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在科学网上看到一篇评职称失败的文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56633-816785.html
其中有个评论非常中肯:
[9]QDA2012 2014-8-3 20:45
真心想帮你所以再多说两句:1)现在这个世界是很不公平,但我等平头百姓在无力改变环境的情况下只能改变自己,具体说就是要想先于领导评上职称,你的材料必须明显优于(可能需要两倍于)领导;2)因为外审时你的材料一般需要和(评审专家手里待评的)其他院校包括211、985高校老师的材料做横行比较,而且评审表要求专家按其所在高校的标准来判断“你”是否够格,所以你必须按照更高的而不是你们学校的标准来要求自己;3)教学工作很重要,但评职称时教学工作量只是基本要求,外审时基本不看,因为既然能送外审说明已符合所在单位的该项要求。所以,要评职称就需要在项目、论著、获奖等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
以上仅供参考,但请务必相信俺是一片好心。
其实,评职称失败的人(包括曾经的我)在网上“叫骂”一下或者“抱怨”一下,只是反映内心的不平或者说明“我很在乎”、“明年不能再欺负我了,否则还有更加激进的行为”而已。
问题是:你敢不敢在网上把你的职称材料“晒”出来,让大家来评评理?
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我当年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有的候选人入职以后的高档次文章很集中,有的候选人教学工作量远远比我多,有的候选人有各种奖项和人才计划。如果把这些候选人的优势全部集中在一个人身上,那会是“无敌模式”。但问题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板”,导致在评选时容易被别人死扣你的短板就把你“枪毙”了!
另外一个导致我当年没有底气去找校长的原因是:别人说,入职5年才能评教授,这是制度规定。你入职不满5年,只能算破格。而所谓破格,就是你入职2年的成果是别人入职8年成果的2倍。——这是个悖论:首先,很难做到这一点。其次,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别人会说,那只是因为你做得科研方向容易发文章,你的科研是“廉价”的。
——也就是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自身都不硬,还怎么找校长啊?
评职称失败后,有很多人给我中肯的建议。
2013年年初,在路上遇到一个外系教授。他拎着包走路,我推着自行车走在他旁边。他像兄长似地对我说:“不要多议论,除非你不想在这里干了。要么好好干,要么就别干。”
还遇到一个外系的教授对我说:“引进人才进来时拿到了更多的资源(启动经费和实验条件),对你要求高一点(成果是别人的2倍)也是正常的(别人都那么想的)。我当年什么也没多想,咬紧牙关整出十几篇文章,评上教授。”
我以前的硕士生导师则说:“用闹的方法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会被人看不起。还是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我相信他们会感到压力的。”我笑着说:“水位越高,堤坝的压力也越大,总有一天会挡不住的。”
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别人说我教学工作量少,我就上3门课(每门课的教学评估成绩都是满分),同时兼任本科生班导师、教学副系主任助理,参加复旦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发展研修班。在科研上,入职后发表40多篇论文,其中影响因子10-31的有3篇,影响因子6-8的有4篇(总发表论文90多篇,影响因子10-31的有7篇,影响因子6-8的有8篇,总引用次数1800次,单篇最高引用242次,次高154次,三高125次),获批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2个省部级项目。同时扩大校内外影响,兼任英国皇家化学会催化书系学术专著编辑、中国科协科技导报栏目主持人,并在校内作报告、发言。
2013年年底,破格评为教授。
回顾这段往事,我的第一个体会是,还是要沉得住气,把自己的工作做好。需要看到的是自己实力的提高,是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仅仅“捞到了”教授的头衔。
第二个体会是,评教授是一种感觉:你怎么看自己,你的同事怎么看你?你在心目中已经把自己当做是教授了,还是把自己当做是一个高级博士后?你的同事们有没有在心理上准备好把你纳入他们的教授圈子?
第三个体会是:为人处世当然是很重要的。别人(哪怕是没有投票权的研究生或者“大老板”手下的讲师)对你怎么评价(“舆论”)都能影响到你能获得多少票。在职场生存,不仅仅需要智商,还需要情商和“职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0: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