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读研那会儿,毕业论文都是导师安排送审的,尽管都是导师的熟人,但评审意见还是很严肃的。
我当导师后的前10多年,研究生论文也是由我安排送审的。评阅书也评的实事求是,甚至尖锐意见也不少。我们秉承的是对事不对人,就论文本身评议,不存在影响老师之间关系之说,相反结识了不少学术界朋友。
最近这些年,不知是扩招了?学术丑闻多了?人际关系复杂了?还是学术不端行为习以为常了?又是查重,又是匿名,是不相信学生还是不相信导师?反正似乎人人都不可信,个个都是被审查对象。这是诚信危机!
研究生论文评审一定要匿名吗?那么接下来,答辩也要背靠背吗?
研究生论文由导师安排变为学校安排,由公开评阅到匿名评阅,由校内到校外,由纸上到网上,可谓层层防范,层层把关,如临大敌。可实际效果究竟如何?
以前论文送审在答辩前半个月就可以,3-5天就会回复。现在提前到3月提交送审论文,管理人员再拖个半个月,送到评阅人手上再耽搁一,二周,有时候一篇论文经过辗转近2个月才回到学校,这不是劳民伤财,浪费时间,形式主义又是什么?若有时间师生在一起打磨论文,质量还会提高。而等待期间,因有些论文草草提交而心中没底,导师学生像等待“判决书”一样难熬,祈盼好结果。
还有匿名。为什么要匿名?评阅论文是光明正大的事情,为何要弄成偷偷摸摸一般?说明学校缺乏正常的学术交流氛围,不仅人际关系微妙,连学术交流都不敢直面。评阅人写的意见应该经得起同行认可和师生的检验,没有见不得人的东西,怕什么?若有恶意报复那是法律层面问题了。评阅人有时敷衍了事,做个好好先生;有时吹毛求疵,非得显示一下权威;有时可以猜到导师,于是下笔时顾虑重重,尤其是面对问题多的论文,甚至有的老师直接拒审。这种氛围让人压抑窒息,评个论文也要考虑那么多论文外因素。实名匿名只是个形式,能否认真公正才是根本。
多数学生论文和导师评阅意见都不是“保密”的。胸怀坦荡的不怕别人看,只有心中有猫腻的才怕见光。评阅书检验的是导师的水平和评审者的水平,良心,应该公开。这对于把好论文质量关是有积极正面效应的。对认真负责的导师不在乎实名匿名。对能力差,不负责任的导师,匿名有时起到“保护”作用,但掩盖了真相,明年或许还会出问题。国家基金委公布评审专家名单的做法不妨移植一下。公开有利于互相监督。评议人与导师指导的研究生究竟水平如何,大家都可以看到。
论文评阅书第一时间应该交给导师,然后由导师根据评阅意见与学生一同修改论文。可是现在有的学校将评阅书直接发给学生,而导师还不知道。这种做法是对导师的极大不尊重。导师修改学生论文熬尽心血,但却不能第一时间看到论文的评阅结果,实在可悲。当然。若有被拒论文,学生一定会第一时间告知导师求救的。也许没消息就是好消息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8: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