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ti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rating

博文

做科研的目的

已有 11447 次阅读 2012-7-12 08:07 |个人分类:评述|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研, 科研的目的

 

做科研的目的

今天与一名博士后讨论起做科研的目的这一话题,到网上一搜,居然有很多文章,本人比较认同的一篇博文“做科学研究的四种目的”(见分享,后面有拷贝)把做科研的人大致分为四类:为生存,为生活,为科学,for fun。所以特作分享,为了阅读的完整性,我全部复制到下面做完整的参考。

在这篇博文的后面,网友还推荐了爱因斯坦的一篇讲话,提到做科研的目的,我也原文拷贝在后面。爱因斯坦把做科研的人分为两类,一类是“天使驱逐的人”,另一类是“天使宠爱的人”,在“天使驱逐的人”中,他又分类出为了智力上的快感,而将科学作为娱乐的人,我想这与博文中的第四类人基本是一致的。另外一类人,“为的是纯粹功利的目的”,这类人有很多相似之处,而且他们完全可以不做科学,只是偶然的机缘巧合,他们走上了科学的道路。在爱因斯坦的演讲中,显然更推崇那些“天使宠爱的人”,这是一些“相当怪癖、沉默寡言和孤独的人”,他们之间很不一样,因此他引用了叔本华的话“把人们引向艺术和科学的最强烈的动机之一,是要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厌恶的粗俗和使人绝望的沉闷,是要摆脱人们自己反复无常的欲望的桎梏。”看到这些,我自己对科学目的的认识也从零星的个人感觉到了一个更加系统一些的认识。

 

参考文献的拷贝:

做科学研究的四种目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3790-437224.html

已有 699 次阅读 2011-4-25 19:13 |个人分类:杂记|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科学家 科学

我窃以为,做科研的人可以大致分为四类:为生存,为生活,为科学,for fun
【为生存】国内的很大一部分的研究生处于这个层次。自从毕业跟SCI论文挂钩以后,祖国的研究生口头必挂、心中最在意的事情就是SCI发表论文无疑了。倘若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达到毕业的论文要求,就只好延期接着拼搏,或者被科学界(也许是被导师)枪毙掉。这样做的科学,是生存意义上的科学,就跟柴米油盐酱醋茶一样,是生存必需品。不做,则死;做了,才有的机会。
【为生活】这主要是刻画了一部分的研究员、教授层次的研究人员,特别是在二线的。他们已经有了固定的职位,或者说将有固定的职位;不做科研不致于饿死,但不做的话必然将渐渐淡出科学界,被人遗忘。而随时发些SCI论文,不论是否真正有学术价值,都是他们在科学界保持颜面的一个重要途径,也许还能带来的机遇。他们本身并不关心科学,也并没有第一类人那样为了生存而科学的悲壮感与无奈感。科学,成了他们生活中的一个点缀。
【为科学】科学中有很多的问题,需要热情与大量时间的投入,需要很多细致入微的工作、大量的劳动力。如果对科学本身没有热情,是进不到这个层次的。他们是发自内心地信仰科学,愿意做科学界的螺丝钉。他们兢兢业业,为推动科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是值得尊敬的科学家,心里更多地想的是促进科学的发展,而不是个人的利益。
for fun】这也是一类真心热情科学的人。他们不愿在乎一些科学的繁重劳动,所选课题基本就是for fun,就像饶老师所常说的拿纳税人的钱玩科学。他们同第三类人不一样,他们不一定能够做出什么成就,但他们一定能够做出属于自己的快乐。他们快乐地做着科学,总有着一些crazyidea。他们是让人喜爱的一类人。
我只是顺便想到,随口扯扯科学家的分类,读者不必对号入座。其实,当然并不可能有如此清晰的界限。做科学的人可能都有些这四类的部分因素吧,所占的比例不同而已。

 

 

爱因斯坦在普朗克生日会上的演讲:探索的动机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660744/

2008-02-19 20:49:08 来自: 三炮(今日种下,明日收获)

爱因斯坦在普朗克生日会上的演讲:探索的动机

发表:2004-4-7 22:42:25 出处:你的博客网(yourblog.org) -----------

这是爱因斯坦于19184月在柏林物理学会举办的麦克斯·普朗克六十岁生日庆祝会上的讲话。讲稿最初发表在1918年出版的《庆祝麦克斯·普朗克60寿辰:德国物理学会演讲集》。1932年爱因斯坦将此文略加修改,作为普朗克文集《科学往何处去?》的序言。

在科学的庙堂里有许多房舍,住在里面的人真是各式各样,而引导他们到那里去的动机也实在各不相同。有许多人所以爱好科学,是因为科学给他们以超乎常人的智力上的快感,科学是他们自己的特殊娱乐,他们在这种娱乐中寻求生动活泼的经验和对他们自己雄心壮志的满足;在这座庙堂里,另外还有许多人所以把他们的脑力产物奉献在祭坛上,为的是纯粹功利的目的。如果上帝有位天使跑来把所有属于这两类的人都赶出庙堂,那末聚集在那里的人就会大大减少,但是,仍然还有一些人留在里面,其中有古人,也有今人。我们的普朗克就是其中之一,这也就是我们所以爱戴他的原因。

