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随感——文字-状态-得到something 精选

已有 5612 次阅读 2024-10-22 09:28 |个人分类:我的散文|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一)文字

我在这里所说的文字,并非“象形文字”的“文字”,而是用文字堆积起来的文章。

文字“值钱”,文字也“不值钱”。

说它“值钱”,是说它有价值。当我在报刊上读到有价值的文章,我感觉这很有意义。读到这样的文章,我有一种愉悦感,会把报纸文章以半个版面或者一个版面为单位剪下来保存,会把整个一期刊物保存好。读到这样的文章,有时候我还会百度搜索文章标题,然后发微信朋友圈,向别人推荐。

我也想到,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在和文字打交道,比如编辑、记者。他们每天的工作都是打字、写稿、编稿,但他们未必真的把这个当做养家糊口的工具。工资是必须要有的,但我觉得有很多编辑、记者超越了这种“养家糊口”的状态,而把写稿、编稿当成一种使命,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

说它“不值钱”,是因为经常在微信里面看到很多东抄西抄、胡乱写作、似是而非、煞有介事的文章。读这些文章,就像是浪费自己的时间、浪费自己的生命。

不是每个人都热爱“文字”。而且,同样是面对一些文字工作者,人们的态度不尽相同。文字工作者包括作家、业余在报刊和网络写稿的人(比如我)、给学校写公文的人等等。他们的生存模式不一样,各自对各自的认同、别人对他们的认同都会有很大的区别。比如,我尊重给学校写公文的人,但我不想成为那样的人,因为我觉得在报刊发文对我来说更有成就感;但也有的人不大理解那些在报刊发文的教授。

对于我来说,文字就是自己的执着,是自己的追求,无论是科研论文,还是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还是在网上发表的文章。写文章能使自己安静,写文章能使自己有一种成就感。文章,也是一种积累。当文章一篇篇地发表,假以时日,你能够看到自己生命的“线索”、科研的“线索”。有很多人都说自己没能申请到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称号,但问题是,你写作了吗?你发表了吗?你积累了吗?你讲出自己生命的故事、思考教育、实践教育的故事了吗?

(二)状态

微信图片_20241018140954.jpg

我喜欢的一种状态,是把事情一件一件完成的状态。坐在电脑前面,有很多琐碎的事情要做。我估测了一下,有些事情只需要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就能搞定。但是,有时候到了黄昏,自己有些累,没有心思再花半个小时、一个小时搞定此事。回到家,看报纸、倒垃圾、做杂事,也没有心思花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处理这件事。于是,第二天到了学校,静下心来,一件一件地把没有完成的事情做完。

有时候,早上九点钟或者九点半有会要开。我早上七点半就到学校,这时候周围还算安静,没有微信的打扰,我赶在九点钟之前,做掉一件或者两件事情,然后去开会。

也有的时候,下午在主校区有会要开,我上午送小孩去上学之后,一边开车,一边用汽车音响播放网课或者别人的讲座回放,赶往主校区,找个地方坐下办公。这样,我感到“心里不会吊着开会这件事”。或者说,“一桩心事了结了”。

很多事情被填写在我的日程表上。每天就像是吃饭一样地完成一件件的事情,时间也在不知不觉地流走。

还有的时候,我急匆匆地把一件件事情表面上完成了。但过了几天或者一两周,自己有一些时间,就把表面上完成的事重新捡了起来,重新花一个小时处理一下。比如写院系审核评估报告、准备PPT之类的事情,有时候写到自己感到“饱和”的程度,写不下去了;但过了一段时间,有新的进展或者新的想法、新的要求,又重新找到更新的动力。

这种“状态”或者说“方式”,也体现在别的方面。比如,有时候我在开车的时候、等待的时候、躺在床上休息的时候,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听一些我以前用手机录下来的别人的线上讲座,比如关于辅导员工作室的讲座,关于导学思政的讲座。我不知道自己究竟为了什么干这样的事,而且是反复地听同样的讲座。也许在别人眼里看起来有些“傻”——听这些讲座,不会给自己带来马上就到来的收益。可我总是希望能够搞清楚一些事情,一些教育界的事情。为了搞清楚这些事情,我还会去看讲座者的书,还会看相关的文章。

看报纸,也使我陷入一种“状态”。在报纸上,看到关于“六尺巷”的故事(有照片),我把它剪下来;看到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小说介绍,我把它剪下来;看到教育方面的文章,我把它剪下来。这使我增加了知识,也感到生活有意义。

