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cs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ucs

博文

您好!博士论文后记:我的博士之路(胡春松)

已有 6019 次阅读 2013-5-4 17:40 |个人分类:博士论文|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博士论文, 博士学习

博士论文后记        

 

我的博士之路

 

今天,当我站在答辩席完成自己的博士论文答辩,内心充满了五味:甜、酸、苦、辣、咸。回顾自己走过的博士之路:

甜的是:尽管这一刻来得太迟,终于了却自己的一个心愿--圆了博士梦;

酸的是:科研项目申请、论文海外投稿,均告失败,个中滋味只有己知;

苦的是:缺乏科研经费,工作条件简单,让自己难以言状;

辣的是: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小天地”--科学网博客,可以尽情“发泄”,想写啥就写啥,即刻发表,痛快而尽兴;

咸的是:太多的想法,太多的目标,尚不能一一付诸现实。

 

回顾自己走过的博士之路,为没有及时成功而遗憾,为没有及时抓住机会而悔恨。1997年应届硕士毕业,我向多位教授发出了读博申请,并得到北京阜外医院刘力生教授、上海瑞金医院沈卫峰教授的友情回信。最后,根据硕士期间的科研工作,我报考了上海瑞金医院龚兰生教授、北京协和医院朱文玲教授的博士,却因忙于毕业论文和答辩准备而放弃考试。同样无缘成为第二军医大学吴宗贵教授的博士生(原计划可能与自己的硕士导师罗伟教授联合委托培养博士)。随后的硕士毕业分配,我历经曲折和磨难,在院长吴宣成教授直接帮助下终于留校工作。后来,经外语考试选拔和医学院魏家凤院长支持,我赴科技部上海外语培训中心JICA班学习半年,却未能如愿赴日研修。期间,我的硕士论文参加第九次中日心血管学术交流会(西安,1997.10)并大会宣读。接着,在医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以研究生学习期间通过的WSK(全国外语水平考试)和留学项目申请书,我顺利获得1998年度国家留学基金委(CSC)公派赴美(普通)访问学者资格,于2000年至2001年先后在所大学由导师Jun-Yan Hong教授(UMDNJ, NJ)和导师Jeffrey M. Isner教授(Tufts, Boston)指导,在实验室从事心血管分子生物学研修,学成按期回国。未能在美国获得转读博士机会,是我的一个遗憾。

 

2001年6月从美国回国后,根据当时国外正热的干细胞移植基础研究,我率先开展自体骨髓细胞移植和脐带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病)心衰的临床应用研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通过考评,2002年12月我获得副高职称资格。由于当时江西医学院仍无心血管专业博士招生资格(当时,学校只有外科学烧伤专业招博),我便报考了北京协和医院朱文玲教授的博士,一边在临床值(白、晚)班,一边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复习。直到2003年3月考前一周,我才脱产赴京应试。这是我真正的第一次参加博士生入学考试,可能是准备不足,以外语58分,总分163分而告失败(但我当时考完估分,外语至少应该有70~80分才是)。由于考后发生SARS疫情,我被二附院安排到急诊科发热门诊一线值(白、晚)班,也没有转读基础医学专业或本校的机会。考前的2002年,我曾向Science、Nature Medicine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投稿。无奈,没有相关充足经费。2003年考博后,我第一次主持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未获资助。经历了海外投稿、考博和基金申请等多重失败打击,我暂时放弃求学的努力,工作也被迫从心内科住院部转到门诊部心内科,并将论文投往国内期刊发表。SARS疫情过后,人们开始重视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我便积极向《健康报》等投稿心血管科普作品,也开始写一些人文文稿。期间,我还思量着转行从事行政工作或报考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博士。我曾报考参加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处级干部选调考试(获85分)。由于缺乏博士学位,许多工作和想法都不能顺利实现,我只好继续依赖专业发展。2005年,我通过了正高职称(主任医师)人机对话资格考试(3年有效期),但当年及2006年、2007年、2008年连续申报正高职称,均未得到批准。2004年,我撰写的关于慢性心衰(CHF)的大型英文综述稿(此前曾在二附院心内科进行小讲课,并以内容纲要提交医学院作为英文教学材料),尝试在国内外多位著名教授联合指导下合作共同投稿,遗憾最终未能在Circ杂志发表(为此,个人还接受上级调查,做过检讨)。此后,我在高润霖院士、刘力生教授、胡大一教授等指导下,在国内学术期刊和《健康报》等发表了相关中英文专业论文和科普作品,并创造性总结、提出了“健康的‘种子法则’”、OOH与NOOH综合症、RT-ABCDEF策略等自称“拳头”学术作品,但向海外期刊(Lancet、NEJM、BMJ等)投稿仍告失败,却被邀请为海内外顶级杂志,例如Hypertension、BMJ等审稿。2007年6月,我开始在雅虎网站的空间撰写公益博客。由于医学院门诊部心内科患者较少,加之当时北京阜外医院心血管杂交(Hybrid)手术作为一项新技术刚起步,本着“内外兼修”的考虑,我欲尝试从事心外科事业,便毅然报考院长胡盛寿教授的博士,拟从事围术期医学的研究方向,结果以外语55分、专业基础62分、外科学55分而又一次失败(同样,当时考完自己估分,外语至少应该有70~80分才是)。由于海外科研项目美国“探索大挑战(GCE)”不设门槛,2009年5月我便开始申报第3轮(R3)项目,此后连续申报R4、R5、R6、R7、R8、R9项目,期望能获得经费支持,发表若干尚未发表的英文论文(事实上,早在2004年初我已知道有该项目并第一次申报,但未入闱)。此时,我的求学心愿仍未了却。后来,新任的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辛洪波副校长的一堂关于心血管转化医学的学术讲座激起了我的浓厚兴趣。2009年12月我决定报考本校统招博士,结果以专业外语94分(可能是第一名),公共外语76分(这次基本符合我的估分),内科学65分,专业基础课26.5分未获复试资格。最令我不能相信的是专业基础课只有26.5分,我甚至怀疑应该有62.5分才正确。无奈,研究生院不允许查分。直到2010年在易敬林书记主持下,南昌大学医学院有资格首次招收在职临床医学博士,我才有机会顺利通过外语考试,实现自己的读博心愿。