我很明白,我们刚才在想象随便驱逐可许多卓越的人物,他们对建筑科学庙堂有过很大的也许是主要的贡献;在许多情况下,我们的天使也会觉得难于作出决定。但有一点我可以肯定,如果庙堂里只有被驱逐的那两类人,那末这座庙堂决不会存在,正如只有蔓草就不成其为森林一样。因为,对于这些人来说,只要有机会,人类活动的任何领域都会去干;他们究竟成为工程师、官吏、商人还是科学家,完全取决于环境。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那些为天使所宠爱的人吧。

他们大多数是相当怪癖、沉默寡言和孤独的人,但尽管有这些共同特点,实际上他们彼此之间很不一样,不象被赶走的那许多人那样彼此相似。究竟是什么把他们引到这座庙堂里来的呢?这是一个难题,不能笼统地用一句话来回答。首先我同意叔本华(Schopenhauer)所说的,把人们引向艺术和科学的最强烈的动机之一,是要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厌恶的粗俗和使人绝望的沉闷,是要摆脱人们自己反复无常的欲望的桎梏。一个修养有素的人总是渴望逃避个人生活而进入客观知觉和思维的世界;这种愿望好比城市里的人渴望逃避喧嚣拥挤的环境,而到高山上去享受幽静的生活,在那里透过清寂而纯洁的空气,可以自由地眺望,陶醉于那似乎是为永恒而设计的宁静景色。

除了这种消极的动机以外,还有一种积极的动机。人们总想以最适当的方式画出一幅简化的和易领悟的世界图像;于是他就试图用他的这种世界体系(cosmos)来代替经验的世界,并来征服它。这就是画家、诗人、思辨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所做的,他们都按自己的方式去做。各人把世界体系及其构成作为他的感情生活的支点,以便由此找到他在个人经验的狭小范围理所不能找到的宁静和安定。

理论物理学家的世界图像在所有这些可能的图像中占有什么地位呢?它在描述各种关系时要求尽可能达到最高的标准的严格精密性,这样的标准只有用数学语言才能达到。另一方面,物理学家对于他的主题必须极其严格地加以控制:他必须满足于描述我们的经验领域里的最简单事件。企图以理论物理学家所要求的精密性和逻辑上的完备性来重现一切比较复杂的事件,这不是人类智力所能及的。高度的纯粹性、明晰性和确定性要以完整性为代价。但是当人们畏缩而胆怯地不去管一切不可捉摸和比较复杂的东西时,那末能吸引我们去认识自然界的这一渺小部分的究竟又是什么呢?难道这种谨小慎微的努力结果也够得上宇宙理论的美名吗?

我认为,是够得上的;因为,作为理论物理学结构基础的普遍定律,应当对任何自然现象都有效。有了它们,就有可能借助于单纯的演绎得出一切自然过程(包括生命)的描述,也就是说得出关于这些过程的理论,只要这种演绎过程并不太多地超出人类理智能力。因此,物理学家放弃他的世界体系的完整性,倒不是一个什么根本原则性的问题。

物理学家的最高使命是要得到那些普遍的基本定律,由此世界体系就能用单纯的演绎法建立起来。要通向这些定律,没有逻辑的道路,只有通过那种以对经验的共鸣的理解为依据的直觉,才能得到这些定律。由于有这种方法论上的不确定性,人们可以假定,会有许多个同样站得住脚的理论物理体系;这个看法在理论上无疑是正确的。但是,物理学的发展表明,在某一时期,在所有可想到的构造中,总有一个显得别的都高明得多。凡是真正深入研究过这问题的人,都不会否认唯一地决定理论体系的,实际上是现象世界,尽管在现象和它们的理论原理之间并没有逻辑的桥梁;这就是莱布尼兹(Leibnitz)非常中肯地表述过的先定的和谐。物理学家往往责备研究认识论者没有给予足够的注意。我认为,几年前马赫和普朗克之间所进行的论战的根源就在于此。

渴望看到这种先定的和谐,是无穷的毅力和耐心的源泉。我们看到,普朗克就是因此而专心致志于这门科学中的最普遍的问题,而不是使自己分心于比较愉快的和容易达到的目标上去。我常常听到同事们试图把他的这种态度归因于非凡的意志力和修养,但我认为这是错误的。促使人们去做这种工作的精神状态是同信仰宗教的人或谈恋爱的人的精神状态相类似的;他们每天的努力并非来自深思熟虑的意向或计划,而是直接来自激情。我们敬爱的普朗克就坐在这里,内心在笑我像孩子一样提着第欧根尼的灯笼闹着玩。我们对他的爱戴不需要作老生常谈的说明。祝愿他对科学的热爱继续照亮他未来的道路,并引导他去解决今天物理学的最重要的问题。这问题是他自己提出来的,并且为了解决这问题他已经做了很多工作。祝他成功地把量子论同电动力学、力学统一于一个单一的逻辑体系里。

(本文选自《爱因斯坦文集》,商务印书馆,1976)



博客感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37588-591335.html

上一篇:生物细胞中的单分子追踪(综述3)
下一篇:生物细胞中的单分子追踪(综述4)
收藏 IP: 219.234.148.*| 热度|

3 刘洋 王继尧 叶威源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8 06: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