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把握好得和失的关系【修改后发表】 精选

已有 8974 次阅读 2011-10-26 18:29 |个人分类:我的散文|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复旦大学, 工作, 出国, 大学毕业, 三线城市

下文为我应复旦学院邀请做报告《谈谈人生的成败得失》(2011年10月25日)的后半部分。
 
      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艰难的选择。大学毕业,该直接找工作还是报考研究生或者出国深造?毕业后留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工作还是去二、三线城市或者去农村?去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工作?去外资企业、国营单位,还是去民营企业?读研究生是跟有名望的老教授还是跟初出茅庐的青年教师?出国是去差一点的学校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还是去好学校研究自己不怎么感兴趣的课题?出国深造后,是留在国外还是回国工作?回国任教,是去普通大学当教授、副教授还是到“985工程”高校当副教授、讲师?自己独立开课题组还是加入别人的课题组?这些问题常常使人陷入“纠结”和“天人交战”之中。
   
      我相信没有一个选择是100%有利的。用一些书上的话说,“没有全得”。例如很多大学生毕业后都想留在上海工作。上海的医疗、教育、交通设施较好,就业机会多,但竞争激烈,房价很高。那么,有朝一日买到房子,总该轻松些吧?未必如此。我的父母从破公房里搬到了新公寓,但是每次我去,都看到他们在反复地擦地板,说伺候不动这大房子了。再比如生了小孩,家里都很高兴,但增加了经济负担,并且需要花很多时间抚养,影响了工作进展。出国留学也“没有全得”:夫妻两地分居或者一方在家待业带小孩,并且在美国找教职困难,而找国内教职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即使当上美国大学助理教授,为了拿终身教席而每天得工作长时间,还害怕美国学生投诉自己的英语口语。
 
      张永生编著的《珍惜•舍弃》写道:“从古至今,有无数著名人物取得了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他们的成功无不得益于对‘舍得’二字的把握和体悟。”什么意思呢?“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作者举例,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舍弃了尊严,忍辱苟活,最终夺回了江山;陶渊明放弃了功名利禄,回到山间,得到了“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的悠闲。
 
      张永生对“舍得”二字的提示,使我想起自己在走向职场途中面临的选择。2008年,有所“985工程”高校的系主任请我加盟,当正教授、学科带头人。我向以前的硕士生导师提起此事,她说:“如果你想回复旦工作,可以和我联系。”我于是开始了联系,环境系同意给我研究员职位。上报学校后,得到的反馈为“请申请副研究员”。收到电子邮件,我顿时如被一盆水从头淋到脚。我该何去何从?还有个例子:2009年我联系到复旦大学教职后,妻子怀孕了。是据此向用人单位申请延期入职,一边在美国生小孩一边继续联系更好的工作,还是按照原计划和妻子一起回国(把小孩生在国内),以便尽早投入学科建设?显然,怎么做都有利有弊,正可谓“没有全得,只有舍得”。往往要丢掉一些东西,才能得到另一些东西。就看你是否丢得起,或者更看重什么了。
   
      要认清得到和付出的关系。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给予。你为工作单位创造了价值,他们才愿意给你相应的待遇。当老师也是这样,拿的岗位津贴越高,要求也越高,压力也越大。而现在很多人盲目地羡慕别人的职位或者待遇,而没有看到别人得到待遇前的付出,也没有看到别人得到待遇后的辛苦和烦恼。我有个亲戚十多年前开了好几个公司,挣了很多钱。但是他工作非常繁忙,经常有家不回、有孩子不抱。后来,他家庭破裂了,做生意失败了,房子被银行收走了,不得不离开了上海。早些时候吃喝劳累导致的病也发作了。这说明得和失是纠缠在一起的,并且人生是有起有伏的,不能只看到一时的风光。
 
      2010年7月号《婚姻与家庭》杂志刊登了刘慧芳的文章《有一种职业叫妈妈》。刘慧芳在湖北某报社工作,她的丈夫应邀赴上海担任一家媒体的副主编。半年后,刘慧芳也去上海应聘某刊物执行主编。她把女儿送到婆婆家,然后偷偷地溜走了。虽然刘慧芳和丈夫在上海工作得好好的,但是女儿成绩退步,得了自闭症。刘慧芳和丈夫大吵一架,他们重新回到了湖北,丈夫进了武汉一家媒体,而刘慧芳成为全职妈妈。这个故事不但告诉我们“没有全得”,而且启发我们要学会“放下”!很多时候,人的纠结就在于吃着碗里的,还想着锅里的。比如说,在湖北已经有份工作,一家三口过得好好的,为何要丢下女儿而到上海来发展呢?如果能够“放下”执行主编的位子,不也很幸福吗?
   
      海潮出版社出版的《7项心志的历练》讲到一个故事。1945年,美国水兵摩尔所在的潜水艇被日军舰队发现。日军布雷艇一刻不停地投下深水炸弹,整整持续了十几个小时。潜艇舱室的温度达到40度,大家都感到完了。最后,布雷艇的炸弹用完了,攻击停止了。“而摩尔的感觉就像做了一场噩梦一样,他过去的生活一一浮现在眼前,那些曾经让他烦扰过的无聊小事更是记得特别清楚:没钱买房子,没钱买车,没钱给妻子买好衣服,还有为了点芝麻小事和妻子吵架。但是,这些琐碎的事,在深水炸弹威胁生命时,显得那么荒谬、渺小。摩尔对自己发誓,如果他还有机会活着的话,他永远不会为这些小事忧愁了!”这个故事启发我们,到了生命的尽头,那些原本看似重要的身外之物已不再重要,人也更容易“放下”了。
 
      可是,为什么人们对得失不愿意“放下”呢?有的人没有工作offer时很痛苦,有一个offer时很振奋,得了多个offer却陷入“纠结”、“天人交战”之中。有的人纠结于究竟是回家乡工作还是和爱人在同一个城市工作。有的人纠结于入职时的职称和待遇,而不是“先生存、后发展”。还有的留学生一边说自己坚定不回国工作,一边又眼红别人回国当教授。究其原因,就在于只想“全得”而不想“舍得”。
 

后记:修改后由科技导报2012年第2期“科技职场”栏目刊登。

PDF下载:2012-02-84-走向职场要把握好得和失的关系.pdf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964-501307.html

上一篇:今年研究生招生中遇到的事儿
下一篇:做决定、做选择的哲理和心态【已发表】
收藏 IP: 202.120.224.*| 热度|

19 孙国成 丁甜 苗元华 武夷山 施泽明 王芳 张玉秀 於鑫 刘用生 杨秀海 吴斌 张强 平文丽 Tyronening zhenmafudan niming007 fqk6166 CCEAJJSHEN seeker99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6: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