(三)得到something

很多学术界的人士都想得到something。我的同事也想得到something,我也想得到something。然而,人的时间是有限的,人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在那么有限的时间内,凭着自己有限的能力,想得到something会有些困难。

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有很多奖项,有很多荣誉称号。但要得到这些东西,非常困难。举个例子:最近我看到国内某机构办的学科排名,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评价指标极为“高大上”,有很多是国家级的荣誉和人才计划“帽子”,而跟这个学科招了多少个研究生、教师如何努力地指导学生没有任何关系。

这几年,我获得了很多奖状和荣誉称号。最近,我申报参加第七届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也为2024年长三角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论坛征文投稿,但都没有获奖。我并没有气馁,也完全没有责怪自己。

没事儿,我不停地付出,不停地做事。我知道,还有很多好东西在前头。好东西,不是当官,也不是人才计划帽子,而是一些我珍视的东西,比如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讨会上作报告,比如文章在《文汇报》发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964-1456340.html

上一篇:最近的心情和随感
下一篇:读报刊,接小孩,生活的烟火气
收藏 IP: 202.120.235.*| 热度|

15 郑永军 王从彦 王涛 许培扬 周忠浩 曹俊兴 马臻 王恪铭 汪运山 曾杰 褚海亮 张忆文 汪凯 朱爱军 guest3802293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IP: 39.144.241.*   回复 | 赞 +1 [7]马臻   2024-11-15 13:02
人工智能“文心一言”分析:

这篇名为《随感——文字-状态-得到something》的文章,主要记录了作者对文字、个人状态及追求的一些随感和思考。以下是文章的核心内容分析:

