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Rhetoric of Economics《经济学的修辞》系列编译#
“隐含作者”往往身处一个制高的观察点来讲述故事。讲述一个故事的方式,有可能是《哈克贝利·芬历险记》里的哈克那样,以他的视角展开,他不知道在自己视野之外的地方正发生什么;也有可能是像《安娜·卡列尼娜》的作者那样,他就像安娜肚子里的蛔虫,能听到安娜在想什么,又像是超人,不买一张票就能从莫斯科瞬间飞到圣彼得堡。在现代小说中,“作者我”隐藏了起来,产生了一种“代表讲话和思想”的文学技术。比如在简·奥斯汀的《劝说》中,“安妮对父亲和姐妹的幸福会有所怀疑吗?她也许没有,但她肯定会悲叹父亲感觉不到这种堕落。”安妮的话从奥斯汀嘴里说出来了。
学术写作中也有与此对应的技巧。科学家爱说:不是我这么说,是事实本身如此。曾经,福斯特尔·德·酷朗哥在巴黎大学发表就职演说,台下观众热烈鼓掌,他却伸手以示安静,说道:“不要为我鼓掌,正在讲话的不是我,这是历史之声通过我的口发出来。”于是他获得了更热烈的掌声。
包括经济学家在内的科学家,常常把自己当作真理的代言人,从而可以不为自己的论断提供论据。这就像在文学作品中,读者无法去质疑第三人称叙述者说话的可信度:托尔斯泰是怎么知道安娜脑子里的想法的?因此科学家一般不会采用《哈克贝利·芬历险记》那样的第一人称叙述方式,他们需要把自己藏在第三人称的叙事里,假装只是在陈述事实。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01: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