都要求户口在学区房,也就是说,有了北京户口,户口落在学区房,孩子才能上学,更别说没户口了!对个人发展而言,我们都想找个能解决户口的单位,但现实给了我们当头一棒,越来越多的职位要求“京户”,呵呵,这是为了给单位减少麻烦,还是京户能力当真不一般?买房,限购!买车,摇号!不少网友调侃,看到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都买不了“北京的大房子”,自己也就平衡了。
大家普遍反映今年的就业形势比较低靡,招聘单位的数量无法与以往同日而语,招聘岗位的数量更是与前两年大相径庭,以前总听说某某名校的学生骑驴找马,手握多少份高端OFFER,雄纠纠气昂昂,不把任何公司放在眼里,纠结自己何去何从,但现在,我觉得实际情况并非如传言那么玄乎,任何的职位都不是为一个人专设的,能干的人很多,也许在你谈条件的同时,他们已经物色到了比你更廉价更有能力的人选,这个月过去,我们当中正式签署了三方协议的同学,也只有三位,且这三位同学,都是放弃了所谓的解决北京户口的单位,选择了一份适合自己发展的,条件,待遇都不错的外企OFFER,其实这样,又何尝不是一种胜出?能够想通自己需要什么,追求什么,不随大流去挤独木桥,在另一条宽敞的马路上自由行走,虽然路途遥远一些,但结果,未必比在那些个“有户口”单位差。很多人参加了无数次的笔试,面试,已经成为了 “面霸”,积累了无数条“面经”,网上随便一搜,各种招聘秘籍,笔试真题,面试技巧,一应俱全,让人应接不暇,我不禁感叹,求职是门学问,更是门艺术,想不重视都难!这些现象都直接的,或间接的映射出找工作,找一份好工作的艰辛和困难。
但为何研究生找工作,找到一个称心的好工作这么难?
究其原因,主要在我国,研究生数量的增长速度十分惊人,这个情况在2001年开始实施研究生扩招政策以后尤为明显,且在2010年之后愈演愈烈。招生人数增加,直接导致报考人数增加,几乎每年都会上涨20%。目前总共有上百万人正在科研院所里进行深造,且每年还有一百多万人想要加入这个行列,这使得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流行趋势。既然流行,就会有很多人盲目跟风,加之社会各界对低学历的歧视,高学历的崇拜,遂出现许多应运而生的问题,其中包括高学历贬值、研究生质量下降、高失业率、甚至学历只是一张白纸等等问题引发各界关注与讨论。这就像一个美丽的大气球,人人都想要,当我们将它拿在手里的时候,气球却“砰”的一声爆了。
尽管存在的问题很多,想要报考研究生的人数依然庞大。值得警惕的是,有人读完研究生之后身价大涨,今非昔比,但是也有人在获得了硕士文凭之后患得患失,前途茫茫。我们不禁反问自己,是谁要求我们读研的,是自己?是父母?是师长?是朋友?还是人云亦云?我们为什么读研呢,是就业顾虑?是追求上进?是生活压力?是社会导向?还是必然趋势?就像我们从小都在接受一种“标准答案”式的教育,老师会对我们说,“你可以有自己的观点,但考试的时候你这样答题肯定没分,你可以保留自己的观点,答题时,你必须按标准答案来做。”
自古以来,仕途金字塔最上端的官职都是要通过国考来获得,我们父母那一辈,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能考出来的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科研好苗子,而现在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最大的理想就是毕业以后削尖脑袋挤到铁饭碗——公务员的行列。我们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的基础就是学历是门槛,这些我们后天逐渐培养的价值观,或多或少的被社会的主导趋势所影响,所同化,还有多少人追求高学历是因为热爱学习,热爱科研?恐怕很多人都会把文凭当做一块敲门砖,有了它,才有资格获得高收入,高地位,才能在北京有户口,有房子,有车子。又有多少人明白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在做选择的时候,如果钱和户口不能兼得,我想更多的人会选择户口。一个看上去并不复杂的选择,或许会是一个蝴蝶效应,改变自己在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际遇。俗话说“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用于形容事情对一个人的影响之大,他所付出的代价之大,那我们选择读硕读博,选择高工资或者北京户口,又何偿不得剜去心头肉啊。
其实不管我们选择月薪8000的OFFER,还是选择月薪3000的北京户口,不管我们投身仕途、学术、很是商业,选择完全在于我们自己,没有人会比自己更了解自己。明确这些职业的特质,利弊,认真分析自己的优势,弱点,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从来没有人能够量化的告诉我们如何去选择,现在怎样做,以后才不至于后悔。我们所看到的都是别人走过的路,看一个人和看十个人不会有什么区别,因为他们都不是你,也代表不了你。有时候明明清楚自己内心希望怎么做,可就是拖延症发作,不到最后不下决定,这也反映了我们在抉择面前的踌躇和胆怯。
或许只有当真正选择以后,真正工作过之后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才知道自己需要提高哪方面的知识或是能力,有了这样的铺垫之后,我们对未来的规划和预期与原先无所谓,无主见的态度绝对是两种境界。事实如此,比如你在公司做一名销售,你可以借助公司提供的平台去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管理能力等等,当你的能力提升到一定层次,你会发现,自己真的做得不错,你有了自己固定的客户群,有了相对高端的朋友圈,有了为人摆平麻烦的能力,这时候的你,一定不会满足于继续当一名小小的销售,或者即便你成为了客户经理,你会为自己寻找更高的平台,有可能会辞职去更有名气的公司,你之前的业绩就是你的敲门砖,也有可能去国外读个MBA,因为你有了商业经验,也有了商业头脑,以后的某一天,当你在坐阳光下喝咖啡的时候,回顾之前走过的路,也许连你自己都会惊讶于你放弃的勇气和选择的决然。其实,这都是一个过程,有了前一个过程的积淀,才会有后一个过程的抉择。
国内的研究生的就业形势既已如此,我们也不多抱怨,还是迎难而上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0: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