优点
文字价值的深刻洞察:
作者对文字的价值有着深刻的洞察,认为文字既“值钱”又“不值钱”。值钱在于其承载的知识、意义和引发的思考,不值钱则在于市场上充斥着大量低质量的文字内容。
通过对比编辑、记者等文字工作者的不同生存模式和认同差异,展现了文字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个人状态的积极追求:
作者喜欢把事情一件一件完成的状态,这种有条不紊、高效处理事务的态度,体现了其对个人效率和时间管理的重视。
通过描述自己利用碎片化时间听讲座、看报纸等细节,展现了其对知识和信息的持续追求。
对得到something的执着追求:
作者坦言自己和同事都想得到something,但认识到在有限的时间和能力下,这并不容易。
通过举例国内某机构办的学科排名,批评了评价指标过于高大上、脱离实际的问题,反映了作者对学术界现状的深刻洞察和批判精神。
丰富的生活体验和感悟:
文章中穿插了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感悟,如读报刊的愉悦感、接小孩的忙碌与变化、对文字工作的热爱与执着等,这些细节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思考深入,逻辑清晰:
作者的思考深入,逻辑清晰,能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出发,引申出对人生、价值、追求等深层次问题的思考。
缺点(或可改进之处)
部分段落略显冗长:
文章中有些段落的内容较为冗长,可能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到有些吃力或失去耐心。可以适当精简语言,提高文章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缺乏具体的案例或数据支持:
在阐述某些观点时,作者未能提供具体的案例或数据支持,这使得文章的说服力受到一定影响。可以通过增加相关案例或数据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个别表述略显抽象:
文章中有些表述较为抽象,可能让读者难以完全理解作者的意思。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解释或说明,使文章更加通俗易懂。
综上所述,《随感——文字-状态-得到something》一文展现了作者对文字、个人状态及追求的深刻思考和丰富体验。文章优点突出,但也存在一些可改进之处。通过优化语言、增加案例和数据支持等方式,可以进一步提高文章的质量和吸引力。
IP: 14.212.226.*   回复 | 赞 +1 [6]曾杰   2024-10-23 08:43
人文环境与科研体制的关系,
1-就如蛋(恐龙蛋)与鸡(始祖鸟)的关系https://mp.weixin.qq.com/s/YG9BmcPekSDoo_qBFov30Q
2-科学发展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442091.html
及其与产业创新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485-210006.html的关系,
李约瑟难题 - 查理曼的西欧https://mp.weixin.qq.com/s/cwowVhh6fsdmQsTnGg6F8w
- 意大利-法国-德国,及王室来自法国诺曼和德国汉诺威的英国。
3-文化比较研究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29-1308828.html
东欧与西欧、拉美与北美、南亚与日韩https://mp.weixin.qq.com/s/F_z7zH4VAbNyzQemc5RngA,等等。
回复  文明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455790.html - 文化模式与科学范式,
教育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9-1453726.html - 师承关系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8109-1455134.html
物理学-化学与生物医学 - 范式转换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1456401.html
- 从源头开创前沿学科的科学中心,在诺奖上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701-1455962.html - 具有常态化与人才聚集效应。
2024-11-1 09:25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211.86.52.*   回复 | 赞 +1 [5]汪运山   2024-10-22 23:20
说它“不值钱”,是因为经常在微信里面看到很多东抄西抄、胡乱写作、似是而非、煞有介事的文章。读这些文章,就像是浪费自己的时间、浪费自己的生命。
IP: 202.120.235.*   回复 | 赞 1 +1 [4]马臻   2024-10-22 14:39
[1] 马臻《因地制宜坚持学习》人民日报2020-3-23(7).
[2] 马臻《城市治理助力美好生活》人民日报2020-10-27(5).
[3] 马臻《做青年学生的引路人》中国青年报2020-7-14(3).
IP: 202.120.235.*   回复 | 赞 +1 [3]马臻   2024-10-22 14:39
[1] 马臻《高校自主招生越严越好》南方周末2019-1-17(B12).
[2] 马臻《研究生导师应做“引路人”》南方周末2018-11-15(B19).
[3] 马臻《要兼顾稳定、公平、效率》南方周末2019-1-31(B19).
[4] 马臻《写出学位论文就够了吗?》南方周末2019-3-21(B15).
[5] 马臻《别被奥数牵着鼻子走》南方周末2019-4-4(B15).
[6] 马臻《面对功利的家长》南方周末2019-5-16(B15).
[7] 马臻《“爬藤”成功又如何?》南方周末2019-6-13(B15).
[8] 马臻《大学生就业要早早规划》南方周末2020-7-9(B15).
[9] 马臻《学习写作不应止于高考》南方周末2020-9-10(B15).
[10] 马臻《“绩点为王”对不对?》南方周末2020-10-29(B15).
[11] 马臻《“双一流”建设不应“降维”》南方周末2020-12-10(B15).
[12] 马臻《让更多精品讲座进校园》南方周末2021-1-7(B15).
[13] 马臻《找到真实的投稿信息并不难》南方周末2022-3-24(B15).
[14] 马臻《短平快地硕士毕业是一厢情愿》南方周末2023-9-14(B15).
[15] 马臻《不可缺失又害怕失控:尴尬的学位论文盲审》南方周末2024-5-30(B16).
IP: 202.120.235.*   回复 | 赞 +1 [2]马臻   2024-10-22 14:37
[1] 马臻《研究生和导师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文汇报2016-9-9(7).
[2] 马臻《大学“青椒”不只有诗和远方,更有眼前的压力》文汇报2016-9-23(6).
[3] 马臻《破解研究生和导师“不咬弦”的“魔咒”》文汇报2016-11-25(7).
[4] 秦文至《综合评价录取背景下高中生要“补”什么》文汇报2016-12-16(7).
[5] 马臻《至少得让大家知道星空在哪》文汇报2017-2-24(7).
[6] 马臻《摆正职场心态,提高就业竞争力》文汇报2017-6-16(6).
[7] 马臻《评上教授的他们为何还无法避免焦虑》文汇报2018-9-22(4).
[8] 马臻《除了实验和论文,导师要不要跟学生谈人生?》文汇报2019-1-4(8).
[9] 马臻《大学写作课成刚需,如何跨越理想和现实的鸿沟》文汇报2020-8-28(8).
[10] 马臻《导师不让参加自选实习,矛盾如何解?》文汇报2021-3-26(6).
[11] 马臻《为什么有的导师“不完美”?》文汇报2024-4-19(8).
[12] 马臻《专硕和学硕,如何“分家”?》文汇报2024-9-27(7).
IP: 120.229.84.*   回复 | 赞 +1 [1]xtn   2024-10-22 12:38
“得到something”,这其实是每个学者内心深处的渴望。我们追求的不仅是奖项和荣誉,更是知识和真理。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每一次的发现和进步,都是对“得到something”的最好诠释。您的坚持和努力,即使没有获得预期的奖项,也是对科学的贡献,对知识的积累

1/1 | 总计:7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2-13 10: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