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良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xiaoliang

博文

范罗山下江豚晓起

已有 676 次阅读 2025-4-2 03:54 |个人分类:鲸类动物保护|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安徽芜湖范罗山,亦作范箩山、范萝山、饭箩山、饭萝山。

1.png

嘉庆丁卯(1807)重修《芜湖县志》(民国二年翻印):范箩山  俗名饭萝山,在县西北五里,毗赭山西麓,近大江。

近大江:滨临长江。

3.png

嘉庆丁卯重修《芜湖县志》(民国二年翻印)汤圣侣《范萝山赋》(摘录):郡号姑孰,邑鸣鸠渚。东控勾吴,南连荆楚。既水秀而山明,复风淳而俗古。美景难以明言,佳境那须悉数。斯地名胜,固足云多。更推奇特,实惟范萝。蟠崔巍之翠髻,绾曲折之青螺。秀郁林峦,倚重重之迭障;凭陵江浒,瞰浩浩之洪波。参差城郭,接烟火于万家;络绎舟航,览风涛于千里。苍茫云影,带帆影而齐飞;澎湃江声,引松声而并起。……征帆齐挂夫朝曛,清磬遥闻于晚寺。江豚晓起,拜银浪于波心;夜鹤横空,唳冰轮于天际。宁不端倪之难穷,而离奇之尽致者乎!

姑孰:今安徽当涂。鸠渚:芜湖古称“鸠兹”。清代芜湖人汤圣侣(字右衡,邑庠生)作《范萝山赋》,描绘山下长江之景“苍茫云影,带帆影而齐飞;澎湃江声,引松声而并起。”突出两种动物“江豚晓起,拜银浪于波心;夜鹤横空,唳冰轮于天际。”淚冰轮于天际:淚,当作“唳”,风声鹤唳。冰轮:月亮。

附:清代芜湖江豚记载两则

徐釚[qiú](1636-1708)《江行杂记》:“二十四日,早行,天霁,东北风,过三山停,午抵采石镇。……晚至芜湖。是日见江豚数十。”

王廷鼎(?-1892)《南浦行云录》:“是日日暖风利,舟行甚速,午后抵芜湖。……因携琴登柁楼,弹秋江之曲,操水仙之吟,洋洋焉,沨沨焉。一曲未终,长风掩至,涛翻浪鼓,天水相连。于是惊龙奋渊,江豚拜岸;云低雾合,舵轴掀天。”

2.jpg

安徽安庆江段的江豚  于道平(安庆师范大学生科院教授)摄

相关阅读:王康伟,周开亚,陈敏敏,糜励,于道平《长江江豚迁地保护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年,47(2): 91-98.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08326-1480321.html

上一篇:舟中鲜鳜肥而臧(宋人李纲咏鳜鱼)
下一篇:九江舟贩鱼秧至
收藏 IP: 27.17.255.*| 热度|

10 许培扬 郑永军 刘进平 杨正瓴 孙南屏 王涛 钟炳 郭战胜 胡泽春 韩玉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IP: 223.72.67.*   回复 | 赞 +1 [1]许培扬   2025-4-2 09:17
关于安徽芜湖的范罗山,其名称确实存在多种异写形式(如范箩山、范萝山、饭箩山、饭萝山),这一现象主要源于以下原因:

1. 方言音转与谐音演变
芜湖方言中"范"与"饭"发音相近,"罗"与"箩/萝"同音,民间常根据谐音对地名进行再诠释。

"饭箩"可能衍生自农耕文化意象(形似装饭的竹器),而"范罗"更接近早期官方记载的雅化名称。

2. 历史文献记载
清《芜湖县志》多记为"范罗山",属芜湖"三台山"之一(另两座为雨耕山、墩山)。

近代《芜湖市地名录》指出民间存在"饭箩山"等俗称,印证了雅俗名称并行的现象。

3. 地理与文化特征
该山位于镜湖区中山路北段,海拔约42米,现存西式建筑群(原英国领事馆旧址),现为国家级文保单位。

山体形态曾被附会为"饭箩"形状,体现了民间对地形特征的具象化认知。

4. 名称规范化进程
当代官方统一使用"范罗山"标准名称,但地方文史资料中仍可见多种异写并存,反映了地名活态传承的特点。

建议实地探访时可重点关注山上的近代建筑遗存,同时注意查阅《芜湖市志》《镜湖区志》等地方文献,以获取更系统的历史沿革信息。
回复  谢谢许老师关注!
2025-4-2 12:30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1/1 | 总计:1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13 21: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