 

工作之余,我参加临床医学博士学位课程学习,并于2011年3月顺利通过国家医学博士学位外语统一考试。通过双向选择,终于被导师吴清华教授接收为在职博士,同时也邀请胡大一教授等为共同导师及指导小组成员。由于缺乏科研经费进行确切的基础与临床项目研究,加之新成立的南昌大学医院门诊部心内科患者较少,我思考着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我利用自己的科学网博客平台,本着医学与人文结合、科学与艺术交融的精神,开始经常性的诗歌作品创作,首次提出“岭峰体”诗歌并出版诗书《青春诗语》。2012年3月,我以在职博士、副主任医师资格主持申报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项目,申报经费58万元)。很遗憾,这一内容新颖的项目同样未获资助。2011年,我申报的国际“房颤卒中预防项目”(简称“1M1M”项目)入围全球公投(全球共184项,其中中国12项),但最终仍未获经费资助。可以说,在我的科研之路上,至今未获一分钱的(国家或省级)自然基金支持。2012年炎热的夏天,我及时抓住自己新的科研思路和想法,花费整整一个月的业余时间,写成一万字左右关于“CDC链”的英文论文(作为我的博士论文的部分内容),并投稿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还是由于缺乏经费支持,遗憾仍未发表。几经曲折和取舍,本着求新求实的要求,我的博士论文才成就今天的答辩内容。

 

   谨以此文致谢在我的求学之路上给予过各种帮助的各级领导、老师、同学、同事和亲朋好友以及我的家人;要感谢我的海内外导师和指导小组成员对我的博士学业的关心、指导和帮助;特别要致谢科学网博客平台和众多网友,从中我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和指导,尤其是还能够及时展示自己的各种作品。虽然实现自己的博士梦已经很晚,但我相信未来的事业仍无穷无尽。正如我在广东科学馆参观时看到的伽利略名言: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敢。“路漫漫其修远兮”,只要有大家的关注和支持,我一定会持续勇往前行,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南昌大学在职博士胡春松,初稿于2013年5月4日博士论文答辩前夕)

 

附录:

 

胡春松博士论文

 

Dr. Hu CS’ doctoral theses:

 

OOH Syndrome and CDC Strips

HU Chun-Song, M.D.

M.D. Supervisors: Prof. WU Qing-Hua, Prof. HU Da-Yi, and M.D. Supervisors Group

Nanchang University, CHINA

 

 

预期的博士论文答辩时间:5月25日或6月11日或6月25日。

 

 

(欢迎您提出宝贵修改意见。谢谢!)

 

 

 

注:我开始用南昌大学办公网个人邮箱发信,用cnhucs@163.com收信。)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966-686707.html

上一篇:C型高血压:生活方式所致“新型压力”相关的一类高血压
下一篇:杨钰莹“最好的时光” 杨丽萍《孔雀》 将在南昌隆重上演
收藏 IP: 117.43.161.*| 热度|

5 许培扬 陈龙珠 柳海涛 刘安金 赵建民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0: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