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随感——文字-状态-得到something 精选

已有 5237 次阅读 2024-10-22 09:28 |个人分类:我的散文|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一)文字

我在这里所说的文字,并非“象形文字”的“文字”,而是用文字堆积起来的文章。

文字“值钱”,文字也“不值钱”。

说它“值钱”,是说它有价值。当我在报刊上读到有价值的文章,我感觉这很有意义。读到这样的文章,我有一种愉悦感,会把报纸文章以半个版面或者一个版面为单位剪下来保存,会把整个一期刊物保存好。读到这样的文章,有时候我还会百度搜索文章标题,然后发微信朋友圈,向别人推荐。

我也想到,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在和文字打交道,比如编辑、记者。他们每天的工作都是打字、写稿、编稿,但他们未必真的把这个当做养家糊口的工具。工资是必须要有的,但我觉得有很多编辑、记者超越了这种“养家糊口”的状态,而把写稿、编稿当成一种使命,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

说它“不值钱”,是因为经常在微信里面看到很多东抄西抄、胡乱写作、似是而非、煞有介事的文章。读这些文章,就像是浪费自己的时间、浪费自己的生命。

不是每个人都热爱“文字”。而且,同样是面对一些文字工作者,人们的态度不尽相同。文字工作者包括作家、业余在报刊和网络写稿的人(比如我)、给学校写公文的人等等。他们的生存模式不一样,各自对各自的认同、别人对他们的认同都会有很大的区别。比如,我尊重给学校写公文的人,但我不想成为那样的人,因为我觉得在报刊发文对我来说更有成就感;但也有的人不大理解那些在报刊发文的教授。

对于我来说,文字就是自己的执着,是自己的追求,无论是科研论文,还是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还是在网上发表的文章。写文章能使自己安静,写文章能使自己有一种成就感。文章,也是一种积累。当文章一篇篇地发表,假以时日,你能够看到自己生命的“线索”、科研的“线索”。有很多人都说自己没能申请到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称号,但问题是,你写作了吗?你发表了吗?你积累了吗?你讲出自己生命的故事、思考教育、实践教育的故事了吗?

(二)状态

微信图片_20241018140954.jpg

我喜欢的一种状态,是把事情一件一件完成的状态。坐在电脑前面,有很多琐碎的事情要做。我估测了一下,有些事情只需要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就能搞定。但是,有时候到了黄昏,自己有些累,没有心思再花半个小时、一个小时搞定此事。回到家,看报纸、倒垃圾、做杂事,也没有心思花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处理这件事。于是,第二天到了学校,静下心来,一件一件地把没有完成的事情做完。

有时候,早上九点钟或者九点半有会要开。我早上七点半就到学校,这时候周围还算安静,没有微信的打扰,我赶在九点钟之前,做掉一件或者两件事情,然后去开会。

也有的时候,下午在主校区有会要开,我上午送小孩去上学之后,一边开车,一边用汽车音响播放网课或者别人的讲座回放,赶往主校区,找个地方坐下办公。这样,我感到“心里不会吊着开会这件事”。或者说,“一桩心事了结了”。

很多事情被填写在我的日程表上。每天就像是吃饭一样地完成一件件的事情,时间也在不知不觉地流走。

还有的时候,我急匆匆地把一件件事情表面上完成了。但过了几天或者一两周,自己有一些时间,就把表面上完成的事重新捡了起来,重新花一个小时处理一下。比如写院系审核评估报告、准备PPT之类的事情,有时候写到自己感到“饱和”的程度,写不下去了;但过了一段时间,有新的进展或者新的想法、新的要求,又重新找到更新的动力。

这种“状态”或者说“方式”,也体现在别的方面。比如,有时候我在开车的时候、等待的时候、躺在床上休息的时候,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听一些我以前用手机录下来的别人的线上讲座,比如关于辅导员工作室的讲座,关于导学思政的讲座。我不知道自己究竟为了什么干这样的事,而且是反复地听同样的讲座。也许在别人眼里看起来有些“傻”——听这些讲座,不会给自己带来马上就到来的收益。可我总是希望能够搞清楚一些事情,一些教育界的事情。为了搞清楚这些事情,我还会去看讲座者的书,还会看相关的文章。

看报纸,也使我陷入一种“状态”。在报纸上,看到关于“六尺巷”的故事(有照片),我把它剪下来;看到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小说介绍,我把它剪下来;看到教育方面的文章,我把它剪下来。这使我增加了知识,也感到生活有意义。

(三)得到something

很多学术界的人士都想得到something。我的同事也想得到something,我也想得到something。然而,人的时间是有限的,人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在那么有限的时间内,凭着自己有限的能力,想得到something会有些困难。

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有很多奖项,有很多荣誉称号。但要得到这些东西,非常困难。举个例子:最近我看到国内某机构办的学科排名,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评价指标极为“高大上”,有很多是国家级的荣誉和人才计划“帽子”,而跟这个学科招了多少个研究生、教师如何努力地指导学生没有任何关系。

这几年,我获得了很多奖状和荣誉称号。最近,我申报参加第七届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也为2024年长三角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论坛征文投稿,但都没有获奖。我并没有气馁,也完全没有责怪自己。

没事儿,我不停地付出,不停地做事。我知道,还有很多好东西在前头。好东西,不是当官,也不是人才计划帽子,而是一些我珍视的东西,比如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讨会上作报告,比如文章在《文汇报》发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964-1456340.html

上一篇:最近的心情和随感
下一篇:读报刊,接小孩,生活的烟火气
收藏 IP: 202.120.235.*| 热度|

16 郑永军 王从彦 王涛 许培扬 周忠浩 曹俊兴 马臻 王恪铭 汪运山 曾杰 褚海亮 张忆文 汪凯 朱爱军 xtn guest3802293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21: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